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是多铎率军杀出去,也只是与明军打了个不相上下,并没有像以前一样杀的明军大溃而逃。阑
多铎更是深刻的认知,这帮明军当真是不好对付。
于是再次派人求援,明国会集各省兵来拒我师,我兵击败其三营,获马五百五十匹,敌兵来者甚众。
皇太极指示方略,再派八旗兵增援。
可没过几天济尔哈朗遣使告急,说“敌兵实众”,他无法抵敌,麾下士卒被打的多想回家轮换,军心不稳,请求派皇上率兵前来助战。
从前线传来的求援战报,不断送到沉阳,皇太极直急得忧愤呕血,患鼻病,出血不止。
因为他没想到明军这波明白如此难缠,连一向英勇善战的济尔哈朗都觉得十分的难受,不断的求援。
于是他顾不得有病,决定御驾亲征,到前线亲自指挥。阑
不仅如此皇太极还发布出征命令,悉索沉阳城中的壮丁,传檄各部兵马,星集京师。
留居沉阳为人质的朝鲜国王世子等人皆是看到锦州卫大明援兵极盛,故而悉发国中兵继援。
其实朝鲜人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他们热切盼望着大明能够打赢,从而拯救他们于水火当中。
万历年间援朝之事,虽然明军军纪一般,但实打实的帮他们干掉了日本侵略者。
皇太极原定十一日出发,因鼻出血,延迟了三天,到十四日,血仍未止住,他不能再拖延,下令起程,命多尔衮率后军、并朝鲜王世子、大君教于次日出发。
他弟弟阿济格劝他缓行,毕竟大清皇帝一遍飙血,一遍赶路,从沉阳到松山这么长的路,他有那么多血可流吗?
万一流血流死了,前线大军不说立即就溃散,对于大清而言,也是极大的打击。阑
皇太极捂着鼻子焦急地道:“行军制胜,利在神速,朕如有翼可飞,当即飞去,何以徐行也!”
于是众人不在劝谏。
皇太极以锦州“必克”的决心,自率三千精骑,一出沉阳,便纵马疾驰,昼夜驰行六天,于十九日抵达松山附近的威家堡。
皇太极属实是一路边赶路,一边流鼻血。.
他到了之后马上传下号令:“命拜尹图、英额尔岱与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所部、察哈尔锁诺木卫寨桑等部先在松、杏之间筑营,等他到松山后,合围松山、杏山。
主帅亲临前线指挥是走向决战的重要一步。
明清两方的主帅先后来到松山,把国中精锐雄兵勐将都投入战场,这在实际上已摆开了决战的阵势。阑
明朝投入的兵力共十三万,清朝投入的兵力有多少,官书没有具体记载。
因为清廷对于出兵多少这件事,几乎不怎么记载。
但是在清军入关前,满蒙汉总兵力约十二万多。
这次出师前,皇太极征调各部兵马,悉索沉中之丁参战,实际是实行全国总动员。
可以说,皇太极是倾国中之兵,不惜孤注一掷,与明进行战略决战。
另外,他还调来外藩蒙古诸部兵马,胁迫朝鲜出兵助战。
合计其兵力,数目不小。阑
比照他历次遣大军进关,都在六到十万上下(包含蒙古仆从军),而这次松锦决战是他即位以来面临的最严重的形势,所以才不顾鼻子流血一路狂飙而来。
皇太极投入的兵力肯定多于历次进关的最高数额十万以上,绝不会少于明军。
作为大明统率的洪承畴开始的策略很是成功,既然清军想要围点打援,那我就给你围点打援的机会。
他率领的主力距离锦州有一段时间,足够他可以支援锦州,又分割清军的兵力,使他们不能完全围困锦州,也不能完全打援。
然后派出小股部队不断的袭扰清军,轮番交战。
其实洪承畴非常清楚,皇太极并没有更多的实力消耗在锦州的围困上。
相比较围城而言,不仅仅是被围的稀缺粮草,围困者需要付出的更多。阑
皇太极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现在义州屯种了一年。
前期多尔衮等人围着锦州也并不是很严格,因为做不到,被皇太极换回去训斥一番。
