一盏茶功夫后,新婚夫妇出门给长辈敬茶。
向氏温婉端庄的走在耿荣后面一步,她看不见耿荣的面容,可能与自己心心念念的人如此之近,也是种幸福。嘴角刚刚扯起弧度,又徒然想起夫君嘴里的嫣如,美好的心绪顿时像被浇了一盆水,将她的心凉了个透彻。
“婆母请喝茶。”
向氏跪在蒲团上,接下嬷嬷递来的茶恭敬无比的奉给温夫人。
温夫人对向氏很满意,自然不会吝啬自己的好感,她喝了茶,又给了向氏一个大红封,说道:“你是个好孩子,家里也是教授过规矩的,如今既进我家来,我只盼着你们夫妻和睦,早些为耿家开枝散叶。”
昨夜她已与将军圆了房,说不定此时腹中已有了骨肉。向氏红着脸瞟向耿荣,轻轻的点了点头。
耿荣一进门朝温夫人行了礼便坐在一旁的梨木椅上一言不发,更别说有什么表情在脸上,他压根就没什么当新郎倌的觉悟,倒像是在完成任务。
“阿娘,儿子军营里还有些事要处置,就不陪阿娘用早膳了,儿子告退。”
温夫人知道儿子这是在有意避开她,避开向氏,但当着新媳妇的面又实在不好黑脸,只能耐着性子提点,“新媳妇进门头一天,你还没陪她用过早膳呢,有什么事这么着急?还是用过早膳再去吧。”
向氏也看出耿荣的不乐意,她不想勉强耿荣,而且她此刻心中有个待解的结,她想弄清楚那个‘嫣如’是谁,既然大家心思都不在一起,何必在一起强凑呢?
“婆母,不必了,将军公务繁忙,还是正事要紧,媳妇已经嫁了进来,还怕往后没有与将军用膳的时候么?”
耿荣以为向氏会委屈,倒是没想到她如此的善解人意。
“看看,还是你媳妇体贴,你去吧,早些回来。”
其实新婚第二日,哪里有什么事?温夫人心里清楚,向氏心里又岂会不知?
婆媳二人用早膳,膳桌上倒也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温夫人怕新媳妇心里对儿子起芥蒂,一直在不停的说儿子的好话。向氏也是有眼力劲儿的,一个劲儿的附和。
总之,温夫人这一顿早膳用得很舒心。
向氏表面上很舒心,一离开温夫人的院子,脸就拉了下来。
她的陪嫁女使叫银宝的,看到自家姑娘翻脸如此之快,有些不解,“姑娘,你这是怎么了?可是陪夫人用早膳累着了?”
向氏摇了摇头,她左右望了望,确认没人才低声对银宝说,“你悄悄去打听打听,府里可有个叫‘嫣如’的女子。”
进府前不是打探过吗?将军除了与静和郡主有些风言风语外,并未见有什么花边传闻啊!何况将军府里也没有妾侍,更没有通房,那这个‘嫣如’从哪里冒出来的?
“姑娘,这个叫‘嫣如’的是什么人?”
向氏郁结的摇了摇头,“你别问那么多,仔细替我打探打探便是。”
听出姑娘话里有不悦的情绪,银珠不敢问了。
可是不论银珠怎么打听,硬是没在府里找到那个叫‘嫣如’的,于是她猜测,“这个嫣如既不是府里的,那是不是将军在外头的?”
向氏扯撕着手里的帕子,她知道她的丈夫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自己想独占他几乎不可能,她也不是那等容不下人的妒妇,若真是将军心里的人,一顶小轿抬回来便是,她定会好好照顾。
“你再去打听,切记万不能让将军有所察觉。”
现在他们正值新婚燕尔,不能因为此事闹起来,太丢脸了。
“是,奴婢知道。”
等到五月初九静和郡主出嫁那日,孙娴以及霍静芳还有岳云眉,宫里去了蝶依给她撑场面,场面倒也是热热闹闹,早前柳风问的去处就定了,二人大婚后第五日,便收拾行礼离了京。
耿荣与宵哥儿共乘一匹马,走出离京城十里地还没有要回去的意思。
柳风问叫停车队,来到马下,拱手道:“将军,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将军还是回去吧。”
耿荣心里舍不得宵哥儿,恨不能就这样一直带着宵哥儿走下去。他低头看着孩子的头顶,伸手轻轻的揉着他的发,满眼的父慈之光。
宵哥儿知道要与阿爹分离了,也能感受到阿爹无声的难受,他主动回头抱着阿爹,努力让自己不哭出来,“阿爹,听说漳州府离京城不远呢,你要是想我了,就来看我,我一定听玉瑶阿娘的话,乖乖读书,好好吃饭睡觉,我还要练武,长大了当个像阿爹一样的大英雄。”
耿荣再也绷不住,这个强硬的汉子,哭了,紧紧的抱着宵哥儿,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泪。
“好,等阿爹得了空,就到漳州府去看你,你要是想阿爹了就跟阿爹写信,阿爹肯定回信给你。”
宵哥儿哽咽着声音,与耿荣道了别。
望着长长的队伍走远,耿荣的眼眶就一直没干过。
嫣如,我们的儿子很懂事,你看到了吗?
嫣如,我想你了,你要是活着,我定愿意舍弃一切带着你和孩子远走高飞。
嫣如,我真的好想你,好想好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