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仙侠 都市 历史 网游 科幻 言情 其它 男频 女频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一百一十章:来和天尊

作者:情系天下 字数:3098 更新:2024-08-31 04:58:27

从太平兴国七年三月到淳化五年九月,不到十年的时间,开封府的府尹已经更换了十余人次。因为这个缘故,私下就有人开玩笑说:真是铁打的开封府,流水的开封府尹,话是糙了点儿,倒也贴切。

壬申日,开封府迎来了新任府尹:寿王赵元侃。

大宋自开国以来,如果是亲王尹京,那就意味着已成为默认的准皇储。

开封府的一众属官们一大早就精神百倍地在焕然一新的南衙中恭候寿王的到来。

当元侃面露微笑跨进开封府的大门,一抹清晨的阳光正好照在他的身上,勾勒出他年青的轮廓,仿佛被渡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

众属官纷纷上前躬身施礼,元侃毫无亲王的架势,逐一还礼。

当元侃走到推官杨砺面前,微笑着问道:“我记得杨大人也是状元公啊,是哪一年及第的?”

自从寿王迎着阳光入府那一刻起,开封府推官杨砺就露出一种匪夷所思的神色,只见他目光怔怔地盯着元侃的脸庞,对寿王的问话似乎充耳未闻。

开封府判官毕士安觉得奇怪,急忙上前扯了扯杨砺的衣袖,提醒他莫要失了礼仪。待杨砺回过神儿,寿王已经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过去,好在并没有人在意杨砺的失态。

毕士安一把拉住杨砺,悄声问道:“杨大人何故如此失态?”

杨砺,京兆鄠人。祖上曾三代为官,至杨砺时,虽然家道中落,但天资聪慧的他深受父祖的熏陶,从小就饱读诗书。建隆元年,大宋建国伊始,太祖皇帝开科取士,杨砺殿试后,取得“一甲第一”,成为大宋第一名状元。

杨砺刚中状元后,双亲相继去世。杨砺由于“丁忧”没有入朝为官。直到开宝九年,才在亲朋的催促下赴京任职。先后任屯田外郎、鄂州知州。由于任内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端拱元年,杨砺迁水部郎中。太宗很是赏识杨砺的才干,就选他担任开封府推官。此时,杨砺已经年过花甲。

毕士安比杨砺小了十几岁,是太祖乾德四年进士。如今他与杨砺一起调任到开封府共同辅佐寿王。毕士安对杨砺这个大宋“头名状元”的同僚很是敬重。所以他实在不明白这个稳重的大才子今天怎么会失了礼仪。

杨砺瞧了瞧寿王的背影,拉着毕士安闪过一旁,压低了声音说:“方才寿王一进门,就让杨某想起一件很奇怪的往事!”

“哦?”

“说起来应该是四十年前的往事了,那时候杨某还年轻,咱们大宋还未立国呢。”

杨砺看了看有几个属官凑了上来,连忙住了口。

毕士安可没这么好糊弄,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说:“四十年前?杨大人还在埋头苦读吧?能让杨大人记得这么清晰,肯定非同一般啊,是不是和大人考取第一名状元有关?”

“是啊是啊,大人快说嘛!”

杨砺无奈,只好重又压低了声音说:“有一天,杨某读书累了,就趴在桌上睡了一会儿,然后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自己随着一个宦官,穿过一条富丽堂皇的长廊,来到了一座宫殿门前,杨某随着宦官进入殿阁内,看见大殿桌案后坐着几个身着华服的人,正中间的那人正在批阅奏章。杨某看见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就壮起胆子询问那人,为什么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这儿。那人笑着说:你的事情不归我管,你去问问旁边的来和天尊;说罢,那人就指了指身边一个年轻俊朗的王者。杨某记得很清楚,那个王者笑着对我说:再过四十年,你就会功成名就,到那时,我们还会相遇。你们说奇怪不奇怪?”

“这有什么奇怪的,我当初还做梦梦见自己成为宰相了呢!”一个年轻属官的话惹得大家都笑了。

杨砺却神色凝重起来说:“方才寿王进府,杨某突然想起来我梦中见到的那个来和天尊竟和寿王一模一样,屈指算来,到现在恰是四十年!你们说奇也不奇?”

