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江山’说, 究竟是谁第一个提出的呢?和‘大会战’、‘递解税银’派一样,其发祥现在早已无考了,而且, 目前来说,也没有什么官员公然支持此派,为其奔走发声——这个策略,是否有它的独到之处, 是否是没办法中最好的办法?的确都是可以仔细商议的事情,但是,因其巨大的争议性,毫无疑问, 至少在没有明确得到某方示意之前,不论是西林还是阉党,也没有一个官员敢于明确地表达支持。人们多是用一种议论新闻的态度, 谈论此策——‘瞧瞧, 现在京中的妖言已经到这个地步了!’
然而,杨大洪现在不得不仔细估量此事了——半壁江山说, 到底是谁提出的?朝中两党,是否有一党支持, 还是说, 真正的提出者并不便露面……这压根就是别宫中那位荒唐小子的想法?
最后这个念头,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 因为它极有可能是真的——坐拥江山的九五至尊,却恰恰反而积极主导割地,光是想想就让人对大敏的前途完全绝望, 可老未家早不是第一代出这样的荒唐天子了……微服逃家去边关打仗的、痴迷修道长年累月不上朝的、和朝臣赌气, 不肯任命大臣, 导致地方衙门塌方,缺官缺到一个地步,吏目势力逐渐膨胀的……
比较起来,如今这一位虽然也颇顽劣,但论作妖的事迹还真不过尔尔,除了不喜欢住紫禁城里,喜欢住在设施更完善更买化的别宫,以及身为敏朝至尊,却对买活军的文化深感兴趣之外,他甚至还能算得上是勤政呢!
虽不敢说英明,但脑子也并不糊涂,至少在他手上还作兴出了特科,让杨大洪这样决心殉敏的死忠大臣,还看到了一丝求活的希望,认为朝廷还有可为之处。实在要说的话,最近一次胡闹,也就是今年了,听说皇帝得了高人批命,今年要‘忌水’,于是今年春天开始,便在别宫中深居不出,坚决不去任何水面,就连端午节,本该在西苑看龙舟的,也直接下令取消了,甚至连分住在各处的妃嫔们都不见了,一副清心寡欲的样子……这要不是皇子已经满地爬了,压根不缺继承人,朝臣还非得就此进谏不可。
提出‘半壁江山全数代管’说的,会是皇帝吗?
这是个注定得不到答案的问题,杨大洪心里很明白,因为这个人不能是皇帝,所以也就永远都不会是他。这话要反过来看:如果皇帝并不真正支持这个想法的话,这说法有可能流行起来,成为能和主战、主和分庭抗礼却又找不到源头的第三种声音吗?
眼下京中的舆论虽然纷乱,但在杨大洪眼睛里看来,却还是清清楚楚:主战、主和的声音之所以未能形成大势,没落实到奏章之上,其实只是因为西林、阉党的大佬还没择定自己的立场,所以底下人还不便发声而已。
以如今朝中的局势来说,阉党所支持的,西林必定反对,而西林所支持的,阉党也必定不会赞许,实际上,众官员自己的见解如何并不十分重要,如此异论对立最大的意义在于给皇帝和内阁提供了决策以及执行的余地——不论选什么立场,都有一部分官员支持,这就是上位者从容选择的底气。
而执行上也是如此,顺理成章地便可挑选出一批官员来执行此策,如此泾渭分明而又能各行其是的系统,有时反而要比朝中没有山头,意见久久无法统一,决策之后,也很难找到有能力且立场一致的官员来尽心执行要更有效率一些。这种两派对立的局面,可以让有辩才的官员来立论,能实干的官员来执行,大家各尽其责,朝廷的决策才能往下顺畅地推行。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两派来选择立场呢?杨大洪和张大人恳谈之后,对朝局有了新的见解,与其说两党在主战和主和中举棋不定,倒不如说是两边谁也不想为‘献土贿买’说背书,这不是在争功,而是在诿过……哪怕就连一向自诩对皇帝忠心耿耿的田任丘,现在也退缩了,他们谁也不愿承担起这观点背后的代价——
虽然此策,的确为良策,或者说是敏朝在四面楚歌中,为了一丝生机,最后也最无奈的选择,没准到最后真能为敏朝争夺来一线生机,但策为良策,献策者却必定死无全尸,留下千古骂名,只怕来日岳王庙前,都要多一尊跪像了!
