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大明帝国在非洲有两大支柱,一根是北面的奥斯曼帝国,另外一根便是南边的闽国。
奥斯曼帝国的制式装备几乎全盘照搬大明同款,因为可以用石油或成品油来换购。
在不需要花费外汇,只用易货贸易就能完全军队装备现代化的情况下,自然是照单全收。
只要不是大明帝国暂时禁止出口的特殊武器,奥斯曼帝国都会在给自己的海陆空三军买个遍。
在任何时代,土豪都很任性,但这种人性式采购绝对受到卖方的热烈欢迎。
郑成功那边的油田比奥斯曼少得多,用矿石半成品换购的话,多少会稍微收敛一些。
单论本国的工业化速度,在某尊师的大力帮助下,从零开始的闽国比家底颇丰的奥斯曼帝国要快得多。
在很早以前,闽国就可以自行建造战列舰了,现在能够生产喷气式战斗机。
非洲小霸王,说的不是奥斯曼或者法国,而是后起之秀的闽国!
处于两国的父子关系,以及某两人的师生关系,闽国的武器装备也会向大明帝国无限靠拢。
除了礼包的武器装备之外,两国三军的制式装备都是同系列的,而且很多都是直接向闽国转让技术,由闽国当地的兵工厂负责生产的。
郑军的多次远征行动,都是基于此,在海外的大明海军基地,郑军的舰船与其他装备都可以获得维修与养护。
驻扎在明属东非的明军装甲部队,与驻防苏丹及埃及南部的奥斯曼军队所使用的主战装备都是同型号的。
故而这次协同作战不会存在装备识别上的问题,通讯联系与车辆检修也很方便。
奥斯曼与大明的装甲部队的主战装备都是“虎”-4型主战坦克与“狼”式履带步兵战车。
除了涂装、标志、车组成员不一样之外,其他别无二致。
伴随出征的还有“豪猪”式防空车、“刺猬”式双30毫米自行高炮、“犀牛”式171毫米自行火炮、“狐”轮式装甲运输车、“貂”轮式装甲突击车、“斗牛犬”式装甲防伏击车、“牧羊犬”装甲越野车。
在装甲旅里,轻装甲车辆还是少数,作为侦察与辅助之用,重头戏还得由重装甲车辆来唱,否则开局就得被对面给打得哑火了。
由于舰队可以帮助装甲部队运输装备到尽可能靠北的位置,同时提供全套后勤服务。
所以联军地面部队得以不需要携带多少后勤车辆,此番属于轻装上阵了。
除了常规作战所需的物资之外,各车组只要携带足够多的饮用水就行了。
凡是在非洲使用的军用车辆,特别是一线作战用车,全都安装了制冷机。
主要是给发动机散热的,顺便能让车组成员享受一下惬意的凉风。
这对保持车辆与车组的战斗力非常重要,等同于随时随地可以吃到冰棍。
得益于舰队的帮助,所有车组在出征之前,都是把成箱的冰棍往车里塞。
揭暄作为海军总司令,除了擅于打胜仗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体恤下属。
在热带地区打仗,舰队上下一定可以吃到冷饮,跟着舰队厮混的陆军也能沾光。
六个旅的联军也不需要沿着尼罗河北上,在联军舰队控制苏丹湾南部的情况下,只要沿着运河平推即可。
先收复运河南端的苏丹城,再根据卫星与侦察机发回来的图像,看看是否有机会收复开罗。
不然就只能继续北上,直扑苏丹运河最北端的城市塞得港,这样就可以切断倭军与以军的陆路联系了。
为了以防万一,揭暄只是命令一支小舰队进入苏丹湾,联军舰队主力人仍然停留在红海西北部水域。
倭军控制了苏丹运河之后,劫持了很多商船,保不齐会将其中的一些商船改装成偷袭工具。
这种事不可不防,揭暄不会让自己的一世英名在这个小澡盆里毁了。
此番北上,如若地面部队向开罗方向攻击不顺的话,还有一个选择。
那就是退回来,由舰队将其投送到西奈半岛南部地区,然后抢占该半岛。
用区区六个旅当然抢不下来偌大的西奈半岛,但加上郑成功准备的三个军九个旅就很可能了……
如不参加对波斯的军事行动的话,不断进行人员更替的郑军也缺乏实战经验。
