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书友‘鱼不吃喵’投的2张月票
感谢书友‘两霞’投的2张月票
晚上,王立冬和吴刚就在大姐家喝了庆功酒兼散伙饭。
吴刚明天就会到总后后勤部门报道。
至于实验室,王立冬也决定关掉了,再留着也没什么意思。
至于以后的实验,王立冬打算都放在大王庄了。
回家的路上,坐在自行车后座的雨水,贴着王立冬后背道:
“冬哥,你工资真的又涨一级了,这个月就能拿71.5元了?”
“每月才多8块钱而已,这可是费了我半年的时间和精力才换来的。”
雨水却自顾自的帮王立冬算起了账:
“每个月8块,一年就能多96块钱,冬哥你现在才20岁,哪怕只做到60岁就退休。
那也有40年,那么总计就是3840元。
冬哥,这次我们赚大了。”
王立冬脑门一片黑线。
雨水这小财迷,都把账算到自己退休的时候了。
算了,不和她说自己的损失有多大了。
否则就怕她听了以后,整晚上睡不着觉。
本来王立冬还想说服上级部门,把自己发明的技术,在全世界主要国家都注册一下专利。
然后找一些相关的企业兜售一下。
王立冬相信,这么先进的技术,购买的企业肯定不会少。
那专利费,肯定不会是一笔小数目。
现在,王立冬是一点心思都没了。
这事在当下算是非常新奇的事物,说不定还会被人嘲笑一番,何必吃力不讨好。
哪怕真成了,估摸着也就是一张大团结了
第二天上午
王立冬忙完上午的活后,正坐在灶台前,边喝茶边看着最新一期的报纸。
于莉听说王立冬喜欢喝茶,还特意让石头捎了几两他们老家那产的茶——苦荞茶
王立冬觉得和大麦茶有点类似,偶尔喝一喝感觉还不错。
于莉这丫头真是个有心人。
再瞧瞧自家徒弟朱石头,人和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
“石头,我发现你的基本功这两天都有点退步了。
你刚跨进厨师的大门,就想着懈怠了?
去颠勺1000次去。”
‘什么情况?’
正和胖子聊的飞起的石头,被骂的有点莫名其妙。
瞄了眼自家师傅,发现王立冬看自己的眼神有点不善。
石头立即乖乖站到一边,练习起了颠勺。
“师叔,我师傅真的成了副总厨?”
师兄的大徒弟陈鑫突然找到王立冬。
王立冬道:
“这事你从哪听来的?”
陈鑫立即眼神大亮,王立冬这话就是默认了。
石头拿着炒锅也凑近了问道:
“师傅,师伯成副总厨原来是真的啊,我还以为又是谁造的谣呢。
尚一鸣(鲁菜组厨师长)前两天还在吹牛,说他当定副总厨了。
那嘚瑟的样子
我看他这几天还怎么见人,嘿嘿。”
王立冬没想到消息还没公布,就已经传的到处都是了。
“你们俩自己知道就行了,别到处囔囔。
毕竟任命还没正式公布。”
陈鑫和石头都表示自己会闭紧嘴巴。
二厨老蔡,过了会也找上了王立冬,
“立冬,厨师长成了副总厨了?
你们俩的保密工作做得可真是好。”
王立冬忙摆手道:
“没有的事。
老蔡,你别听风就是雨的。
田吉宏和尚一鸣,不也被传过会被提拔成副总厨吗。
我师兄这事,肯定又是哪个王八蛋在胡说八道。”
老蔡对王立冬说的话一点都不信:
“立冬,你小子别和我来这一套。
这消息可是人事处传出来的。
听说公告下午就贴出来了。”
王立冬心想,原来下午就会公告了。
难怪师兄到现在还没来后厨,现在肯定在哪个领导的办公室里。
老蔡突然凑近了些,露出讨好的笑容道:
“立冬,我小儿子拜师的事?”
老蔡最近一直和王立冬套着近乎,想让王立冬做他小儿子的师傅。
过两月他就要退休了。
到时候,他的小儿子就会进后厨顶他的岗位。
不出意外的话,大概率会分配进粤菜组。
陈小虎他是不敢打主意的。
那么王立冬就成了自己小儿子最好的师傅人选。
王立冬一阵腻歪,这事他和老蔡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最近几年他都没兴趣再收什么徒弟。
连沈胖子这么好的苗子,他都没动过心,何况一个从来没见过面的人。
真想对着老蔡来上一句:想什么美事!
沈胖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挪到了不远处。
耳朵竖的老高,要是王立冬真收了老蔡的儿子做徒弟。
那他想拜师的话,起码要排在十年后了。
“老蔡,我可没兴趣再收什么徒弟。
收石头当徒弟,我都已经悔的肠子都青了。
要是能退货,我早把他给一脚踹走了。”
老蔡看王立冬说的那么坚决,也没多纠缠。
反正离退休,还有2月时间,总能找到好办法,让王立冬松口的。
王立冬下班的时候,特意去了趟单位的公告栏。
看到单位的公告栏上,贴着一张任命书,师兄陈小虎成为后厨副总厨。
王立冬觉得这次菌菇也没白弄,至少帮了师兄一把。
出了玉渊潭,王立冬拿着介绍信,去了鸿胪寺下辖的出版社。
接待的编辑一看到王立冬手里的介绍信后,立即无比热情的招待起了王立冬。
信的末尾处签名,是鸿胪寺少卿的亲笔。
编辑和王立冬客套了几句,接着就看起了王立冬拿出来的样本。
“王同志,这种小册子,一本的成本是5分钱,你第一次想印多少?”
王立冬心算了一下,回答道:
“一共有十本,其中7本各给我印1000本,另外的蘑菇、香菇、金针菇,各5000本。”
编辑老崔算了一下账,“一共是1100块,你到财务科交了钱,把发票带给我,我就会安排下去。”
王立冬询问道:
“大概要多久才能出来?”
“按照正常流程,差不多一两个星期吧。
印好后,我会寄几本样本给你的。”
编辑询问道:“王同志,这些册子你想订多少价格一本?”
因为是王立冬自费的,所以定价就是王立冬说了算了。
王立冬把早已想好的价钱说了出来:“2毛钱一册。”
王立冬走出了出版社:总算是把书印了出来。
多亏了那封介绍信,否则这事不可能那么简单就办成了。
接下来就等出书了。
至于卖得好不好,那只能看老百姓买不买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