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仙侠 都市 历史 网游 科幻 言情 其它 男频 女频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863章,载入史册,共襄盛举!

作者:三月麻竹 字数:6836 更新:2022-11-22 02:42:22

兜兜转转几个小时,马不停蹄的老陈终于来到京城,走进了老朋友的书房。

“老陈啊,你奔波一天了,你要不要先休息一会儿?”邹平妻子关心问。

“不用不用,我在飞机上就是一路睡过来的,现在正精神着。“两人认识很多年了,老陈也没那么多客套,进书房就开始找邹平口中的手稿复印件。

“诶,好,那你忙,累了就自己去休息,我出点买点菜。”给老陈倒一杯茶,邹平妻子就把书房门合上,走了。

手稿很好找,就在书桌上,瞄准目标,老陈三步两步就蹿到了跟前。

“人世间…”

视线落在手稿复印件封面,老陈不禁小声呢喃书的名字。

“简单,有内涵。”

老陈盯着“人世间”三个字瞧了半晌,给出五个字的评价后,下一秒就迫不及待地坐了下去,开始阅读了起来。

第1到5章是整部的引章和序言,交待了场景、主要人物及性格,以及故事的起头。

看完前面五章,老陈停歇了片刻,情不自禁喝了口茶,文人懂文人,文人更懂笔下文字的好坏。

仅仅读了5章,老陈就梦回了书中年代,有代入感,有强烈的感情叙述。

老陈明白,这个开头就非常不简单,一看就是下了苦功夫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人物都极其精彩鲜明,很有水平。

一口气喝了大半杯茶,老陈又进入了书中世界,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外面餐桌上的饭菜从热气腾腾到晾凉如水,也不曾见老陈动过。

晚上11点过,邹平回来了。

一进门,邹平妻子就小声问∶“你年纪不小了,怎么加班到这个点?”

邹平换鞋:“社里忙,这是好事。”

妻子给倒杯水:“忙”人世间”?这书这么好?”

邹平点点头∶“好,少见的好!我在社里工作了几十年了,还是头一回见到上下口碑一致的书。”

妻子凑过来问:“今天我也看了一点,你说这书真是那个年轻人写的?那么年轻,怎么就那么厉害?”

邹平感慨丛生:“你不应该有这样的疑问,书中世界就发生在他身边的小镇和农村,假不了。

另外他身世简单,如同白纸一样干净,文风一如既往,大开大合,朴实有力!要是别人有这样一半的笔力,早就扬名立万了,也不可能躲在幕后。

这人啊,谁也逃不开名和利,这也是以前虽然有人攻击他,但从不会质疑是不是他写的原因。

再把话说回来,这部“人世间”注定要载入史册,你见过有考场舞弊的考生比被抄者分数还高的吗?”

“哟!你这是护上了呢,以前我可是看你不待见人家的。“理站不住,邹平妻子干脆另辟蹊径挖苦丈夫。

邹平摇摇头:“以前归以前,现在归现在,不是一码事,现在我服。”

“行行行,我知道你被一个小年轻打服气了,好了吧!”

妻子呶呶嘴∶”我不是怀疑,我是看老陈今下午一进去就没出来过,呢!那饭菜就在桌上,我也不好喊他,怕打扰他。”

邹平扫一眼桌上的四个菜,良久叹口气∶“最爱将遇良才、棋逢对手,最怕既生瑜何生亮诶,看完“人世间”老陈估计又得回陕地老家闭关好些年了。”

妻子问:“那这饭菜?”

邹平说:“你去休息吧,我在这等着。”

“行,我去睡了。“文人之间的事妻子也不大懂,于是去隔壁陪孙女睡觉去了。

凌晨两点过,老陈出来了,本就不年轻的脸上今夜更不年轻,添了好些皱纹。

“饿了吧,先吃饭。“正看电视的邹平从沙发上起身打招呼。

“你怎么还不去睡?”老

陈洗个手,上了餐桌。

“人老了,一晚上躺着也没多少觉,睡不睡也不差这会儿。“邹平给他倒了一杯烧酒,自己也弄一杯,在旁边陪着。

“感觉怎么样?“碰一下,喝一小口,邹平问。

老陈夹一粒花生米放嘴里,慢慢咀嚼,咽下去过了好久才苦涩地吁口气∶

“我这辈子都难咯。”

听到这真心实意的一句自我评价,邹平没安慰。两人虽然是相交挚友,但想要写出这样的作品,老陈这辈子真的恐怕难了。

老陈自发端起酒杯,再次同邹平碰了碰,缓沉说∶“不虚此行,为人间盛世喝完这杯。”

邹平懂老陈意思,知其惺惺相惜、知其在高度赞扬“人世间“的水平,没做声,仰头一口闷。

陶歌打电话来了。

接起电话,张宣第一句话就问∶“都过去这般久了,你怎么还没离开京城去新加坡?”