等到结束波斯之旅后,参战部队可以回国休整,收复埃及的行动就可以交给第二梯队来完成了。
作为追随昊菁皇帝南征北战的门徒,郑成功一向认为实战才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不二之选。
有机会打实战就不要窝在老家玩演练,实战的时候,敌人可不会轻易放过你。
就算你躺在地上,对方都会用刺刀来验证死活……
只要不是大规模参战,战争成本就可以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更何况某尊师给自己的门徒全额报销相关费用,除了郑军的工资。
郑军比明奥联军的行程时间上只晚了两天,算是临时决定的增援部队。
在闽国后方稳固下来,除了埃及之外,非洲其他地方没有出现新的叛军之际。
郑成功认为自己派出三个军北上参战,应该没有天大威胁,而且还有揭暄的舰队负责火力掩护与后勤支援。
沿着非洲西海岸北上,进入地中海的郑军舰队则由郑省英指挥。
舰队包括两艘航母、两艘两栖攻击舰、四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十六艘驱逐舰、十六艘护卫舰、十二艘潜艇、二十艘登陆舰、十六艘补给舰、两艘医疗船。
横跨大西洋来援的印加舰队则拥有四艘航母、六艘两栖攻击舰、六艘战列舰、八艘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二十艘护卫舰、十五艘潜艇、二十二艘登陆舰、二十八艘补给舰、三艘医疗船
郑军进入地中海的舰队比印加海军要少,原因就是部分郑军舰队参与了封锁波斯沿海的军事行动,来不及兜圈子进入地中海。
波洛这次算是给足了老朋友面子,难得遇到可以还人情的机会,而且是紧接着两次机会,那就要好好把握一番。
基本上印加本土已经不剩几艘主力舰队了,全都派往中东地区了。
对于有人趁此机会偷袭印加本土的可能,波洛认为留守的兵力便可以挫败敌人。
印加本土还留有至少二十个旅的作战部队,陆军主力几乎没怎么动。
空军更是开始逐步换装具有超音速巡航功能与远程打击能力的“台风”战机。
不论是对海还是对空作战能力,印加空军都获得了质的飞跃。
与明帝国做邻居,只要老朋友还是皇帝,那么即使在明属南美的将领有二心,叛乱行动也很快会被弹压下去。
实际上自从印加帝国建立以来,只有企图卷土重来的西班牙人,以及礼包出现的阿根廷人威胁到了帝国的安危。
除此之外,印加帝国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人,而是大自然,尤其是安第斯山脉频繁的地震。
若是刨去地震与海啸不算,印加帝国可以算得上风调雨顺了。
光是凭借采矿、冶金、畜牧、水产、农副产品这几大类,就让帝国上下过上了舒坦日子。
除了皇帝波洛以及一些将领和大臣还能居安思危之外,帝国上下都觉得有明帝国的保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安第斯山里有的是大矿,帝国又坐拥两洋优势,还背靠明帝国。
这种地理环境,简直是安全得不能再安全了,帝国高层可以躺着数钱了。
之前奥斯曼帝国高层也是这么想的,直到各地出现了诸多礼包……
七月三十日下午四点刚过,黄廷所指挥的联军舰队便赫然出现在苏丹港的外海。
双方经过了四次有来有往的隔空对射,现在已经基本上打光了所有反舰导弹和大部分防空导弹,就剩下舰炮与鱼雷了。
两边的潜艇与反潜直升机反而成了抢戏的主角,潜艇忙着偷袭精疲力竭的水面舰艇,直升机忙着搞死水里的“大黑鱼”。
随着一艘接一艘的战舰被潜艇偷袭得手,黄廷忽然觉得己方舰队剩下的这些舰船最后都得沉在苏丹港附近。
不过在此之前,还是可以用各种口径的舰炮,与对面的同行们较量一番的。
是役,既分高下,亦决生死!
