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中国城市建设加速,经济发展驶向快车道。
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农村的生活变得越发艰难。
农民开始涌进城淘金,进厂转工人,成为脱贫致富的新出路。
城市梦,刺激着所有乡村农民对财富渴望的敏感神经。
“只要进城,就有机会赚大钱。”,这样的思想成为偏远乡村的主流。
变成城里的工人,成为乡下农民的新梦想。
中国北方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一个普通农户家庭。
小姑娘如萍最近一直比较烦,因为母亲这段时间总是和她唠叨,要她放弃读书,和村里的小姐妹一起出去打工。
没读过书的妈妈根本不知道,女儿成绩很出色,每次乡里的联考,都能得到很好的名次,也因此很受老师的喜爱。
班主任曾不止一次的鼓励如萍,按着她如今的学习状态和实力,将来考大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小女孩心里清楚,自己的家庭条件实在太差,加上母亲对自己学业的轻视,书能否读下去,能读到什么时候都很难说。
她家还是村里唯一的土坯房,房子摇摇欲坠,甚至连一扇像样的门都没有,用两块木板一档,铁丝拧上固定住,就是一家人进出房间的大门了,就大门这么唯一像样的东西,门板还是做木匠的外公免费提供的。
如萍家穷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没有劳力进城务工,没有任何种田以外的收入。
妈妈爸爸的身体都很好,妈妈脾气古怪,不允许爸爸像村里其他男人一样出去做工,守着家里的几亩薄田度日,除了种地,一家人没有任何其他的经济来源,所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穷的时候,甚至连五角钱的盐巴都买不起。
母亲之所以一直催着如萍出去打工,是因为她看到了村里和如萍一样年纪相仿的小姑娘都放弃了上学,跑到深圳,广州的工厂里做厂妹。
到年底了,为了生计跑到全国四面八方的打工妹都陆陆续续的返回村里来,打扮的花枝招展,一个个像涂了彩妆的蝴蝶一样。在整个村里飘来飘去。
打工的小女孩们一回家,一家人吃的用的随即讲究起来,家里过年还可以有肉吃,有酒喝。
外出打工能改善家里的条件,这种现实情况变成了铁律,“打工赚钱说”也如同会传染的瘟疫一般,不断的吸引着全村还在上学的少男少女的注意,结果是一过完年,总有一大批孩子放下书本,背起行囊,加入到南下打工淘金的大军之中。
如萍和所有同村的孩子不一样,她坚持要上学。
她的固执使得母亲所有新年的计划一再成为泡影,脾气也越发的暴躁起来,开始和父亲吵,和如萍吵。
然而吵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家庭的不和睦,争吵后不愉快的紧张气氛让生活在困顿之中变得更加艰难。
母亲坚持要求如萍和小姐妹们一起出去打工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她已经怀孕了,而且经过乡村医生把脉,确定是男胎,这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她要如萍赶紧出去赚钱,为将来出生的弟弟攒钱娶媳妇。
家里困顿的生活,让瘦小的小女孩过早的懂事,早熟。
母亲怀孕后,如萍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洗衣、做饭、割草,喂牛,一放学,小女孩就忙个不停,在母亲的安排下,她有干不完的活儿。
父亲每天都泡在家里的农田里,母亲把贫瘠土地每年毫无收成罪过归功于父亲懒惰无能,在地里的时间不够长,投入精力不足,所以,父亲必须加倍努力,每天天一亮就出发,天黑之前不许回家。
“父亲不是无能,只是太老实,而且他被母亲束缚住了手脚。”
如萍心疼爸爸,也担心家庭的前程,每日忧心忡忡,相反,父亲总是乐呵呵的,不断给她鼓励。
“放心吧,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这是他常说的口头语。
父亲由于母亲的要求,不能出去做工,闲暇时候,会和外婆一起走村串户,靠为附近村落里的单身汉保媒牵线,收取中介费赚点零用钱。然而,这种事情,也是几个月才做成一桩,完全解决不了家里用度开销的问题。
冬天来了,土坯房里寒气逼人。
父亲在房屋中间,加砌了一个土灶,如萍从家里的后山上捡来干枯的树枝杈,生火取暖。
母亲身材臃肿,小弟弟快生产了。
由于营养不良,妈妈看上去浮肿笨拙。
年底地里的收成很差,家里的生活完全靠外公外婆的资助,才能勉强度日。
外公偶尔会过来,看看家里如果没有吃的了,就立刻回家带来一点油和米,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条件艰苦,生活很难,但还是不断涌出新的希望。
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小弟弟出生了。
如萍抱着弟弟,看着浑身褶皱,躺在襁褓里的小男人,感觉他面相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一般。
她不觉轻轻地叹了口气。
“小弟弟降生了,家里的负担会加重,母亲对自己的爱也会越来越有限。”
“如果时间再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