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守素躺在地上,很不服输说道:“小子,看不出来啊,还是个练家子,非要爷爷给点颜色你看看。”
他摇摇晃晃站起来,部下想搀扶他,被他一把推开,正准备和聆敬阳进行第二场格斗,被田见秀大声喝退。
聆敬阳见田见秀前来,连忙穿起铠甲,来到田见秀面前,和田见秀行军礼。
田见秀身旁还有李过,刘芳亮等将领,他们都看到聆敬阳把党守素打的七荤八素,党守素有事中营大将,他们作为其他各营将领,有些想笑,又都不好意思,只好憋着,让党守素笑话。
和田见秀行军礼后,又说道:“末将拜过诸位大人。”
聆敬阳和李过等将领也行军礼,尤其是李过,聆敬阳很是不齿后营将领吃掉他的石营两部兵马,这口气可憋在心里,不仅造成石营兵力不足,好导致石营百姓死伤大半。
李过也有些不好意思,虽然不是他下令吃掉黄道忠和秦烈两部兵马,可张能和高一功是他的下属,两人吃掉聆敬阳兵马后,及时补充后营力量,等他知道这件事情,也不好说什么。
他和聆敬阳轻轻点头,聆敬阳也闭上眼睛,再睁开眼睛,表示谢过。
田见秀喝令党守素穿好衣服,所有将领到城中演武堂开会,他要给诸位将领分配任务,以期达到彻底击败清军的目的。
众人来到演武堂,这里有一副巨大地图,聆敬阳放眼看去,是山西地形图,演武堂只有大顺军都尉以上将领,就再无其他人。
他是左威武将军,在这个演武堂算不上高级将领,但是他拥有数千兵马,还驻守威远卫等三城,在山西算得上一个实力诸侯,在座将领也没有因为他级别不高,就小瞧他。
李过也并没有因为聆敬阳是他后营左威武将军,而把他当成部下来指挥,还坐在聆敬阳一侧,表示他善意。
众人就坐后,田见秀让党守素和众将领汇报山西战局。
党守素揉了揉胳膊,刚才被聆敬阳用力一甩,还隐隐作痛,他和众将领介绍,清军占领太原府,潞安府,沁州,汾州,辽州,泽州等地,几乎占领山西的东南部州府。
虽然清军占领山西大部,但是清军并没有占领大同府,大同府是山西战略要低,而这一次作战目标是,就是中营从大同府出兵攻打太原府。
田见秀要求各军坚决打掉山西清军,将清军歼灭在山西,最不济也要把清军压缩在山西东南角落。
他还和众人提起这次反击战的重要意义,如果反击成功,清军进攻势头会被遏制,大顺军能生存环境将会得到很大改善,可以和清军,明军,大西军四国鼎立。
具体作战计划是后营进攻汾州,右营进攻沁州,刘忠部进攻潞安州,刘永福部进攻泽州,将清军后方打成稀巴烂,太原府清军失去支援,各部完成任务后,从南往北进攻太原府。
与此同时,中营从北到南进攻太原府,两路大军一南一北,彻底消灭清军。
聆敬阳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毕竟太原府和其他各地清军都不是软柿子,很多清军吸收绿营兵后,防守战很有心得,野战更是无敌,很有可能挡住各路大顺军进攻。
如果山西南部清军打不过大顺军进攻,会撤退到太原府等更大城池坚守,不仅仅山西清军强悍,还要防止清军从河南,北直隶调兵来支援。
他继续听着田见秀下达作战军令,给聆敬阳威远府军任务,是配合中营进攻太原府,根据他之前送来的军令,威远府军从大同府朔州南下,进攻太原府宁武镇,消灭此地诸军。
将太原府一分为二,中营可以尽全力攻打雁门关,攻破雁门关,大军可以顺势而下攻打太原城。
聆敬阳听着田见秀分析,没有发表意见,他想听一听其他将领的见解,果不其然,刘芳亮站起来反对,他认为田见秀有些瞧不起清军的防守能力。
右营,后营,刘忠部,刘永福部都是残兵败将,没有能力做到占领山西南部城池,反而有可能被清军反攻。
陈永福也站起来支持刘芳亮,他曾经是明军将领,半个月前,他领兵八千在长治和清军作战,部下也都忠诚,可就是敌不过清军进攻,被迫放弃驻地,全军撤退到平阳府,此时他的兵力也不足,但是他更不理解田见秀兵力配置。
“田将军,我军兵力不足,为什么不调唐通部参加战斗呢?”
所有人顿时把目光看向田见秀,众所周知,唐通在一片石战败后,跟着陛下撤退到北直隶,又撤退到山西,麾下还有数万兵马,在平阳府实力最强,可为什么这一次作战,唐通的部队作壁上观呢?
聆敬阳也有些好奇,他知道唐通最后还是投降清军,可那时候大顺军在山西遭到彻底失败。
唐通见跟着大顺军没有希望,在姜瓖和吴三桂等人劝降下,领着部队投降清军,不仅为清军进攻陕西打开道路,还突袭后营等大顺军部队,造成后营部队损失惨重。
田见秀却不慌不忙说道:“唐通驻守平阳府,清军就不敢从河南进攻陕西,诸位还不明白吗?”
李过一言不发,他在看着地图,清军在陕西这一路军队实力强悍,可这还是清军一部分,在山东,河南还有另外一只大军,正在攻城略地,大力收编明军,改编为绿营兵。
时间拖得越久,清军实力越来越强,他和田见秀说道:“这一次山西反击战,成功最好,不成功,清军反击会更猛烈,我们只能撤退到陕西,死守潼关。”
田见秀这一次是下定决心将清军住处去,他和李过道:“李将军,我军有必胜把握,陛下已让牛学士送来粮草,只要我军继续战斗,清军也会扛不住。”
军中将领几乎都反对田见秀反击作战,聆敬阳突然和田见秀目光碰撞,田见秀立马和他说道:“聆将军,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