“哦!”毕士安恍然大悟道:“我说你刚才怎么就失了礼仪,原来是因为这个。”

众人这才回忆起刚才杨砺对寿王的问话充耳未闻之事,以杨大人这般年纪和身份如此失态,实在少见。

元侃回头看见众人议论纷纷,颇有疑惑。

待听完杨砺的“来和天尊”之梦时,元侃不禁笑了,对杨砺说:“没想到我和当朝第一状元还有这种缘分!”对刚才杨砺失礼之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

开封府政务实在繁多,元侃索性打破以前亲王做府尹不住府衙的惯例,命王继忠打理一些日常用品,将府衙当做家一样安置下来。

开封府衙附近有一处道观,本为布衣方士王得一的住处。

元侃听说王得一不但道法高深,医术也相当了得。便在公务之余拜访了他。

经过几番周折,王得一被寿王推荐至太医院。太宗的箭伤在布衣方士王得一的秘术治疗下得到暂时控制,很是高兴,就用草书写了一首《逍遥咏》赐予王得一。

“直空修炼永长年,不识还丹在眼前。一得清来光宇宙,千朝须是用烹煎。人间天上分明录,汞里花开岂偶然。达取但教信理路,勿贪世利误周旋。”

王得一经常出入太宗居所,太宗有时候同他交谈到深夜。

王得一钦慕道家,本就有出世之心,出宫后就将住处设为道观,太宗特赐名为寿宁观。寿宁观一时成为众多方士立鼎安炉、抟砂炼汞的去处。

一个小内侍向王继恩回话:“小人听那王得一说他早年陪陈抟老祖游历时,曾经过一个王爷的府邸,当时老祖就对王得一说这个王府门口扫地的下人都是大富大贵的将相之命,王府的主人日后也会贵不可言!后来才知道那个府邸就是当时的韩王府。”

王继恩示意手下打赏了小内侍。沉思了一会儿,对身边人耳语几句,那人领命而去。

太宗伤势好转,不顾群臣劝告,坚持恢复了早朝,御览奏折。

这一日,设立在宣德门南街西廊的登闻鼓突然“咚咚咚”震天动地响了起来。

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在中国古代被广泛用于祭祀、报警、乐舞等活动中。自周朝起,鼓则成为一种申冤道具。《周礼·夏官·太仆》记载:“太仆建路鼓于大寝门外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御庶子。”就是说,在宫殿最里层门外设立路鼓,让大仆掌管,如有冤屈无处申者,或有紧急要事的人要上达于王就来击鼓,大仆听到鼓声,要迅速去迎接看守路鼓的御仆与御庶子,以便了解情况后向王报告。这便是周朝的路鼓制度,亦是“击鼓鸣冤”一词的来由。

自本朝设立登闻鼓,太宗为使“下情上达”,对于击登闻鼓上诉的事件,一般都会亲自过问。

早在太平兴国九年就有这样一桩案件:开封城内有一寡妇刘氏与他人通奸,因担心奸情败露,忧悸成疾;又怕前夫之子王元吉去衙门控告,便恶人先告状,派婢女去开封府控告王元吉企图毒死自己。开封府受理此案后,将王元吉屈打成招。后来在录问时,觉得案情有疑,便移送司录司别勘。在别勘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将案件奏请皇帝裁决。对王元吉实行“免死决徒”,即判处徒刑,按折杖法执行杖刑。但在行刑时,王元吉大叫冤枉,他的妻子张氏也击登闻鼓声冤。这样一来,案件便由太宗亲自受理了。

太宗“临轩顾问,悉见其冤状”,将开封府原审此案的官吏都交由御史台审讯,最终查明了案情的真相,王元吉得以平反,而原审此案的官吏则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开封府知府刘保勋夺俸三月,推官张雍等主审官员免官降级,具体负责审讯的官吏决杖流放海岛;而别勘发现问题的司录司官吏则“赏缗钱、赐束帛”;击登闻鼓上诉的张氏也赐帛十匹。据说开封府在审讯王元吉时,用了一种叫“鼠弹筝”的酷刑,“极其惨毒”。太宗下令对施刑的狱卒也适用此刑具,结果狱卒“宛转号叫求速死。及解缚,两手良久不能动”。宋太宗感慨道:“京邑之内,乃复冤酷如此,况四方乎?”

淳化四年中,京都开封又一个百姓敲响了登闻鼓,原因竟是控诉家奴弄丢了家里的一头猪,请求太宗为其主持公道,追回损失,处罚家奴。太宗听完陈述,下令赐给这个百姓一千钱来弥补他的损失。事后,太宗自己也觉得哭笑不得,就对宰相说:“像这等琐碎小事也要向皇帝控诉,看起来似乎很可笑。但是如果能以这种心理来处理天下之事,那么,或许天下就没有蒙冤的百姓了!”

如今,登闻鼓院内又传出“咚咚咚”的鼓声,不但惊动了值守官吏,也惊动了四周的平民百姓,大家纷纷朝宣德门涌去,不知道是何人有何冤情要敲这登闻鼓。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20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