陶歌高兴地说:“姐开心,就把行程暂缓了。”

接着她又补充一句:“你放心好了,东南亚那边姐时时刻刻有关注,目前问题不大,形势都在照着预期发展。”

对于东南亚的局势,张宣倒真不担心。

要是事情出现一点纰漏,估摸着这姐们比自己还急,那时候根本不用催促,她自己就麻利去了。

只是这样子下去,欣欣那女同志就忒惨了点,得在沪市等白头。

陶歌没功夫琢磨他在想什么,又道:“就在刚才,结果出来了。”

没头没脑的一句话,张宣有点懵,“什么结果出来了?”

陶歌吐出四个字:“征订数据。”

张宣紧着问:“你是说新华书店的征订数据?”

陶歌说:“对,新华书店地第一次征订数据现在就在我手上。”

张宣急忙问:“多少?”

陶歌笑道:“从来没见你这么急眼过,是不是害怕数据不好?”

张宣说:“那是自然的,这书我花了多少心血,你难道还不清楚么?”

听到这话,陶歌不再卖关子,低头看着数据,念叨∶“612317册。”

张宣吓了一跳,不敢置信地惊呼∶“没搞错?这么多?61万册?突破60万了?”

陶歌甩甩头发,揶揄∶“用王屋二山写出来的书,这点多吗?”

张宣回击:“是吧?你现在想想应该挺有成就感吧

61万册啊,这可是镶了金,你赚大了。”

陶歌翘起二郎腿:“公共财产,又不属于姐一个人的,有什么赚大了的。”

张宣∶“......“

陶歌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问:“你知道洪社长看到这征订数据是什么表情吗?“

张宣问:“什么表情?”

陶歌说:“像喝醉了酒一样,脸上都是红晕。”

张宣乐呵呵地道:“怎么办?听到你这话,我现在人都有点飘了。”

陶歌说∶“其实61万册征订出乎大家意料,却也情理中。

从“风声”到“潜伏”,再到“哈利波特”、“发条女孩”和“冰与火之歌”,你早已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是世人,凡是沾上你的相关机构,都跟着发了横财。

所以你新书的征订数据能够水涨船高,能达到令人惊艳的61万册也就不难接受了。

更何况…”

话到这,陶歌喝口水继续说:“更何况这些年你在国外扬名立万,却在国内已经有2年没发布新书了,国内很多视你为偶像的年青人都在憋着一股气,都在等着这一刻,有这么一波大爆发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张宣咧嘴笑:“哎哟!你再夸,你再夸我就不是有点飘了,而是飘天上去了。”

陶歌优雅地换个坐姿,“人民文

学之前保留的第一次征订数据是你的“潜伏”创造的,38万册。

时隔两年,你又缔造了新的记录,而且几乎翻倍了,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姐允许你飘一会儿。”

不等回话,陶歌继续道∶“按照惯例,我们召开了新书征订会议,来自各省市的新华书店负责人齐聚一堂,给他们看了文章开篇。

结果反响很热烈,不等我们动员,他们就纷纷报了征订字数。”

张宣内心很得意:“碰到我这样的大牌又有实力的作家,你们人民文学是不是很省心?“

陶歌难得地没反驳他,“确实很省心,在内部会议上,洪社长提出首印120万册时,社内高层提出了不同看法,都认为120万册少了,最后把首印硬生生提高了一茬,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50万册。”

听到150万册,张宣心头有些压力,但还是信心十足地自我打气∶“等着看,“人世间”值得起这待遇。”

陶歌说:“姐在等着,大家都在等着。我听一些朋友说,很多报社都已经开始撰稿了,都备份了两稿。”

张宣诧异:”两稿?”

