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巡的第一站是滁州。
滁州因为距离南京近,所以发展的还算不错。
这里目前的主要经济支柱还是农业,其次便是药材种植,以及矿产开采。
吴长庆和众人来到那些大型的农场,参观了农业机械的使用。
收割机此时倒是演示不了,但是其他一些机械可以。
而且,收割机也有人详细的介绍其使用方法,以及其效率。
听到五个人配合,一天就能完成五百亩地的收割任务时,通行的官员们都情不自禁的点了点头。
这种东西,绝对是国之利器。
大华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才是根本。
其他外国大使看到大华农业的耕种效率,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说不出话来。
他们知道国内都在改革,都在追赶大华。
但是看到大华的这些农业机械,他们就知道,追赶大华就是一个笑话。
眼前这五个高素质的农民,一年种的粮食起码就可以养活一千个大华人。
也就是说,一千个大华人中,就有九百多个不事生产,有大把的时间去学习,研究,创造。
这种条件,其他国家根本比不了。
他们一千人当中,至少要八百人在田里干活,才能养活所有人。
剩下的两百人中,除去官员,商人,军队,基本上就剩下不了多少,搞科研的人口基数少,想出成果自然就难。
几个西欧大使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绝望。
这一刻,他们想要抱头痛哭,唱一曲同是天涯沦落人。
除了农业,滁州有很多岩盐和石膏矿,岩盐可以加工成精细盐食用,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这些矿产,让滁州多了很多特色产业。
吴长庆在滁州停留了一天,视察了下药材加工厂,并且做出了重要的指示。
吴长庆表示,一个国家不能只有重工业,其他的农业,药材等行业同样重要。滁州要发挥特色优势,加大对药材行业的投入,不要盲目的去追求重工业。
吴长庆特意说起这个事,主要还是因为大华现在有股重工业风潮,好像要想富就必须搞重工业。
目前大华有很多地方都在盲目的追求重工业的建设,忽视了自身的发展条件。
发展重工业哪有那么容易。
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人才储备,政府支持等等,缺一不可。
暂时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为了政绩而试图发展重工业,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
这样不好,会浪费人力物力。
得到了吴长庆的肯定,滁州知府刘炜松了口气。
当初也有下属劝他,靠着离南京近的优势,选择发展重工业,说不能做出一番成绩,然后大家一起升官发财。
但是刘炜知道,发展重工业没有那么容易,首先要获得朝廷的技术支持就没戏。
申请技术支持的奏折都堆满了科研部,但科研部哪有那么多人来支持。
技术支持不是送几本书过去就可以,还得派出相应的人才去。
而培养人才是需要时间的,哪怕大华已经在大力培养,但也远远赶不上各地的需求呀。
所以,那些发展条件不好的城市和地方,其申请自然就石沉大海。
蚌埠,宿州也都有所停留,之后便是重点城市徐州。
徐州如今的发展很不错,毕竟是首批十大扶持城市之一。在其他地方人的口中,徐州是朝廷的亲儿子,而其他地方则是后娘养的。
这种抱怨也情有可原,徐州本来发展条件就好,偏偏还能得到照顾。
在徐州开工厂,朝廷会派技术人员过来指导。
在徐州办企业,皇家银行就会给贷款。
在徐州搞生产,朝廷甚至会帮忙找销路。
如此扶持之下,徐州如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产业链。
朝廷这样做,自然也不是偏心,最要还是追求效益。
徐州有大量的煤矿,不缺能源。在这里开工厂,比那些缺煤地方要省掉一大笔的能源费。
在这里一万块就能扶持起一座工厂,在缺煤的地方就需要一万五千,朝廷自然就选择了徐州。
更何况,徐州有的还不止是煤炭。
石灰石,铁矿,钾矿,其储量都非常丰富,足以支撑起一个产业。
除了矿产资源,这里还是中原的交通中心,铁路方面有京北线从徐州穿过,还是徐州西安的起点站。
水运方面还有条京杭大运河和淮河。
而且自古以来徐州的读书人都多,人才培养更容易。
诸多条件,构成了徐州快速发展的原因。
当前的徐州,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万,是大华人口第十多的城市。
吴长庆视察了徐州的钢铁厂,石灰厂。
不过,他没有去看那些生产车间,没必要。
从下面呈上来的数据,吴长庆就差不多知道这工厂的发展情况。
他要了解的事情,光靠瞄一眼是看不出什么端倪的。
吴长庆随意叫了几个工人,亲自向他们问话。“你们一天工作几个时辰?”
被问话的几个工人都很紧张,他们事先都被交代过,不能乱说话。
但是,到底什么才是乱说,他们其实也不太清楚,上面交代的很含糊。
面对皇帝的询问,他们更不敢撒谎。
“五个半时辰。”
一个工人小心翼翼的说道。
吴长庆闻言心里叹息,十一个小时有些太长了,毕竟这不是制衣厂,而是非常消耗体力的钢铁厂。
一天干十一个小时,基本上都是在透支生命。
“累吗?”
吴长庆问。
那个工人犹豫了下,点了点头,然后开口道:“累点也值得,比在家里种田多赚三四倍的钱。”
“工作中,有没有人受伤?”
吴长庆继续问。
这个问题让一旁陪同视察的厂长徐奥文慌了一下,生怕那些工人说出实话。
被问话的工人此时心里却是纠结万分,他很想告诉吴长庆实话,但又不敢。
毕竟皇帝只会留在这里几天,等皇帝走后,这里还是厂长的天下。
“俺不太清楚,我们这个组没有,只是偶尔有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伤。”
那个工人说道。
他说的很含蓄,但吴长庆从他的表情中,语气中已经听出了话外之意。
当然,其实他不用问也能猜到,肯定会有不少的工人受伤。
我在大明造航母最新章节地址:
我在大明造航母全文阅读地址:
我在大明造航母txt下载地址:
我在大明造航母手机阅读: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908章徐州站)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我在大明造航母》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