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超新星爆发的参宿四
翻看完小七传递过来的图像和数据,韩元思虑几秒,迅速下达指令。
“小七,小零,调整拉格朗日点的红外望远镜,同步开启可见光列阵拍摄镜和红外光拍摄系统。”
“近地环绕轨道卫星中,用于保证通讯之外的所有的观察卫星都先暂停其余工作,调整拍摄视角,全力收集参宿四爆发时的信息。”
“启用地月通讯阵列,确保各卫星和零号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画面和图像能实时传递回来。”
“启用基地中的二号超级计算机,连接中央计算机的计算机阵列,实时对于各卫星和红外望远镜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
“启用......”
“.......”
一系列的命令从韩元口中不断传出,进而由小零和小七一起执行。
一次距离地球六百多光年的参宿四爆发,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近的超新星爆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从超新星爆发的原理开始,到各种物质在这一个过程中的生成,以及各种射线,能量波的爆发,甚至时空的波动,都能在超新星爆发中观察到。
因为它太近了,近到以人类本身的科技都能观察到炽热的恒星内部物质的状态。
能观察到恒星内部各种带电粒子在电磁力的作用下的表现。
比如高温状态下的粒子高速运动,会带来什么后果,比如粒子碰撞速度格外大时,碰撞粒子除了可以发生强相互作用的外,还会发生什么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东西。
毫不夸张的说,一次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能给物理学界带来至少数个分支的理论维度提升。
所以在确定了参宿四已经开始坍缩后,韩元立刻下令让所有能抽出的观察设备都全力拍摄参宿四。
当然,主力肯定是那台性能强大的红外光外太空望远镜。
事实上,这次参宿四在刚开始进行坍缩的时候就被发现,就是那台红外太空望远镜的功劳。
与此同时,韩元也没忘了将正在拍摄宇宙飞船的拍摄设备拉回来。
虽然引得直播间里面的一部分观众不满和吐槽,但参宿四正在进行超新星爆发的信息让他们立刻就忘了其他的东西。
什么?参宿四超新星爆发了???
卧槽,主播你莫忽窝!
我记得上次不是说还有五十年吗?怎么这么快?
世纪奇观!
听说这玩意爆发后,在地球上看比太阳还要亮!
是的,以参宿四的体积和质量,他超新星爆发的瞬间能够点亮整个银河系,也就是说,在银河系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看到这颗恒星。
如果是在地球上,接下来的一个月会没有白天黑夜,晚上都是明亮的白天。
这么爽?
爽?前面几天可能爽,但后面就是折磨了。
睡觉必须要全黑的我表示坑爹啊!
拉窗帘呗,多简单的事情。
我记得参宿四离地球好像只有六百多光年吧?超新星爆发不是会喷射出加马射线暴吗?末日来了?
准确的来说是六百四十光年,会喷射加马射线暴也是对的,但只要加马射线暴不对准太阳系就没问题了。
万一,我是万一在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导致原本计算不朝着地球的加马射线暴对准了太阳系呢?毕竟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太少了。
那就一起人道毁灭呗,多简单。
放心吧,如果有这种问题,那些官老爷绝对比你更加焦急和忧虑。
......
听到参宿四已经开始进行超新星爆发,直播间里面的观众第一反应和韩元一样,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在直播间里面热烈的讨论起来。
大部分的观众对于这种千年都难得一见的奇观表示了兴趣和好奇,但也有小部分的观众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毕竟超新星爆发这种事情,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能量爆发,加马射线暴这种东西,对于如今的人类威胁太大了。
脆弱的地球生态圈根本就经不起加马射线暴轻轻的抚摸一下。
如果被加马射线暴照射到,只需要短短十秒钟的时间,地球的臭氧层就能被摧毁的一干二净,而没有了臭氧层的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将灭绝百分之九十以上,打出GG。
而事实上,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加马射线暴能持续的时间远不止十秒钟,地球也不止一次遭遇过加马射线暴的袭击。
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理论,广泛认为地球其实曾多次被加马射线暴袭击过。
历史上的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在四亿多年前的奥陶纪,根据各种化石和岩层中蕴含的元素分析,造成这次灭绝的原因极大可能就是当时地球遭遇了一次大规模,且近距离的加马射线暴。
在这一次的生物大灭绝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大气层被严重破坏,海洋生物链基层被破坏,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造成这种破坏的,不仅仅是臭氧层被破坏后后续加马射线暴的辐射袭击,更有加马射线过境后,太阳散发的辐射风对地球的长时间袭击。
即便是你能躲过第一轮,也躲不过后续太阳风的长时间袭击。
不过对于韩元来说,只要地球撑住了第一轮的加马射线暴的袭击,后续的太阳辐射风的袭击是可以对抗的。
臭氧层这种东西,是可以人工制造处理的。
要将氧气转变成臭氧,对如今的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事情了。
但第一轮的加马射线暴的袭击却是致命的。
这种由原子核能级跃迁退激时释放出的射线,不仅会消弭地球的臭氧层,也具有相当强的穿透力。
它能穿越大气,能穿透建筑,甚至是地心。
这也意味着哪怕你躲在建筑物里面,也会遭受到它的袭击。
而加马射线暴里面蕴含的高能量的γ射线、γ粒子流以及后续的X射线余辉、光学余辉、射电余晖等等这些东西因为本身蕴含的能量过去的原因,会导致生物细胞死亡、变异等问题。
这些才是最可怕的。
除此之外,某些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比如被地球的大气被破坏后,没有了大气,太阳直射地球导致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到能融化钢铁大桥,地面建筑的场景也不是无稽之谈。
蕴含高能量的加马射线暴如果持续时间久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不过好在参宿四并不会对地球造成这种破坏。
......
