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仙侠 都市 历史 网游 科幻 言情 其它 男频 女频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二九八章 临别告诫(三)

作者:望舒慕羲和 字数:6741 更新:2022-10-16 05:16:47

从满清最后修川汉铁路的经验来看,以“强制储蓄”或者“强制工业投资债券”的方式,完成基建,并不是没可能。

只不过,脑子里一定得清楚,在私有制不需要“启蒙”的这边,要么靠类似“三饷”的手段、亦或者隋炀帝修大运河的手段,使之完全是朝廷的,前提是你有本事压得住隋末大起义和明末大起义;要么就搞强制工业债券强制储蓄,但要是搞成满清那样,钱玩没了,就赖账,那肯定是要出大事的。

李欗琢磨着,说是要搞强制赎买,等于是让地主强制储蓄、强制投资工业债券、亦或者算是强制迫使工业资本不向农业上回流。

这个想法……只能说,还欠缺点东西。

显然,李欗既然不敢搞均田、也支持内外分治的手段,那么他的这种政策,最多也就是在先发地区搞。

但是,稍微算一下就知道,山东地区的租佃和自耕比例,还没有到离谱的地步。

只靠在先发地区强制赎买,让用行政手段迫使地主搞强制储蓄……简单来说,钱,不够。

但李欗绝对没胆子把这个政策,延伸到全国。这都不用想,因为搞变法、改良要是敢这么搞,就是王莽改制。

所以,之前李欗也说了,要借助大顺即将要搞的货币改革,来依靠国家信贷和银行,做那根指挥棒,让资本被操控着流向该流的地方。

但还是那句话。

你把路修好了,不用你指挥,资本也会跑到松辽分水岭去圈地种黄豆。

而关键是修路这件事,而不是修好路之后的土地开发。

要么,想办法,弄到钱。

比如学刘玉的扶桑泡沫法。进化一下,就是拿三的那一套,通过金融手段,快进快出赚息差、贴水,保证泡沫不炸,给得起承诺的高股息。以此投资基建等。

要么,就要把铁路和圈地这两件事,捏在一起。

提前把松辽分水岭的土地,作为“投资基建的回报”,实质上低价售卖掉国有的土地。

也即是说,根源问题,在于大顺朝廷手里的资源太少,而民间的资本是很丰厚的。

如果大顺朝廷手里有足够的资源,那么修路就是小事,国家投资就是。但显然,大顺朝廷没这个资本。

既然大顺朝廷手里的资源显然不够,那么就得琢磨民间的资本。

资本当然是好东西。

假如大顺朝廷手里有足够的资本,依靠官办解决铁路问题,那么这相当于松辽分水岭以北的土地的增值,完全可以归于朝廷,从而实现一个正向的循环,资本不断积累增加,能干的事也就越多。

而若没有,那么又要修路,也就等于说,必须要把将来铁路带动的土地增值,交给民间的投资者。尤其是大顺已经逐渐成型的通过航运、对外贸易、垄断对日贸易等积累起来的一批原始财阀和金融资本集团。

同时,大顺的新兴军功贵族,实学派的军官团等,可能又会和这些新兴的金融资本集团通过联姻等方式,绑定在一起。

这个集团,现在其实已经开始成形。

因为,现在金银是世界货币,而大顺继承了大明的白银货币改革,同时自身又缺乏金山银山。所以,实质上,之前的对外贸易集团,就是大顺的发钞行,他们手里掌握的金银数量,其实远胜大顺朝廷——大顺的内部货币,理论上是铜钱,但是大明也好、大顺也罢,之前都没有做到“强制结汇”,即将对外贸易的白银强制兑换为内部的铜钱、或者宝钞。刘玉在先发地区试行的兑换券,也只是为资本流向内地去兼并土地、囤货居奇,设置一定的障碍而已。

李欗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要干什么、干的这些事的政治经济学上的意义。

或者说,他并不是有意识地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资本主义这套东西,不是那么简单就能玩明白的。不是说建两个纺织厂、搓两条铁路,那就叫资本主义了。

要搞清楚,或者说要不搞错方向,就必须得理解大顺的情况、这片土地的情况、以及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老马说:【经济学在原则上,把两种私有制混为一谈了。那两种私有制之一,是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自己。另一种,则是以对其他人的劳动的榨取为基础】

【后者不单与前者正相反对,并且完全要在前者的坟墓上发育】。

这句话,是解决大顺问题的关键。

是不搞成刻舟求剑、东施效颦的关键。

简单来说,这两者,都是私有制。

在私有制为最高原则下,后一种私有者,即可在私有制下,对前者进行“合法”的谋杀。

最终把前者彻底杀死,在其尸体上发育。并且整个过程是完全合法的,因为私有制就是法。

那么,欧洲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答:创造私有制,为最高原则。即为后一种私有制,“合法”谋杀前一种私有制,创造条件。

这个过程,在英、法,尤其是土地上,是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进行的。

在英国。

圈地运动,确定了私有制,清晰了所有权。原本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什么村社公地、共有土地、农民的封建权利、永佃权、习惯地租、传统地租等等,在私有制面前,全都是狗屎。

不再那么复杂,不再弄不清楚地到底是谁的、我有没有在这块地上放羊的权利什么的。

私有制下,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圈地之后,圈地者对这块地,拥有完全的处置权,我爱租给谁租给谁、我爱收多少租子收多少租子只要人家给、你在这里没法放羊活不下去了关我屁事?

