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凖自踏入官场后,便步步高升,一路顺畅。
从巴东任知县开始,
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等重要职位。
但他的这一路,靠的却并不是阿谀逢迎、依附权贵。
相反,他一直都是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不畏强权。
他的青云直上靠的完全是自己的能力、忠诚与智谋,
用宋太宗的话来就是‘临事明敏’。”
“寇端有多刚?
端拱二年(989年)的一次朝廷议事中,
寇凖直言不讳,痛陈时弊。
由于忠言太过逆耳,
太宗听不进去,
愤然离开了龙位,想要返回内宫。
而这时,寇凖却跑过去扯住了太宗的衣角,恳请他留步,耐心听完自己的陈述。
宋太宗最终忍住怒气,重新落座。
事后,太宗对寇凖的大胆和忠诚大加赞赏,欣喜地表示:
‘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寇凖传》有相关的记载:‘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太宗把寇凖比作自己的魏征,
可见他在宋太宋的心中,占有极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看到这儿,
李世民忍不住心头一动,暗自思忖道:“如此说来,朕的魏征也必定会上榜了?”
想到这儿,李世民忍不住瞟了一眼魏征。
他发现许多大臣也在偷偷打量着魏征,眼中有羡慕,有嫉妒,甚至还有恨意。
魏征早前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与李世民的嫡系自然格格不入。
如今看到魏征竟有上榜的可能,那些大臣们难免心生怨恨。
不过魏征越是招人恨,李世民反而会越发重用他。
孤臣,才是皇帝最喜欢的一类的人。
另一个时空里,
“要想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宋徽宗赵佶也忍不住点头,赞同道:“寇老不仅文采出众,政务水平也是上上之等。”
视频继续播放,
“淳化初年,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
其中,王淮受贿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
但他却仅仅只是被撤职并受杖责,而且不久后还官复原职。
相较之下,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判处了死刑。
寇凖知道,这不公的背后,正是源于王淮之兄、参政王沔的干预,于是心中忿忿不平。”
“虽然对此事的不公充满了义愤,但寇凖并未莽撞行事。
机会很快到来。
淳化二年(991年)春天,一场严重的旱灾席卷而来。
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以寻求解决之道。
大多数群臣将旱灾归咎于天数所致。
而寇凖却独辟蹊径,
利用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
指出旱灾实则是上天对朝廷刑罚不公的警示。
宋太宗听后虽然很生气,
但他也意识到寇凖的话必有深意。
于是,他召来寇凖,询问朝廷刑罚究竟有何不公。”
“面对宋太宗的询问,寇凖终于露出了‘獠牙’。
他回答道:‘请召集二府大臣,臣当当面解释。’
于是,等王沔等人到场后,
寇凖便详细陈述了王淮和祖吉两案的不公之处,
并直视王沔问道:‘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平吗?’
宋太宗当即质问王沔,
王沔被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告罪。
自此之后,寇凖因其直言敢谏、公正无私的品质,更加受到宋太宗的赏识。
他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后又改为同知枢密院事,
开始直接参与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决策。”
“寇凖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巧妙的策略,
不仅成功地揭露了邪恶、弘扬了正义,
还因此赢得了皇帝的赏识。
这不仅展现了他嫉恶如仇的刚直性格,
同时也凸显出他在处理复杂事务时的高超手腕。
或许有人会觉得寇凖的做法略显狡黠,行事风格不够直接坦率。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直接的硬碰硬,固然能带来短暂的满足感,
但往往也会带来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
相比之下,
寇凖这种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策略,
在处理复杂纷繁的政治问题时,
往往能够取得更为长远且稳定的效果。”
在谈到寇凖的行事风格时,
万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