陶歌帮他解答∶“一份是乘风起势的赞扬稿,另一份是防止你遭遇“滑铁卢”而准备的。”

张宣郁闷了,“这些都是小报纸吧太没眼力见了。”

陶歌说:“确实都是小报纸,他们没渠道弄到你的复印稿,只能臆测。

而和我们关系密切的大单位就不一样了,第一时间就拿到了“人世间”的部分手稿,心里有数。”

接下来的日子,全国媒体报纸都在刷屏。

都在疯狂报道。

疯狂报道张宣的新书“人世间”。

《三月新书“人世间”,王者归来!》

《作家三月震撼之作!征订破百万,史无前例!》

《你准备好了吗?作家三月携传世名著来袭!》

《本世纪最后的大师之作“人世间”!》

《一代文豪新作“人世间”!》

《人世间!鸿篇巨制!》

《回归传统文学,“人世间”勇攀最高峰!》

娘希匹的

看看这些标题取的,张宣这张老脸都红了。自己已经够嘚瑟了,这些报纸竟然比自己还能嘚瑟

不过嘚瑟归嘚瑟,但真心骄傲。

为什么骄傲

那是因为有资本

“人世间”经过紧锣密鼓的印刷上市后,在读者和文学界掀起了一场风暴!引来了一阵狂潮

对,就是风暴!就是狂潮

先说说读者和市场反应。

11天

仅仅11天时间

在读者排长龙争相购买的情况下,首印150万册很快就告售罄。

看到报纸上都在大肆报道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严重缺货,伪装一番的张宣还亲自去了中大附近的新华店实地验证了一番。

所言不虚,新华书店确实没货了,而外面排长队的人却还一直不散。

私访完第一家新华书店,张宣想了想,怕一家书店不具代表性,所以还特意去羊城其它的新化书店转了一圈。

结果都一样:断货!严重断货

望着外面吵嚷嚷的画面,张宣有些焦心,这些可都是钱啊

这些都是自己的正版支持者啊,要是正版书没供应上,那可就便宜盗版书了。

给陶歌打电话,问情况∶“你们第二批书什么时候出来?”

陶歌回答道:“昨晚已经连夜出了第二批,拢计129万册。

目前还在加班加点印刷,三班倒印刷。

为了和盗版书抢时间,人民文学还特意联系了几家大的印刷厂。”

张宣听得

默不作声。

见他有情绪,陶歌解释∶“我们知道会大卖,但所有人都没想到会爆发的这么猛烈

毕竟“人世间”是传统文学,能看懂书的人都必须具备有一定阅历和文化底蕴,所以我们还是思想保守了。”

张宣问:“什么样原因导致的?”

陶歌说:“我们派人做过市场调查,在全国各大新化书店一共采访了1300名读者。

收集的信息显示∶有些人是你的铁杆读者,自发购买,这类人占绝大多数。

还有些人是冲着你的名气来的。按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你在全世界名声那么大,身边的文化人都购买了,茶余饭后都在谈论“人世间”,自己不买一本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得,这些人完全是为虚荣心买单,用来附庸风雅,填充门面的。

说着说着,陶歌忽然笑了,只见她讲∶“你知道不知道?有一小撮人是因为迷信而买你的书。”

张宣眼睛大瞪:“迷信?”

“对,就是迷信!”

陶歌说:“不过因迷信而你买书的都是些大妈大婶。

她们说书生克邪压鬼,说你是什么文曲星下凡,你的书自带文气能镇鬼驱邪。”

“……“

张宣听懵逼了,彻底不会了。

啥时候自己干起了钟馗的买卖

有那么一刻,他都以为自己穿越到了聊斋世界。

他奶奶的!这些大妈大婶的想象力还真是够可以的。

随后他又忍不住发散思维∶现在是买自己的书,下一步是不是要把自己的画像贴大门上了

就像那门神二人组秦叔宝和尉迟恭一样

秦叔宝贴左边,尉迟恭贴右边,自己挂上面,刚好组成对联,上联、下联加横批都凑齐了。

陶歌说:“现在你的新书都成了一种盛世,你可以去去看看报纸,多多了解情况。”

“成。”

挂断电话,张宣开始翻阅双伶买回来的几十份报纸。

地方报纸暂放一边,他先挑有影响力的大报纸翻阅。

首先挑的是某报,上面果然有新闻,还是头版大篇幅的社评。

只见其当家主编发表最新社评∶

“连夜拜读完”人世间”,有四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这是作家三月在书中对文明、对文化的定义。

其实这是三月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

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作家“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人世间”对我国传统文学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它如同彗星贯穿宇宙,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书中讲述的是中国近30多年的社会发展进程,讲述的是时代的走向和个人的命运,讲述的是作家的真切感受。

它把这一切艺术而雄辩地铺展开来,直接指向今天的读者,让我们看到,国家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父辈们经历过什么?同时思考自己的人生该走向何处

对读者来说,“人世间”无疑是对历史的温习和补课,让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会去哪里

时间从来不说话,但它总是会让它着意的人物走上前台。“人世间”里的人物形象,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有十分强烈的带入感。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段里、某个场景下,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我们是其中的某一个人,在经历着什么?要怎么往下走?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人世间”让我们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感受,去领悟,去认识人生、社会和时代,去认识时

