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前路(85)
演绎这种角色其实真没有普遍认为的那么简单。历史是戴着面纱的,而人物难免被脸谱化。可搬到荧幕上的,一定得是活的。她的任何经历都会影响她的选择,促进人格的逐渐成熟,得叫人知道她为什么那么选择。在长孙氏成为皇后之前,记载她这段时期经历的不多。只能通过史料就反推回来!在那段时间里,她与李世民聚少离多。在长安城秦王府的很多决定,得她自己下。李世民征战在外,一封书信送到手里不知道得过多久。所以,没有人能替她做选择。她是主母,是李世民若不在,就能替他拿主意,不用对方吩咐,只要对秦王府有利,她就得主动去做的人。她得思考,她得选择,她得叫李世民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而成了皇后之后,很多人都认为,长孙氏能说出‘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这样的话,她的形象就该是那种‘三从四德’的!这在桐桐看来,简直大谬。话是那个话,但得看是在什么样的情景里,以什么样的语气说了。这是需要跟编剧跟导演,跟剧组的其他主创一起探讨的事情。就说这个长孙皇后不会因为成为皇后,性情就大变。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只能从侧面去找寻答案。桐桐就跟马编剧说,“有一个历史记载的事件,您可能觉得跟长孙皇后无关,便没有将它编到故事里。”马编剧便知道她说的是什么了,史书上有记载,说是这个欧阳询长的非常丑,在一次李世民举办的近臣酒宴上,这些近臣之间就相互开玩笑。长孙无忌嘲笑欧阳询,说:耸髆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说人家欧阳询丑的像是一只猕猴。欧阳询也不甘示弱,回他道:“索头连背暖,俒裆畏肚寒。只由心溷溷,所以面团团。”大致是说,你那德行也不咋好看,大麻子脸。然后李世民什么反应呢,他当时就故作面色大变,然后对酒宴上的近臣说:“欧阳询岂不畏皇后闻?”他故作夸张,说这个欧阳询真是好大的胆子,笑话人家哥哥大麻子脸,这话就不怕被皇后听见吗?言下之意,叫皇后听见了,可都得遭殃了!由此可见,长孙皇后的性情疏朗,不仅跟李世民的近臣极其熟悉,甚至于跟这些人日常开玩笑惯了的。她会开玩笑,且开的起玩笑。得定下这个基调,因为现在拍的主要是有四爷参与的戏份,他的戏肯定没有桐桐的多。他不收钱,又有自己的公司,导演当然得考虑,先把这一部分集中拍完,再拍其他。定下这个基调之后,桐桐之后补拍跟其他人的戏份,才能叫这个人不走样子。就像是跟大臣们开玩笑,那么回头再拍秦王府的戏,就能拿捏长孙氏作为秦王妃的时候是怎么跟文学馆的十八学士相处的。所以,怎么能在史料的基础上,在合理的推测上,在能叫观众接受的前提下,去敲碎这个大众对这个人物普遍的固有的认知呢?辛导布置了多角度的镜头,这有些东西全在细微之处。今儿这场戏是李世民回来说官员任命的事,觉得谁合适什么位置,然后问长孙氏:“皇后以为呢?”这里有个前情,那便是后宫册封的事。这是帝后之间不必避免的问题,也是现代的观众最为排斥的一部分。但这又是历史剧里不可回避的一个点。如果说这个东西对帝后之间没有影响,这也是不现实的。马编剧在处理这个点的时候,他强化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李世民的后宫成分很杂,有二嫁的、有三嫁的,甚至有一对姑侄本身比李世民的年纪还大很多。这就是李世民的后宫女人的组成。对帝王来说,美女不算是稀缺资源。而对于男性而言,他有很多的劣根性。当然了,不排除有其他特殊癖好。但李世民显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在不缺美女,无特殊癖好的情况,他后宫的来源……多是地方豪强家族出身。大唐初立,天下未宁。内外交困之下,这个天下之主,乃至于整个执掌天下的政治集团该怎么选择呢?要知道,这个时候世家兴盛,豪强横行。而世家之患到李治和武后时期才处理了,世家本就瞧不上有鲜卑血统的李氏皇族,又岂肯与之轻易妥协。若是他们联合豪强,那这天下随时便能易主。彼时,战火重启,天下大乱,又该如何?贞观之初,关中大旱,遍地是饿死的百姓。当时的李世民不得不任由京城长安的百姓逃难以求存!也是贞观之初,突厥一路打到了渭水之滨。这个地方距离长安仅仅四十里!而彼时,长安仅有兵力数万。李世民亲率六人,与吉利可汗隔着渭水杀白马以为盟,退了突厥兵。这般之下,稳,之于朝廷而言最为重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才是当时最优的选择。所以,李世民的后宫看起来像是李世民饥不择食,什么样的女人都有。那种情况,不是李世民要怎么选,也不是长孙皇后要怎么选,而是他们掌控着天下的整个政治集团该何去何从?若是不能平稳,这天下倾覆,太多的人在乱世里殒命。而长孙皇后从来都是这个政治集团里的一份子,这个天下得来,也有她的功劳。她是把自己困在男女之情里,还是跳脱出来呢?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