若是此策不成,献上的半数国土,并没有拖垮买活军,反而成为其壮大的资粮——杨大洪以为这也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实则此策赌的,不过是谢六姐的任性,赌她求全的性格,极大的可能,最后此策是买、敏双输:
谢六姐放弃在先领地推行的,极为激进彻底的转化政策,把代管国土设为某一……便叫特区好了,某一特区,用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功夫慢慢消化,只进行有限度的变法,如此,买活军自不会内乱,反而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强大到比现在更不可思议的地步,反过来轻松推平敏朝残存的国土,这样敏朝自然是输得彻底了。
而谢六姐心中那求全之癖也是输了——杨大洪经过仔细思考,认为这样的姑息做法,最终会造成买地在彻底变法时遇到极大的抵抗,便如同闽西之例,用买活军的说法,便是既得利益者汲取了先进生产力的滋养,反而会变得更加强大,给彻底变法造成更大的,甚至是难以逾越的阻碍。
如此的痼疾,不会妨碍买活军成为寰宇最强大的政权,继承华夏的名号,光耀宇内,万国来朝……但是,却足以在谢六姐心中留下一个恒久的阴影,成为她毕生的一个遗憾。从这个角度来说,那敏朝此策,也是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某一层面来说,确实让谢六姐输了。
且不论买地的走势,若是这个结局,那么,此策就等于是赌输了,献策者必定会被敏朝遗民唾骂,倘若杨大洪是献策者,他如何面对这样双重的打击?亡国之罪,在天下人看来,至少九成要算在这个献策者的头上,就是他头脑发昏,出此下策,敏朝才会如此速亡。届时,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且不说买活军会否给他什么好处,便是有,他杨大洪还有什么面目苟活于世?
而若是此策成了呢?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好下场?杨大洪闭着眼睛都可以想到其中的套路:这个策略,由无名小卒来提是绝不可行的,必须要一个有威望的大臣为其背书倡导,方才有可能被朝廷采纳,伴随着这一点的,必然是这个大臣本身的飞黄腾达乃至位极人臣——甚至是先飞黄腾达、炙手可热,才由他来提出这一策。如此,皇帝本人便立刻被摘出来了——皇帝是好的,都是被奸臣蒙蔽了,奸臣当政,才有如此自甘下贱羞辱的对策!
而数年后呢,倘若买地真因吞并半数江山而陷入内乱,而敏地这里,又因为特科的建设而国力有所恢复,军力也有些长进,可堪一战的话,杨大洪能因此功成身退吗?不,皇帝只会捧起如今的主战派大臣之一,‘忠臣兴、奸臣死’,以杨大洪之死,来宣告朝廷已经挣脱了杨大洪的蒙蔽,彻底洗心革面,感召人心,君臣戮力,着手收拾旧山河!
若以为皇帝会向臣民说明此策用意,并为杨大洪酬功者,只怕是这辈子都不适合步入官场——这样的人,既不会明白某同僚为何得以提升,也不会明白自己怎么就被贬谪了,可以说是对政治毫无认识。而杨大洪虽然素有清直名声,却并不是个傻子,恰恰相反,倘若一个官员又有清正之声,又能在朝中走到高位,那么他还要比一般的庸碌谄媚之官聪明得多。
他完全清楚张大人对自己的这一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真正想出这个策略的人,无法出面,并且似乎也不愿意让阉党出面,或许是因为他对特科抱有长久的指望,在筹划中不愿把和特科挂钩的阉党当做敢死队般,只做一次性的用场,或许是因为他也认为阉党之势已然足够,可以适当扶植扶植西林……
而西林党中,也不乏有人以为,既然情势已经无法再坏,就不如赌这一铺,不成,大家一起完蛋,若是成了,在杨大洪倒台之前,西林党可是有数年来难得的喘息之机,至少也能把许多后进的官位,乘机往上提一提了!
至于杨大洪的生死……你杨大洪不是素有清名吗?不是为了皇敏正统,不惜一死吗?两次移宫,岂非都是把头别在裤腰带上?既然如此,今又何惜为大敏鞠躬尽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呢?
送走张大人之后,这一夜,小院中的烛影始终摇曳不休,杨夫人前来探看了三次,都被杨大洪打发回去了,他心潮起伏,难以自制,夤夜深思,众多思绪纷至沓来,竟是难分主次,一会儿感慨,敌至门扉,已是亡国之危,朝中却仍在内斗,不免叹朝中无贤——可却又不知该如何将朝政从这漩涡中拔出;一会儿又自叹,自己本以为一生唯求心安而已,不想到如今,才知道原来也为清名所累,屡次出头时,都想着为国无暇惜身,今日拷问内心,才明白原来从前,的确是愿意死国,可也知道,若是当时便死,自己必定在士林留下千古美名,而今日,一样是死国,他竟也珍惜名声,有了退缩与犹豫……
不一会儿,望着小院,又想到了老友惠抑我,自己这小院,还多亏了他照拂得来,否则去年南城地动之后,屋舍倒塌,家无存银,几乎要无处栖身,更不提怎么过冬了,险些就要辞官回乡度日,倒也不必面临今日的抉择——说来这事还多少要赖他头上……呵呵,只是朝廷养官也的确太苛了,比起来,买活军的官制,真有不少可取之处……
忽然又想起了别宫中的皇帝,这一策,真是他提的么?很奇怪,此时此刻,杨大洪反而心平气和,并无丝毫恨铁不成钢,甚至是责怪的念头,心中还泛起了强烈的同情。他是了解陛下的,陛下还在冲龄,便有所耳闻,这个皇帝,只怕他也做得不快活,若是由得他选,只怕他早南下去寻买活军了。他既然不得不背负起了这样的重担,也从未接受过人君的教育,更是不曾眼见过这万里江山,又怎能责怪他千方百计地把这些已成负累的国土给甩出去呢?