间的意义。

这是一部留住了时间的作品,它也定然会被时间所留住。”

某报有评论,无独有偶,新X社今天同样发表了社评∶

一部“人世间”,半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一幅人世人情风情画卷。

书中的故事,折射了改变中国的“大事件”,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出国潮、下海、搞活经济、棚户区改造…

“人世间”将时代糅进了人物的日常生活乃至命运转折中,让人倍加感慨。随着人物命运跌宕起伏,仿佛自己也化作书中人,经历了一场人生的百味杂陈。

“人世间”以辛辣甚至近乎残酷的笔触,描摹了由无数个平凡人构成的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众生相,也勾勒出30多年间人们的生活图景、中国的社会面貌。

其中,有对现实的刺痛反思,也有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但始终保留着如斯态度∶悲观中有希冀,风雨之后有彩虹。

改革开放20余年,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大江大河奔涌向前,无数家庭、个人的命运也被卷入浪潮中,与时代产生共振。“人世间”通过勾勒一个家庭变迁,书写了一段蓬勃有力的人民史诗,它既有普通人的生活勾画,也有梦想、奋斗等正向价值的传输,展现出人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变迁。

我们每个在时代洪流中的人,感受尤其深刻

致敬作家三月,用心、用情、用力创造的平民史诗。致时代,致青春……历史记忆与人性善恶冷暖,永远铭刻在岁月的深处。”

看完这两篇社评,刚才还激动不已的老男人突兀地平静下来了。

同正时刻关心着他的双伶点点头,张宣背着小手走了出去,打算去吹吹外面的东南季风。

至于其它报纸已经不想看了,短时间内也无需再看。

两大最权威的报纸共襄盛举,这是何等的荣耀

值当!一切尽在不言中。

沪市。

有早上看报纸习惯的文老爷子放下报纸,闭上眼睛想了想,稍后对跟前的外孙女林思思思说∶

“思思,去帮我买一本”人世间”回来。”

同样正在看报纸的林思思抬头:“外公,现在没货。

昨天下午我和大表姐去了新华书店,排了好久的队都没买到书。”

说完,林思思看一眼对面的袁枚。

袁枚附和:“这个我可以作证,昨天早上小姨有吩咐我们去买,我们中间卖了一台钢琴就耽搁了点时间,去晚了点,没想到就没货了。”

文老爷子听了没做声。

这时旁边的周容过来给老爷子倒杯茶,说:“爸你再等一等,我已经同新华书店的朋友打了招呼,下批货一到店就去拿。”

袁枚问:“舅妈,下批货大概什么时候到?”

周容道:“说是说下午一点左右,不过也不是那么确定,到了会给我电话。”

林思思忽然插嘴:“要我说啊,干脆别买了,慧慧不是同那大作家是好朋友么

干脆要他送一些好了,关键是让他签个名,那才值钱。

我想他不会拒绝的吧,慧慧毕竟为他做过好几年饭呢。”

这话一落,偌大的客厅瞬间鸦雀无声。

给几人到茶水的周容顿了顿,停滞了两秒才继续倒茶。

知道一些内情的袁校使劲对表妹林思思眨眼睛,眼神仿佛在说∶你个冒失鬼,不懂就别说,你这是在火上浇油啊

文老爷子的眼神何其毒辣,把三人的小动作尽收眼底,但也没有任何动静。

端起茶水小口小口喝着,喝完小半杯,文老爷子放下杯子问∶“远盛现在在忙什么?“

周容回话:“远盛正在筹备俱乐部的事情。”

文老

爷子说:“俱乐部的事情先缓一缓,让他跑一趟羊城。”

听闻这话,客厅三人都懂了老爷子意思∶这是老毛病犯了,眼馋人家手稿了。

还没等周容回复,林思思搭话道∶“外公,估计我爸去了也没用。

昨天大表姐同杜双伶就琴行的事情打过很久的电话。期间有聊到过手稿,据说总共才7版,差不多分配完了。”

其实手稿只有6版,但由于不够分,所以张宣决定再手抄一份,就对外说一共7版。

张宣明了,说7版,那就只有这7版值钱。后面就算自己抄再多也不值钱了,这就和邮票是一个性子。

当然了,他如今不缺钱,后续也不会再去抄、更不会傻到去抄第8版,如果那样做就是自己砸自己招牌。

林思思说完这话,周容和袁枚不约而同地齐齐看向文老爷子。

ps∶求订阅!求月票

(还有…)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2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