即是说,英国的圈地运动,既神圣了私有制的所有权,也依靠暴力手段完成了后一种私有制对前一种的合法谋杀。

在法国。

启蒙运动在发展。

93年的风暴,彻底解决了土地的私有制问题,使得私有制成为最高的、最神圣的社会准则。

在法权上,已经为后一种私有制“合法”地谋杀前一种私有制,创造了法律条件和意识条件。

但是……

但是,显然,他们忘了一件事。

你想杀我,可我不想死,怎么办呢?

这算是为法国在18世纪后成为“革命老区”,奠定了基础。

93年的风暴,诞下了“神圣”的私有制,可也使得法国的小农阶层,也即第一种私有制的力量,急剧扩大。

小农,既反对封建,也反对资本。他们极力想要维护私有制,但又极力希望私有制保持为第一种私有制。

93年风暴之前。

后来的英国农业局局长阿瑟·杨,曾在法国搞社会调查。

他问法国的农民:【假如我是个领主,你会怎么样呢?】

法国农民很自然地回道:【当然会把你吊死喽,活该你倒霉。】

这是对领主的恨。

而对资产阶级呢?

【在农村逐渐出现的农会组织中,不难发现农民对城市资产阶级的恨意。农民会单独开会、单独起草陈情书……他们常常把新的所有制下,资产阶级占据的大片土地在陈情书上提出】

比如说,私有制,可以。

但是,村里的公地,应该归我们农民,怎么就卖给资产阶级了?他们从谁那买的?卖的人又凭什么卖?

只不过,法革的狂风骤雨中,资产阶级们要先确定私有制的神圣性,再慢慢解决后一种私有制合法谋杀前一种的情况。

于是他们召唤出了格拉古、布鲁图斯、甚至凯撒本人,带着农民,干成了。确定了私有制的神圣原则,打碎了封建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然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老马说的法国小农的情况:封建贵族的压迫没了,但是资产阶级又骑在头上了,抵押、放贷、兼并这些问题,使得法国的小农陷入了普遍的贫困。

于是,老马断言:在小农国度,旧的那一套资产阶级革命,在小农所有制已经建立起来的地方,是走不通的,因为农民已经拿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而小农想要守护的第一种私有制,也必然灭亡。于是,在反复挣扎中,小农会彻底打碎了对皇帝、拿破仑等等的旧事物的迷信,最终必然会和城市的无产阶级工人们,联合在一起,推翻旧世界。

那么,这些东西,放在大顺,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顺需要一场漫长的启蒙运动,告诉农民,啥叫私有制吗?

习以为常的东西,不需要不断解释和辩经;反常的东西,才需要解释和辩经。

在大顺,需不需要和农民启蒙说:在私有制下,你的地就是你的,我的地就是我的,你不能来我的地里拾穗,因为我对我的土地有全部的处置权。

大顺的农民不会惊呼:哇,好有道理,原来是这样啊?真的感谢你的启蒙和教化。

大顺的农民只会翻翻白眼,骂一句:你脑子有病吧?我用你告诉我?别说地的麦穗子了,我家的狗拉的屎,都是我的,别人捡去沤肥也不行啊。

所以,在大顺,想要走资这条路,问题的重点压根不是启蒙运动,或者说绝对不能是东施效颦式的启蒙运动。

重点在于,第二种私有制,如何技术性的、高效的、技巧的,完成对第一种私有制的谋杀。

什么叫私有制下的合法谋杀?

举个简单的例子。

土地兼并。

我是地主,贷给小农钱,用小农的土地抵押,然后到期还不上我去收地。

整个过程,在私有制的最高神圣之下,是完全合法的。

至于说,坑、蒙、骗、九出十三归、殴打、恐吓这些东西,这和“私有制的神圣”无关。私有制的神圣性,体现在你就算坑蒙骗放贷,最后还是要拿地契。

这就是第二种私有制,在私有制这个最高法权下的“合法”谋杀第一种私有制。

但是,历朝历代来看,这种“合法”的谋杀,必然失败。

当地主拿出地契、买卖文书、欠债的手印,说这些都是符合神圣的私有制的时候。

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铲平王等英杰,就会拍拍手里的刀,问:是私有制神圣?还是我的刀神圣?