“是了……”仔细琢磨良久,杨大洪也是哑然失笑,一阵释然,“即便此策是陛下主导,也决不能说昏庸,他是绝不会亏的,献土之功,足以累积太多政审分了……就算谢六姐心下记恨,规矩所在,一样要予以优容……陛下长大了,已学会了拿捏人心,陛下长大了啊……再非当日在李选侍的淫威之下,战战兢兢求生路的无知小儿了……”
虽然这个长大了的皇帝,拿捏的正是杨大洪的性命,更是想要他用性命与清誉,为一条自己都并非完全赞成的激进国策做保,但这一刻,杨大洪还是笑得无比欣慰,“国有长君,可以无忧矣……”
#
“什么,大洪你——”
翌日,张大人在居处,吃惊地听杨大洪宣布了自己的决定,“这,昨日不过是一番闲话,你听听便罢了,便是不赞成所谓代管说,也不用辞官啊——”
“仆心意已决,大人不必再劝了。”
杨大洪一身清清爽爽的青色道袍,已是去了补子、官帽,整个人都洒脱起来,似乎放下了什么千斤重担,就连常年皱紧的眉头都松开了,瞧着似乎年轻了十几岁,拱手道,“多年来承蒙大人提拔照拂,故而特地前来辞行——临行以前,我有一语相赠,不知大人可还愿听我这白身啰嗦?”
“大洪你这是哪里话!有什么话你尽管说来,什么事非要辞官呢?”
“大人,仆昨夜沉思中宵,终究还是难以苟同代管说——倒不是怀疑此策是否能够奏效,只是有一思发自肺腑,无可遏制。此策,算计的不是别的,而是谢六姐的求全、求道之心,乃以恶算善之举,非是良策,为君子所不取。敏、买之间,乃是大宗、小宗争夺国运,堂堂正正之战,虽不说如春秋般义战,但也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杨大洪语气爽快朗然,显然是把心底的话完全倾倒了出来,越说越是神采飞扬,“便如同买地并不阻止敏地开特科,甚至还大力支援,所求者为何?无非是为了苍生福祉。我等士人,事敏、事买,各为其主,无可厚非,所求者,却都应是天下福禄,百姓生息。以此而论,谢六姐的道统,虽然极其荒谬,其人却可称得道心纯一,多年来孜孜不倦,无非为了将道统彻底推行——其道统惠泽万民,不分尊卑,对她一人,又有何好处?”
“我等敏吏,不思澄清吏治,安抚父老,赈灾抗疫,改易多年弊病痼疾,为百姓谋些福祉,凝聚些民心,反而要算计着谢六姐的道心,献土逼迫她做个选择,大洪敢问大人,这一策,究竟是要算计买地的政权,还是要逼迫着谢六姐承认,其所求道统,终究是镜花水月,天下间并无一处大同的乐土,能使得贩夫走卒、陌间百姓,亦可免于颠沛,安居乐业,长寿到老?”
“这……”
张大人竟不能答,杨大洪站起身来,对他深深一躬,笑道,“大洪不才,虽已垂老,却仍受其所惑——便是其道统,大洪不敢苟同,可是,大人,天下间还有这样一位女军主,夙兴夜寐,所求者非是自家天下继绝,而是那虚无缥缈,三代大同的境界……这样的一个求道者,还在前行,已是不易,既不能襄助,又何须横生枝节,乱其道心呢?”
“大洪不行此策,或也是为了全我清名,或也是怕此策反而断了我大敏国运,可打从心里想,却也有一大部分,在于这一点求全之念,彼此共鸣呢!”
他再揖到地,已是没有丝毫留恋,“陛下已然成年,心智成熟而有决断,洪再无一丝眷恋,今日起,将归家耕读,以此生而见证军主的道统,是否有实现的一天。大人,洪就此拜别!”
张大人欲语无言,当次又岂能没有一丝震动?目送杨大洪朴素身影,快步消失在院门之后,脚步轻快,仿佛甩脱了多年来的重担,心下亦是复杂异常,半晌方才跺了跺脚,恨恨地道,“大洪啊大洪,你是超脱了,可我等执迷不悟这些人,还不是只能继续在烂泥潭里打滚?!”
又是长吁短叹了好一会儿,对杨大洪似乎不乏羡慕之意,过了好一会儿,才沉着脸写了几封手书,吩咐小厮往各府送去,叹道,“杨大傻子悟了不要紧,今还有谁适合挑这个头?没了他,竟是找不到第二个合适的人了!可这样大的甜头,我们西林吃不下来,又会轮到谁呢?难道是阉党?田任丘?不……应该不至于……他可未必愿意……”
“可除了田任丘之外,还有谁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