战列舰主炮首先开火,然后是巡洋舰,最后才能轮到驱逐舰与护卫舰。
双方舰队隔着三十多公里远的距离,开始向对方倾泻弹药。
师仁不是没想过让舰队分散突围,但终究得走直布罗陀海峡。
因为苏丹运河以南的水域已经被明军舰队给封死了,己方舰队过去就是给人家送战果。
根据情报显示,明军与奥军在直布罗陀海峡两侧都修建了大量的反舰导弹发射阵地,目的就是在必要时刻封锁海峡。
毫无疑问,这两国现在是一伙的,自己的舰队开过去便会遭到对方得的突袭。
这两条路都走不通的话,那就只能在原地挣扎一番了,总不能主动去爱琴海吧?
如若海战失利,接下来该怎么办?
对于最重要的一件事,师仁真是没太想好!
原路返回的话,又得跟大卫挤在一起,这次还会加上败退到西部得侯赛因。
如若从北非遁逃的话,去其他地方都要单打独斗,比抱团取暖更加困难。
但是抱团取暖还有一个威胁,那就是保不齐这里面谁会出卖谁!
师仁可不想被临时组队的成员背后捅刀,这种事不会有第二次,一次就足以让自己万劫不复。
想到这里,师仁还是决定不再走老路,还是找一条新路更为安全一些。
皱褶眉头在世界地图上看了许久,总算是看到了一个可惜销声匿迹的好地方……
虽说距离有些远,但是乘坐潜艇的话,应该问题不大。
至于如何经过封锁严密的直布罗陀海峡,很简单,先乘坐潜艇靠近,再搭乘战机飞过去。
进入大西洋之后再跳海,召唤出新刷出来的潜艇继续上路。
尽管颇为狼狈,但毕竟是一条可以苟活些许时日的路嘛。
只要能继续活着,丢脸就不是啥大问题了。
一想到暴君朱慈烺会派部队铺天盖地的搜寻自己,师仁便心生得意之色。
现有的舰队大势已去,几乎丧失利用价值了。
随着敌军舰队的逐渐逼近,这些战舰唯一的作用便是掩护自己逃出生天。
想到潜艇速度太慢,师仁还是选择在入夜之后,搭乘直升机来次贴地飞行。
七月三十一日,在古尔代盖以北的沙漠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装甲战。
五百余辆90式主战坦克与相同数量的89式步兵战车,迎战北上的上千辆“虎”-4型主战坦克与“狼”式履带步兵战车。
其他脆皮装甲车辆都在后方掠阵,重装的主战坦克与可以发射反坦克导弹的步兵战车才是登场的主角。
从热成像与夜视水准高低来衡量,90式主战坦克要比“虎”-4型强一些,双方猎歼能力大致相当。
但是战事发生在白天,而且没有沙尘暴与降雨,能见度非常好,可以用光学仪器直瞄目标,“虎”式的劣势就没那么大了。
由于奥军与明军参战单位数量大致相当,故而采取了东西夹击的钳形攻势,也要分别指挥,不至于混在一起导致失误。
倭军装甲部队则没有分散,只是一股脑的扑向东侧的明军部队。
对明军来说,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关乎于生死存亡。
炮口开火时扬起的尘土与履带行进时产生的烟尘,顿时遮蔽了战场部分地区。
这无疑迅速扩大了倭军90式主战坦克的优势,导致明军坦克再看不清远处目标之际纷纷中弹。
而西侧的奥军虽然在努力包抄猎物,可惜战场烟尘太大,热成像仪的探测距离又有限,无法快速消灭倭军的后队。
倭军反而用89式步兵战车来发射反坦克导弹,凭此死死抵挡住奥军的进攻。
在倭军处于数量劣势的情况下,凭借得当的战术,居然可以与来犯之敌斗了个势均力敌。
明军与奥军都同时蒙受的惨重损失,交火之后的头一个十分钟里,便有近三百辆坦克先后失去战斗力。
双方在两三公里的距离频繁对射,几乎重现了当年步兵排队开枪的名场面。
脆皮的步兵战车更是难逃一死,幸好搭载的步兵在战时已经出舱作战了,不然一炮挨上就得死一车人。
最终还是揭暄派来的武装直升机部队帮了大忙,配合地面部队消灭了这股倭军装甲部队。
按照战损比来衡量,倭军取得了战术胜利。
按照最终结果来判定,联军取得了战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