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沮授的计划是“知彼不知己”,对天下大势看得相当明白,但没有完全了解自己势力的情况,结果就是绝佳的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行,最后反而被对手用上了,不然凭着当时袁绍的势力,配合上大义名分,说句“摧朽拉枯”完全不为过,有怎么会有官渡之败呢。
至于鲁肃的计划,就是典型南方谋臣的通病,“知己不知彼”了,对自身势力的认识到位了,但对天下大势的了解或是推测并不通透,结果就是天下大势一个动荡,所订的计划就完全失去了实行的机会,最后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东吴变成了一只“守土之犬”,再无力渡过长江了。
所以三国历史上,沮授的“邺下对”和鲁肃的“榻上对”,都没什么名气,后世之人也鲜有谈论,因为都是失去了可行性,胎死腹中的计划。
只有诸葛老大的“隆中对”,成为了古往今来无数人谈论得津津有味的宏图大计,因为这是一个历经十数年,期间波折不断,但是仍然得到君主认可,君臣一体誓不放弃,最终得以实现的计划。
“隆中对”是刘备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顾草庐的时候,诸葛老大向刘备先主提出的。
本来诸葛老大的意思,乃是荆州刘表暗弱,受荆州豪族挟制,刘备先主可以利用自己的名声,拉拢荆州豪族支持自己,再徐徐图之,成为荆州之主,这方面因为诸葛老大在荆州已经有不错的关系网,是相当有可能办到的。
不过刘备先主可能不想败坏自己经营了半生的仁义之名,也可能是顾忌刘表经营荆州日久,恐防惹怒刘表失去了自己的容身之所,没有同意诸葛老大这种徐徐图之的做法。
只是诸葛老大可能十分欣赏刘备这种宽厚的做法,也可能推测到曹操将会南下,甚至是从某些途径已经知道曹操部署南下的消息,所以诸葛老大也没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想法,而是跟随刘备离开南阳卧龙岗,成为了刘备的谋主。
到了次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真的率大军南下,恰逢此时,久病的刘表逝世了,继位的刘琮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下,向曹操投降,拱手将偌大的荆州献给了曹操。
曹操得了荆州之地和水军,声势大振,顺势继续南下,欲要一举平定江东,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曹操就此能够荡平天下,至于其后是成为伊尹还是王莽,就看他自己的想法了。
至于刘备,这个时候就只能苍忙逃窜,被曹军一路追杀,幸得驻守江夏的刘琦相救,才得以幸存并保留有数千军力。
但是就是如此狼狈的时期,刘备和诸葛老大也依然没有放弃“隆中对”里面的战略意图,最终“苦心人天不负”,让刘备和诸葛老大盼来了东吴的试探。
于是就有了孙刘联军破曹军于赤壁,破灭掉曹操一战平定天下的计划,本来赤壁之战后,孙权势力真是大肆扩张的时候,正好顺势将荆州收归囊中。
不过诸葛老大确是厉害,经过一番计略,硬是让东吴与曹军拼了个头破血流,刘备一方却趁此“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良机,攻略了荆州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大大扩充了刘备的实力。
刘备也确是知人善任,拔擢诸葛老大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由此刘备才有了单独面对曹军的底气,开始寻求与东吴对话了。
及后孙刘双方进行了多番磋商,孙权决定将南郡(江陵)借予刘备一方,让刘备一方有实力抵挡曹军,东吴方则利用这段时间休养生息,图谋合肥,这就是“刘备借荆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