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真的报复完了之后,自然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后面的锦衣卫他也就过去了一趟,还是测量弓箭的。
“嗯,解决了这件事,接下来谈谈所掠猎物的封赏吧!”
朱棣点了点头,吃饱后,从地上站了起来,看向不远处的那些士兵们正围坐在一旁分食着猎物。
这些猎物虽然一人一只不太够,但是分开来食用,还是能吃个半饱的。
毕竟跟着皇帝出来打猎,能坐下来吃点东西就不错了,还想要吃得多饱啊。
“爹,别谈了,除了老三在数量上比您多之外,也没人比你多了!”
朱高煦也跟着爬了起来,一脸不耐烦的说道。
什么封赏,闹着闹着玩就行了,反正也不是他得。
再说了,就算是有封赏,他也看不上,除非是把太子的位置封赏给他,不过稍微有一点点脑子的人都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朱高燧连忙从地上起来,弯腰拱手一礼道:“是啊,爹,我所猎之物不过都是一些兔子之类的,算不得什么,哪有您猎的动物厉害啊,你看看,这野猪都给猎到了,真要比个高低,我们都不是您的对手!”
这倒也不是他客气,事实确实如此,谁打猎按照猎物算输赢啊,真要这样,我特么端了一窝蚂蚁窝那岂不是天下无敌了。
野猪乃是猛兽一类,他们一行四人,也就朱棣猎到了这种级别的猛兽,其余人最多是猎了一些狼什么的。
说实在的,狼可怕也就在于成群结队,正若是单对单,他们四人任意一人都能乱杀。
更何况他们还有弓箭马匹,所谓猎狼,确实上不得什么台面。
“哈哈!既然你们都这么说,那我就赏我自己得了!”
朱棣哈哈一笑,这种比打猎的胜利让他感觉自己还很年轻,还能上阵杀敌。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一直都是朱棣的座右铭,他打小起就酷爱习武,从七岁开始便跟着几位兄弟一同接受军事训练,而后受封燕王,再领军镇守北方,与边关异族之间征战。
从小便得到军事培训的他,再加上燕王在任期间的不断成长,这才致使他一举创下靖难之役的成功。
朱棣本身骨子里便是一代名将,所以他每次征讨鞑靼、瓦剌等北元余孽之时都是由自己御驾亲征。
说来也是有趣,无论是他,还是他孙子,乃至他曾孙……
明朝的皇帝还就特么的喜欢亲征……
“差不多也该回去了,收拾收拾准备回去吧!”
朱棣笑完之后,也想着回去了。
今天这趟出来,主要便是活跃一下筋骨,整日里的枯坐于皇宫之中,最多也不过是出宫溜达一下,实在是骨头松了不少。
最多也就是平日里在皇宫里自己玩玩射靶子,那可一点意思都没有,也就是无聊时后的消遣罢了,哪里比得上他们出来打猎的刺激啊。
看着自己的箭矢射中奔跑中的猎物,那心中的喜悦都是不一样的,是由衷的喜悦。
黄去疾闻言,连忙将自己的弓递了过去。
朱棣见状一笑,道:“这把弓就是先前答应你的,至于箭矢,总不会也要我送给你吧?”
“哈哈,不用不用,多谢,多谢,老燕你可真是我的大福星啊!”
黄去疾哈哈一笑,立即将手中的弓重新别在一旁。
他这话可没说错,一整套的装备也全都是托了朱棣的福气这才能够得到这些。
至于箭矢,这玩意虽然值钱,但他也并非玩不起。
当然了,一般人是肯定玩不起的了,而且他以后射箭也不可能跟刚刚打猎一样,只顾射,不顾捡的。
箭矢射了出去,自然是要收回的,若是不能用了那就没办法了,但是能用的不收回那是大户子弟。
像他们刚刚射的箭就没收回的,没办法,豪气。
一行人出了围场之后,朝着皇城而去。
……
同福客栈。
“美滋滋啊,明天去詹事府报道,老燕肯定会回头跟太子打招呼的,到时候再顺理成章的攀上太子一家,这美好日子可不就来了么!”
黄去疾坐在椅子上,品着刚刚泡好的一壶茶,美滋滋的想道。
这可是中央机关啊,虽然他的官职品阶不过是区区的从八品而已,但是在中央机关升官发财就快啊,总比外放为官要来的好得多。
真要是跑到了外面去从政,那可得爬几十年到头都不知道能不能弄个三品官员。
在地方上当官,顶了天也就只能混到省都指挥使或者省布政使了,虽然品级上是个二品,而且权力很大,能够左右一省之事。
但你也要看跟谁比啊!
在王朝末年,那是一等一的美差,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但你要是换成如今这个王朝初期,永乐年间,那在中央机关的面前算个屁啊!
权力是大,官阶也大,可除了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之外,换到京城中你看有多少人能拿捏你的。
在中央不仅升官快,而且权力大,真要混到了中央机关里面的实权人物,那就得他们来巴结你了。
隔天一早,黄去疾就在专人的带领下,前往了詹事府。
詹事府位于皇城,东长安街处,左右两边则是翰林院和太医院,对面则是六部,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天子脚下。
在这里办公的人员都是非富即贵的,轻易之间不能招惹。
毕竟他身后除了一个皇上之外,谁也没有。
不过好在等他进入了太子府后,估计从今往后也会多出一个太子来了。
詹事府的官职大多数都是由朝臣兼任的,而基本上就是隔壁的翰林院中的人兼任的,除了一些品阶实在太低的之外。
比如黄去疾的从八品的右清纪郎。
詹事府分为左右两坊,他便是右春坊的办公人员。
看似詹事府中职位不多,实际上人员一点也不少。
除了詹事之外,还有少詹事一人,还有府丞二人,主簿一人、录事二人、令史九人、书令史十八人。
太子司直二人、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
乃至于太子左春坊、太子右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