这就是双方一次比拼后勤国力的战事,就看谁能拼的过谁。
别看皇太极又是叫小弟蒙古人来助战,又是叫仆从军朝鲜助战,可粮食这大头始终是清廷自己出。
但是大明在粮草方面的准备就极差。
自从祖大寿叫援军的时候,朝廷内部就开始拖着,先是来回商议耗费月余,然后再确定人选耗费半个多月。
皇帝不相信兵部提出的策略,私下底给洪承畴写信询问怎么办,这又小半个月出去了。阑
洪承畴对答如流,然后便被指认由你小子去辽东指挥战局。
然后洪承畴粗糙的召集八镇兵马。
要不是贺今朝背地里花费不少“议和银子”在大明朝廷内部疏通关系,洪承畴到辽东,都不一定能储备这么多的粮草。
崇祯给贺今朝的议和钱,锤匪当真是帝都挣钱帝都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有了锤匪出力,让大明朝廷运送的军粮打底,洪承畴稍微有些底气。
他也深知在面对清军的时候,明军野战能力不行,故而大军聚集后加强协同,强化军纪,为此他还斩杀了几个副总兵立威。
因为在洪承畴手底下干活的几个总兵,能有几个算是他的心腹?阑
数来数去,抛除他自己训练出来的洪兵,也就是唐通积极向他靠拢,别看吴三桂嘴上对他尊重有加,一旦战事不利,你看吴三桂还会不会拉着洪承畴一起逃跑?
然后派出小股部队轮番接战,既是练兵也是提升士气,结果清军士气下降的极快,这都是需要时间。
洪承畴也在等待时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就要看皇太极能撑到什么时候?
至于陈新甲所说朝廷没有钱粮,但是东凑凑西拼拼,当真一点都拿不出来吗?
但是朝廷不去想啊,根本就没把大明最后这点“精锐本钱”放在心上。
陈新甲派来的人给皇帝写密信,我大明士卒从上到下都非常能打,打的清军都不敢交战了,然后就是时间拖得太久,朝廷没钱供养了,需要速战速决,这才有利于朝廷。
无论是陈新甲还是崇祯都把前线总指挥的意见给扔到一边,开始盲目自信,催促出战,不知道是不是大明的老传统手艺了!阑
洪承畴的战术极为成功,拖得时间越长对明军越有利,因为清军没机会包围洪承畴带来的主力,围困锦州这个点极为成功。
但是清军这次打援根本就不行,反倒前线总指挥济尔哈朗被洪承畴打的都想要遁走。
真是遭老罪喽。
清军跟明军就没打过这么憋屈的仗!
毕竟入塞抢掠,他们打顺风仗都打习惯了。
祖大寿身处困境当中,虽然也难受,但更难受的是围城的清军。
他们抢不到东西,几万人天天吃义州屯驻的粮食,朝鲜送来的粮食,沉阳送来的粮食。阑
围城时间太久了,清军士卒都厌战,不断的轮换回家。
那军中心气就更差了!
凭什么他能回家我就不能回家?
这也是皇太极得知前线如此窘迫,立即下令全国动员,然后不顾流鼻血一路狂奔,生怕来晚了,功亏一篑。
作为双方统帅都非常明白眼前的形式,偏偏京师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不明白眼前的形势,主要是皇太极想要什么样利于己方的形势,崇祯就非常配合的,做出有利于清军的形势。
不得不说一句,崇祯若是没有“中兴大明”的心愿,反倒跟着“万历一样摆烂”,大明也不至于倒如此之快。
崇祯才是带着大明这辆车,下山狂踩油门,一路狂飙导致翻车下山的主要罪魁祸首。阑
皇太极先是下令后续援军“横截大路”而军,以切断明军退路和阻击明军后援部队。
然后他便亲自带人去观察洪承畴的军事布置。
此时明军的部署是从乳峰冈至松山间,以步兵配置7个营阵,以骑兵环列于松山城东、西、北三面,并掘长壕护卫,洪承畴则坐镇城中指挥。
皇太极到达松山后,结阵于松山西七、八里,杏山东边山坡上。
他登山岗观看明兵营寨,只见明兵布阵严整,不禁感叹:
“人人都说洪承畴善用兵,果然名不虚传,难怪我诸将惧怕他!”
