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阁臣的事,待到方阁老入朝之后再议。\\\"
\\\"眼下还是讨论一下陕北的事吧。\\\"
轻咳了一声,止住了南书房中的窃窃私语声,案牍之后的朱由校转而起身,在众臣不解的眼神中,缓缓行至了不远处的舆图面前。
见状,视力不错的兵部尚书孙承宗便是眼眶猛地一缩,原本悬挂于此的辽东舆图已是被替换成了陕西全境的舆图,原先被红笔标注的奴儿干都司也转而换成了延绥,甘肃,宁夏等地。
此时此刻,孙承宗终于知晓了天子为何将\\\"君前奏对\\\"的地点由乾清宫暖阁换成了南书房,原来是为了这张十分详细的舆图。
想到这里,孙承宗的脸上便是不免露出了一抹狐疑之色,眼下陕西虽然天灾不断,但全国各地的救济钱粮也在源源不断的送至陕西,天子如此重视,是不是有些过于杞人忧天了。
\\\"陛下,臣请自督查院及吏部选派能臣干吏,巡按陕西各府县。\\\"
朱由校的话音刚落,户部尚书毕自严便是猛然起身,一脸正色的冲着已然行至舆图面前,正在上下打量的天子说道。
本以为随着辽东战事的结束,压在自己身上的重担便会有所缓解,但毕自严却是没有想到,外寇虽平,内乱又起。
作为大明帝国的\\\"大管家\\\",毕自严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清楚,朝廷这两年在陕西究竟倾斜了多少资源,更知晓这些资源意味着什么。
虽然接连两任三边总督都曾不止一次的上书请旨救灾,描绘陕西情况之严重,但毕自严仍是有些怀疑。
倒不是怀疑崔景荣及孙传庭这两位天子心腹串通一气,中饱私囊,而是怀疑陕西各地官府上下其手,贪墨了这些源源不断的救济粮,这才导致陕西的\\\"民乱\\\"始终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前任三边总督崔景荣虽然为官清廉,委任刚正不阿,但治理民生并非其所擅长,至于孙传庭就更加\\\"青涩\\\",领兵打仗是一把好手,治理地方就有些\\\"差强人意\\\"。
\\\"准了,多派些人手,尽快出京。\\\"
没有半点的迟疑,面朝舆图的大明天子朱由校听得此话,便是猛然转身,斩钉截铁的声音也是在众人的耳畔旁响起。
依着\\\"后世\\\"的经验来看,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之所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便呈现\\\"星火燎原\\\"之态,很大一部原因便是因为陕西当地官员欺上瞒下,使得\\\"民怨\\\"早已积压多时,故而才导致了后来的\\\"星火燎原\\\"。
\\\"遵旨。\\\"
户部尚书毕自严拱手行礼之后,默默坐回了自己的位置,心中暗自盘算,中枢如此重视,应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形成震慑吧。
唯一可惜的就是陕北远离中枢,那些当地的官员又多为\\\"地头蛇\\\",短时间内倒是不好彻查,只希望那些当地官员能够有所收敛吧。
\\\"陕北远离中枢,当地官员早已是沆瀣一气,非重典,难以令他们心怀畏惧。\\\"
\\\"传朕的旨意,令三边总督孙传庭派兵保护这些巡按御史,发现贪赃枉法之人,不必押送回京,就地问斩。\\\"
不多时,大明天子有些狠辣的声音便是在南书房中悠悠响起,经历了大同城外与蒙古鞑子一战后,他又多了不少感触。
无论是昔日的建州女真亦或者草原上的蒙古鞑子,无一不是明廷的心腹大患,但在他的\\\"针锋相对下\\\",这些曾经与大明对峙的外寇无一例外的衰败下来。
反观大明内部,纵然朝廷连年赈灾,可陕北依旧\\\"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这就不免让人怀疑,这源源不断的救济粮究竟是进了谁的口袋?
\\\"锦衣卫,也给朕动起来。\\\"
\\\"差事办得如何了?\\\"
重新回到案牍之后的座位上,朱由校便是扭头看向南书房的角落,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指挥使赵吏便站在那里。
听到皇帝问话,一直默不作声的赵吏神情一紧,连忙自角落中走出,跪倒在中间:\\\"陛下放心,臣已抽调各地锦衣卫,即刻赶赴陕北各地。\\\"
\\\"北镇抚司的缇骑已于昨日上路,相信不日便能赶赴陕北\\\"。
为了完成好天子交代下来的任务,锦衣卫指挥使赵吏并未随同天子的大部队一并归京,而是轻车简从的领着些许心腹,提前两天抵达京师。
为了弥补自己此前犯下的些许\\\"差错\\\",他这几天可是一心扑在锦衣卫上,连家都没回。
他知晓天子对于陕北的看重,更知晓天子话里话外的意思,这些年源源不断运抵陕北的粮食十有八九便被当地沆瀣一气的官员贪墨,甚至或许还有宗室藩王涉事其中。
或许西安府的秦王,宁夏的庆王,兰州的肃王\\\"恪尽职守\\\",但难保余下的宗藩为了私利,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