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力出奇迹!
气瓶能为三十发子弹提供动力,所以到后来有可能出现子弹威力不足的情况。
那让气瓶能为四十发子弹提供动力,然后将它的使用寿命定为三十发,这样一来,即便是最后一发子弹,其威力也是足够的。问题这不就解决了吗?
可是
这个办法奥地利人也无法实现。
因为当时的奥地利人没有加工钢材的技术,制造钢制高压气瓶的技术他们更是没有。所以他们只能用生铁手工打造气瓶。
这样的气瓶根本无法承受太大的压力!
然而对王林轩来说,这个问题也是不存在的。老祖宗给他提供了足够强大的炼钢技术,让他可以打造强度足够的高压气瓶。
只不过就算这些问题王林轩都能解决,基然都尼气步枪还是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是后勤压力太大!
当年的奥地利倒是有打气筒,可是想要用普通的打气筒给基然都尼气步枪充满气,需要一个成年人连打1500下气筒。
如果有好奇的小伙伴想要试试打1500下气筒的话有个傻子会劝你别这么做,当然那个傻子也不会告诉你他为什么会知道这样做后果很严重
虽然后来奥地利人发明了轮式打气泵,大大增加了打气的效率,也解放了大量的人力。但是那东西体积也不小,将其带上前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更加可怕的是!
500人半小时就能消耗三十多万发铅弹!当年的后勤官听到这个数字脑瓜仁子绝对会非常疼。这个子弹消耗量,已经足以支撑一个师的兵力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了。而这只是一支小部队半小时的消耗量。
如果这杆枪出现在明朝,那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大男主之一。
他一路逆袭当上了皇帝,而且当上皇帝之后,他还狠狠的教训了当初欺负过自己的人。
寺庙里的主持欺负他,他就明令禁止和尚娶妻生子、也不允许他们吃肉喝酒。
街上的街溜子欺负他,他就干脆将全国两万户富民都迁徙到京城附近就近管控和监视他们,而且动用国家力量大肆打击地方豪强。
贪官污吏欺负他,他就下狠手整肃吏治,对贪官零容忍!宁可杀尽天下当官的,也绝不留一个贪官!
再加上朱元璋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元朝的法令太宽松了。所以《大明律》在历朝历代的律法之中,都算是比较严苛的了。
具体到军法上,如果有一个军需官在运送军需的时候,但凡缺斤少两或者贪墨了一丢丢的东西,那人头必然是保不住的。
如果基然都尼气步枪真的出现在明朝,那这东西绝对是军需官最好的清理器。
一天时间连斩三个军需官绝对不是梦!
每每想到这里,王林轩的脸上总会露出一些阴阴的笑容。
纪骏达不是总想着要跟自己作对吗?
那王林轩就弄他一支五百人的气枪兵部队出来,到时候随便找个什么机会对随便什么人一开战,他纪骏达就是九头蛇,王林轩也有理由在三天内把他的九颗脑袋都给砍了!
当然,就算是以王林轩的财力,他也不敢装备太多的基然都尼气步枪。毕竟他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后勤能力。
然而这东西恰好可以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武器使用。它开枪的时候无声无息,而且没有火光和硝烟是最好的夜战和特种战装备。
同时,它的火力强大在战场上对任何目标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压制力。
它既可以作为卫队和特种部队的装备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类似重骑兵的武器在战场上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只要上了战场它就随时都能一锤定音。
所以,从一开始它就是一种适合绝对精锐的部队装备的武器。
王林轩越想越觉得,这东西实在是太适合自己了。
要是自己手下有一千到五千的气枪手,他相信这个世界上绝没有人能在弹药充足的情况下,正面战胜自己。
而且基然都尼气步枪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点,那就是基然都尼气步枪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仿制出来的。
基然都尼气步枪实际上是一种冷兵器,按照我们明朝古人的观点来说,这就是一种机括类暗器,是机关术之中的一种。
基然都尼气步枪之中的很多零件实际上都已经属于精密制造业的范畴了。
想要制造相关的零件只有两种办法,要么整枪都由一个匠人手工打造,这样一来枪是能打造出来,但是零件完全无法互通。枪械一旦出问题就几乎无法维修,枪械的使用寿命也会大大增加。
另一种办法,就是钢材和青铜零件同时使用,在需要精密制造的领域尽可能的使用青铜铸造。
这样能大大的降低加工的难度,但是对质量和公差的管控要求却高了很多。这需要制造它的人有标准化的概念,而且还要有标准化的生产线。
王林轩虽然没有现代机床,他连近代的机床也没有。但是他知道应该如何进行流水线作业?他也知道北美殖民者们使用的诸如人力拉床之类的早期人力机床应该怎样制造?
有了这些东西,他就能很好的控制零部件的公差。这些都是他的对手不具备的!
大明这边就不用说了,他们连普通的火枪都制造不好,明末的工匠生产出的火枪根本没人敢用。
他们就算是有技术,就算朝廷下死命令让他们仿制王林轩的武器,恐怕也就只能止步于弗格森步枪了。
面对结构更加复杂,技术难度要求更高、对公差要求更加精密的基然都尼气步枪他们就无能为力了。
至于说后金?
后金的火器制造技术还是从大明这里学来的呢。如果不是孔有德给他带去了汉人的工匠,他连仿制火器的能力都欠奉。
基然都尼气步枪对他们来说有着无法跨越的技术难关,而这不正是王林轩需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