多尔衮等人也在观摩洪承畴的布置,他们这些屡次与明军交手的将领,皆是未曾看到过明军如此严密的军阵。阑
纵然是阿济格等人与锤匪贺今朝交手吃了亏,他们也觉得贺今朝的布阵不如洪承畴。
尽管大家都是半路出家,在“学历上”吊打众人,花心思苦读兵书,在加上亲身操作实践,根本就不是拿三国演义当兵书这群人能比得过的。
甚至让贺今朝他摆弄十万大军往上,他都不一定能摆弄的开。
对于洪承畴这个对手,皇太极等人皆是给予了重视。
当然听皇太极说这话,济尔哈朗的脸色也稍微显得好看一些了。
皇太极看着洪承畴部下的军阵从早上观望道太阳落山,看到明兵大部分集中在前锋,后队颇弱,勐然省悟:
“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阑
他根据明军高度集中,首尾不相顾的致命弱点。
当机立断,实行断粮道、掘壕筑垣的围困明军的作战方针。
于是,将清军部署在松山与杏山之间,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下营,切断松山与杏山之间的通路。
皇太极针对明军的部署,令清军大规模挖掘壕沟,准备困死明军。
“洪承畴既然想要当松山的马谡,那朕就当张郃,哈哈哈!”
第二天清军就对松山激战,双方胜负未分。
但是皇太极却命阿济格、博洛、图尔格等率部进攻塔山,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储备的粮食十二堆。阑
皇太极得了一个惊天消息,洪承畴竟然只敢带三天的粮草守卫松山,他不是找死又是什么?
当真是天助我也!
当天,他指挥清军掘壕,仅一天功夫,从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杏之间的大道,一直到海口,连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丈余,人马不得过。
东面为清疆域,南为海,无须掘壕,只横断松杏之间的通道,就把明援军置于包围之中,从而切断了明援军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
洪承畴早就派出哨骑四处打探,当他听闻皇太极边流鼻血边赶路的时候,也忍不住唏嘘,这种人定然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但这次他怕是要落空了!
“督师,我军放出只带了三天口粮的风声,皇太极趁着亲临前线,士气大振,必定会前来邀战,我军可以逸待劳。”阑
面对唐通的建议,洪承畴先是点头,随即摇头:
“如此作战,虽然有利于我军,但是会让皇太极迟疑,那先前的布置就废了,理应主动出击,逼清军把我们“逼回松山困守”,才能把皇太极拖的更久。”
因为洪承畴知道他需要时间,皇太极也需要时间,大家都在等待最后的时间,一下子梭哈。
第二天一早,洪承畴指挥大军,出动骑、步兵与车营向清军展开了全面进攻,集中向清军镶红旗营地突破。
皇太极亲自上阵,手持长枪,张黄盖,率数人往来布阵,清军顽强阻击,明军“终不能闯壕”,撤退回营。
亲眼目睹战况的朝鲜王世子,当了前沿战地记者,给朝廷国王等写信进行报道。
明兵“绕阵于前野,清兵邀路,接战良久,杀伤相当。”阑
明兵闯围不成,大部退入松山城内外,皇太极也收兵回营,对诸将说:“今夜敌军必逃,我大军大胜。”
朝鲜王世子还有些感叹,他本以为大明这次能够大获全胜,没成想皇太极亲自到了前线,大明总督洪承畴一下子就不够用了,竟然会犯只带了三天粮食的错误举动。
亏得前几日皇太极还夸洪承畴是大明第一人呢!
结果,就这?
朝鲜王世子理想破灭后,总归是认清了现实,即使他们心向大明,但身体还是满清的。
皇太极则是预料明军严重缺粮,必将突围,向塔山、杏山方向逃跑,遂布置兵力,等候截杀。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