看着直播间这些担忧的弹幕,韩元笑了笑,道:“参宿四超新星爆发的确会形成加马射线暴,但并不会对准地球,因为它的磁极角度和地球有着二十四度的偏差,所以大家放心就好,好好的欣赏这一场宇宙盛放的烟花。”
“如果有条件的,可以自己使用天望远镜观看,不过需要的镜数比较高,毕竟在六百多光年外。”
“没条件的,可以看我的直播,我已经启用零号红外光外太空望远镜上携带的可见光观测阵列镜,虽然和红外光主镜相比,它的拍摄能力要弱上不少,但是它可以实时的将各种数据传递回来。”
“而这些数据经过中央计算和小七小零的处理后,可以生成图像,图像连接起来,可以当做直播视频来看了。”
似乎是响应着他的话语,话音刚落下,工作室内的虚拟投影就自动打开了。
这是小七的工作,在完成各种拍摄卫星和望远镜的拍摄角度调整后,第一部分的拍摄数据在逐渐传递回来。
这些拍摄数据绝大部分都会存储到中央计算机里面,而由零号外太空望远镜上的可见光观测列阵镜拍摄到的图像将会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工作间的虚拟投影里面。
虚拟投影分成了两边,左边展露在韩元和直播间观众眼前的,是一颗红黄掺杂的圆形星球。
而且这个红黄掺杂的圆形星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圆,它的表面有一些复杂的、不对称的突出层。
就像是人的额头被大黄蜂叮了一下一样,肿起的一个个大包。
只不过这些大包实际上可比黄蜂叮的包大多了,哪怕是最小的一个,都比太阳要大上几十上百倍。
而在这个圆形的红黄色星球的右上角的部分,还有一个指甲大小的黑点。
虚拟屏幕的右边,则是这个黑点的放大部分。
放大后,黑点其实也不黑,颜色呈现出澹褐色,中心区域倒是黑了下来,从右边的视图上面可以看到模湖的影像,黑点周边的红黄色的星体,似乎正在不断的向内坍缩卷曲,以至于黑色的区域在不断扩大。
不过相对比参宿四本身的体积来说,这个黑色的区域并不是很大。
从目前的图片来看,坍缩区域占据面积还不到十万分之一。
这是可见光观测列阵镜所拍摄到的画面。
本来各国的天物理学家本来都准备回实验室利用天拍摄设备观察参宿四的探索的。
但在看到韩元整理出来的直播画面后,顿时就都挪不开眼睛了。
相比较之下,各国实验室中的天拍摄装备在这个直播间里面简直就是废物,完全可以丢了。
有这么清晰的拍摄画面直播出来,可比他们用自己的天拍摄装备看的更多。
这里的画面,可是连恒星开始坍缩的细节都拍摄到了的,尽管并不是很清晰,但能看到这一步,已经超出地球上绝大部分的天拍摄装置了。
而剩下那部分没有被超出的,也基本都是超大型天眼,红外光望远镜一列的东西,那些设备都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来保证能拍摄到清晰的照片。
这种能实时传递回拍摄图像并且合成视频的,就别想了,压根就做不到。
所以与其回去看那些垃圾,还不如直接就蹲在直播间里面看这个主播的拍摄记录。
当然,前提是的屏蔽掉弹幕、礼物一类的东西,否则压根就看不道画面。
在参宿四超新星爆发这一消息传递出去后,这个直播间里面的人数就在急剧飙升。
不仅仅是华国的,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总数早就破亿了,正在朝着十亿人数攀升。
来了来了,听说参宿四要超新星爆发了吗?
已经正在进行了。
参宿四已经开始坍缩了,右上角的黑点就是坍缩点,它正在不断的吸收周边的物质,只不过参宿四有点大,还需要时间才能彻底完成。
这表示参宿四在六百多年前就已经炸了啊,只不过光到现在才传递过来。
太近了,感觉好危险,地球说不定也会跟着一起完蛋。
明天开始天上就有两个太阳了吧?
宿四实际啥时候爆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在我们的出现在我们的光锥之内,出现在光锥之内才能被我们观察到。
易凡易峰就像不稳定的餐宿四,说炸就炸
请注意,参宿四读shenxiu不是参宿四su,是人参的参,而不是午餐的参。
的参宿四生锈四?
???不是参?是参?我一直都是读的参。
我也一直都是读的参。
。
.......
直播间内,涌进来看热闹的观众繁多,不断的在直播间内交流着。
韩元没有理会这些人,他紧紧的盯着眼前的虚拟屏幕,看着参宿四的坍缩。
尽管参宿四已经走到了晚年,正在进行超新星爆发,但也不是一瞬间的时间。
哪怕它的内核已经开始坍缩聚变成高密度的物质,开始产生强大的引力掠夺恒星外壳的物质,但它实在太大了,半径足足有太阳的九百多倍。
这么大的一个星体,想要完全坍缩到足够进行超新星爆发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尽管随着坍缩的进行,速度会加快,但按照韩元的计算,整个过程也需要差不多四十个小时左右。
也就是说,要看到参宿四真正意义上的彭的炸开,变成绚烂的光,还需要接近两天的时间。
至于现在,只不过是前奏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