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兵冲撞结束后,就地和明军开始惨无人道的短兵接战,两军将士都豁出去性命,和敌人尽情厮杀,哪怕是死也要和敌人同归于尽。
八旗兵人数并不多,明军人数是八旗兵数倍,仍旧是勉强打成平手,聆敬阳看着部下表现,没有责骂部下,毕竟一群常年吃糙米饭的士兵,怎么比得过在深山老肉吃肉的八旗兵。
在两军战斗到最激烈时,聆敬阳带领五十个亲兵发动进攻,这五十人是聆敬阳最后的亲兵,也是百战余生的老兵。
五十一个生猛战士加入到战斗,将还在厮杀的八旗兵打得屁滚尿流,铁拳军团和八旗兵立即分出胜负,清军牛录带着残部往南撤退,聆敬阳下令追击,哪怕是多打死一个八旗兵,以后战斗中也会让清军实力削弱一点。
铁拳军团将士猛追八旗兵,终于消灭最后一个八旗兵,这一次小规模战斗,明军消灭两百八旗兵,损失四百多人。
进入河南第一次战斗,明军损失将近四分之一的兵力,聆敬阳也看出来清军这一次是倾巢而出,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精力和清军作战。
他带着部队继续往沁阳城前进,梅日哈也接到部下送来明军支援情报,为防止被明军两面夹击,他决定击败明军援军后,再继续围攻沁阳城。
第二天上午,梅日哈率领六百八旗兵,一千绿营兵迎战明军援军,城内明军见城外清军撤走大半,以为这是清军故意佯装撤退,引诱明军出城野战。
王铁刀置之不理,在城里把俘虏的绿营兵打得死去活来,老馒头问他为什么要殴打俘虏,王铁刀回答他,看见这些投降建奴的绿营兵就来气,一天打三顿,打得绿营兵俘虏跪地求饶,表示问什么说什么,但请不要再继续殴打。
王铁刀就是不解气,他有很严重暴力倾向,老馒头看不下去,和他说道:“王铁刀,这么打下去,不就把人打死了。”
不说还好,一说王铁刀更来劲,认为这群绿营兵是一群没有骨头的贱货,死了就死了。
老馒头也不好说什么,城外清军撤走大部,他们也不能一直守在城内,必须要做点样子,哪怕是清军佯装撤退,也要有准备突围到山西的计划。
“为什么要撤退,我军又粮草有兵马,建奴就算是继续攻打沁阳城,也能让建奴崩掉一颗牙。”
老馒头和王铁刀以前都是大顺军将领,老馒头不想和王铁刀窝里横。
“我不和你扯了,我明天带人出城看看,你在城内继续守着。”
王铁刀说话很冲,却也是好心肠,重视战友友情。
“那不行,你一把老骨头,你在城里守着,我带人去外面看看。”
老馒头不服老,非要明日出城,王铁刀也恨倔强,两人谁都不让,直到傍晚,王铁刀拗不过老馒头,勉强同意老馒头出城。
当天夜里,老馒头率领二十多个骑兵从城北往北边前进,一行人一路前行,并没有发现清军。
第二天中午,老馒头一行人往北前进四十公里,这里没有清军,也没有援军,就带着部队回去。
路过一座山头时,突然有一群士兵从道路两侧冲出来,用弓箭和火铳瞄准,老馒头不怕这些小兵,和这些小兵说道:“敢问诸位是姓明,姓顺,还是清?”
一个少年从人群中走出来,阴冷地看着老馒头,突然开怀大笑。
“馒头哥,是我,小眼啊!”
老馒头一开始没有认出来,这个蓬头散发的少年是方小眼,听到声音后,再一看,真的是方小眼。
“小眼,是你啊,你死哪里去了?”
“嗯,是我是我。”
方小眼上千和老馒头拥抱在一起,方小眼告诉老馒头,新乡城一战,他带着特种局将士突围,在黑暗中和其他部队失散,等突围成功后,就剩下五个士兵还活着。
他觉得没有脸回去见聆敬阳,就没有回到山西,而是在怀庆府,河南府流浪,这一次清军进攻河南,他带着五个士兵聚拢被打散的散兵游勇,现在也有数百人。
今日金田二告诉他,有一支骑兵小队从这里通过,他军中缺马,想伏击这一群骑兵,见面后发现是老馒头,别提心里有多高兴。
老馒头也告诉方小眼,清军正在围攻沁阳城,他想带着方小眼这部分兵马回沁阳城,增强沁阳城防守力量。
方小眼拒绝他的好意,但和老馒头表达出愿意为沁阳城提供斥候任务。
老馒头见方小眼还是喜欢在外面游弋,也就没有勉强,却突然想起方小眼着数百人,完全有能力和城外清军野战。
于是他在方小眼耳边轻声说道:“沁阳城城外有千余名清军,你们可佯装成是我军援军,在清军军营外面晃悠,如果清军撤走,我军就追击,清军不走,那么清军肯定有诈,你继续在城外游走,我继续守城,这样可好啊?”
方小眼有些尴尬,在老馒头耳边轻轻说道:“馒头哥,不是我们怂,我这些部下大多都是些散兵游勇,早就被建奴吓破胆,你让他们去建奴面前晃悠,十个有九个会和我翻脸不认人。”
老馒头也是无话可说,只好带着部队回城,方小眼也带着部队继续在怀庆府游走。
两人再一次分道扬镳,老馒头带着部下回到沁阳城,还没有进入沁阳县,就看到一大群清军支援沁阳城,至少有三万多清军来援,老馒头这一次都没有把握冲进城内。
眼睁睁看着清军重兵围攻沁阳城,城内王铁刀也是不敢相信,怎么一夜之间,清军又有这么多援军,他下令全军死守城池,有出城投降者,斩首示众。
清军援军来得这么迅速,是因为多铎意识到怀庆府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重镇,攻下这里,可以遏制山西明军支援河南明军,还能把崇祯朝廷挤压在山西一隅之地。
为了攻下怀庆府,他令吴三桂率领三万绿营兵支援怀庆府梅日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