于是,在这一刻,老马说的经济学家们混为一谈的两种私有制,立刻泾渭分明。

小农不是经济学家。

所以小农很清楚,他们要私有制,但要的是第一种私有制。

并且很清楚,在他们眼中,神圣的是第一种私有制,而不是私有制本身。

或者说,小农比经济学家更清楚,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常被混为一谈的私有制。

很多所谓经济学家说的“私有制”,实际上是“我有制”。

私有制的精髓,不是“我有”。

而是“处置”。

换句话说,私有制的精髓,是我可以把我的东西卖出去,归别人所有。

只有在私有制下,第二种私有制,才能“合法”地把第一种私有制谋杀,并在其尸体上建立起来。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需要暴力去维护。第二种私有制的拥趸者,没有足够的力量,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去维护第二种私有制。

所以,想要大顺走资这条路,需要技巧,技术。

谋杀,是个技术活。

而在土地兼并周期中,这种谋杀,毫无技巧。

给人的感觉,纯粹就是一个小崽子,还没长大,就拿着刀要捅死一个壮汉。结果每每被壮汉一把夺回刀,噗嗤来上一刀,反杀。

是以,这可能需要退一步、走两步;也可能需要退两步、走一步;甚至可能需要迂回。

总之,壮大支持第二种私有制的力量,或者在“保护”小农的姿态下悄悄把第二种私有制的力量养大。

小孩杀大人,必然被反杀。

而若小孩长大、大人老了,再杀呢?

老皇帝是历史的无意识的推动者,李欗差不多应该也是,显然他们脑子里没有一套成体系的学问,也不可能说李欗和老皇帝是站在第二种私有制,即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上去做事的。

但是,他们的做法,也算是洞悉了大顺的经济基础。

故而,他们恐惧小农破产、恐惧兼并加速。

甚至于,李欗提出了要强制赎买、将地主的赎买金强制储蓄、强制投入到工矿业基建上,迫使他们转型。

但,这也意味着,李欗的想法,至少是摸着了大顺的真正问题。

包括说,大顺的实学激进派,均田、迁民,然后再发展工商业的思路,也是如此。

其思路,就是退一步、进两步。先迁民、垦殖,是为了将来杀起来方便,反抗的不强烈、以及创造内部市场壮大产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或者说:

欧洲的农业革命,是促成封建瓦解的基石,也使得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是从农业起步的。

而大顺,是否有必要,让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农业起步呢?

17世纪欧洲农业革命对欧洲的意义,对大顺是否有意义呢?

论原始积累,大顺有世界一流的手工业,还有丝茶大黄瓷器黄铜漆器等等这些“特产”。

论亩产提升,17世纪欧洲农业革命,远不如18世纪华北两年三熟。

论劳动力,大顺真的不缺。

那么,为什么非要刻舟求剑、非要东施效颦?

为什么不看破表象,追究本质,理解第一种私有制和第二种私有制的矛盾,明白大顺即便要走资本主义,千万千万不要在农业上起步。反而,要尽可能在保护小农利益的情况下,把产业发展起来。

刘玉的疯狂对外扩张,支持老皇帝增加内部关税,是这个思路。

李欗的试图修路,赎买转型,农民迁徙解决中原的人地矛盾,还是这个思路。

实学派的均田、征税、移民,然后再发展工商业,先以垦殖扩大内部市场,在发展产业,仍旧是这个思路。

归根结底,一句话:

如何限制资本主义在农业的发展、如何保护资本主义在工业的发展,是大顺要转型的根本问题。

无形之手,在大顺,起的是反作用。

在这个可以被称作“封建晚期、前商业资本主义”的时代,私有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欧洲和大顺,其实都处在这个过渡期。

只不过,这个过渡期的表现不同。

在荷兰,这个商业资本主义的过渡期,体现在金融、放贷、航运、商业、投机。

在英国,体现在金融、航运、商业买卖、航海法下的三角贸易。

在大顺, 则体现为资本向耕地流动,将耕地作为一种高回报、低风险的金融投资——风险几乎为零,清中期很多士大夫就谈过这个问题,现实如此,傻子才不去投资土地呢。

荷兰的命运,是金融业摧毁了荷兰的实业。

英国的命运,是亚当·斯密所批判的“英国奉行的是生产的哲学,而不是消费的哲学”,通过强有力的国家管控、保护主义、政府补贴、殖民地掠夺、消灭竞争等手段,让曼彻斯特的纺织业发展起来了。

大顺的命运,现在还是未知的。刘玉只是走完了一半,击碎了英国的保护主义,夺取了三角贸易中“工业品生产者”的地位,圈禁了印度,拓展了北美,并在大顺产业急剧发展、很可能出现货币不足的时候,引爆了北美和澳洲的金银矿。

至于如何有技巧地完成对第一种私有制的“合法谋杀”,那就看后来人的手段了。

检测到你的最新阅读进度为“第一四九章 有格调的小圈子(下)”

是否同步到最新?关闭同步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51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