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少年军校,董书恒实际上是给予了很大的期望。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加的纯碎。
他们没有自己自身的家庭牵制。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受到家族的影响。999中文
他们完全是由国家培养出来的,心中装的最多的也是国家。也许以后他们会成立自己的家庭,会被姻亲家族所招揽。
但是至少在最初的时候,他们心中有的只是自己的一腔热血。
以后这些人走入了工作岗位之后必将成为华夏军政系统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华夏建立了之后,董书恒又对当前华夏上层的势力进行过梳理。
现在在华夏的军队系统中有两大势力:一部分是淮海军出身的将领,他们都是董书恒最初从苏北带出来的。这些人现在基本上占据了大部分的中高层军官岗位,他们大都经过军校的学习。
另外一部分就是董书恒单独招揽的人,包括原天地会的人以及一些满清的旧文人、旧武将。严仕坤、左季高、彭玉麟就是这些人的代表。只是严仕坤和彭玉麟在军中没有什么根底。
严士坤还好一些,当初他手下的很多人现在都在军中担任高级参谋,与普鲁士军官团一起组成了军中的参谋系,算是一小股势力。
左季高的鄂军一系倒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派系,现在的西域军主体也是由他们的构成。
所以董书恒将王从志派到了西域,同时带了两个主力师过去。
尤其是一师可是复兴军中的老牌主力,军中有很多人才,今后他们都会成长起来。
对于鄂军提拔的军官,现在也在分批次地送到后方军校经历系统培训。
军中是不可能没有派系的,所谓无帮无派,千奇百怪。
军中的派系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就是董书恒要做的事情。
目前军中最大的派系还是军校出身的原淮海军团练,他们中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军中提拔,军校培养的军官,另外一部分是从董书恒身边的警卫连出去的。
董书恒之前一直将自己的警卫连当作随身带的讲武堂。这两年多也出去了很多的将领,他们这些人以蔡树森为首也形成了一个小团队。
蔡树森现在很快就要成为董书恒的妹夫,他跟董书恒的大妹妹董书云两人早就已经互生情愫。
只是两人都掩饰的很好,只是以书信往来。
最近还是刘明远对自己说了这件事情,原来是蔡树森托付刘明远来说媒。
蔡树森本来就是从董家的商行出身,所以找到刘明远帮忙说媒再合适不过。
后来董书恒先是问了妹妹的意见。
以书云的性子,自然是羞得面颊通红,低着头一句话都不说。
但是这样也就表明了她的态度。
这件事情,董书恒算是同意了,解决了大妹妹的婚姻大事,那个长不大的二妹妹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不过那丫头现在已经疯到欧洲去了。董书恒暂时也管不了了。
上次在夏宫,董书恒顶不住那个疯丫头的软磨硬泡终于还是想办法让他跟着刘青北的使团一起出去了。不过到了欧洲之后,王韬会接手安排她。
书梅临走的时候还带了很多云梅集团的管事,她扬言要将云梅集团开到欧洲去。
这些事情,董书恒是不会管的,由着这个丫头去疯吧。
对于书云的婚事,白氏没有什么意见,蔡树森现在怎么说也是一名军中的重要将领,镇守着最重要的京畿地区。这样的身份配书云也是可以的。
更何况,蔡树森本来就一表人才,唯一一点就是出身低微,不过在复兴军中就没有几个是出身高的。
董家本来的社会地位也不高。
现在复兴军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化,以后进入军中的将领将全部从军校中来。
即使是士兵中提拔的军官也必须要经过军校的教育。
在军校中自然会有一套系统的教学,不仅教授军事理论,还会有爱国主义的教育。
这样,复兴军将渐渐进入国家军队的角色,消除身上的军阀色彩。
董书恒虽然会在军中大力提拔培养自己看重的人,但是并不想搞个人崇拜那一套。
他知道,自己搞个人崇拜,那么手下的将领也会有样学样,跟着学。
这样的话,华夏的军队就会继续军阀化。军阀的军队表面上忠于一人,实际上是由很多小军阀组成的。
看看历史上的北洋就知道,北洋的将领一开始都是袁世凯的心腹,他们绝对是忠于袁世凯的。
但是当袁世凯称帝后,他的人设崩塌了。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他的也是这些曾经最忠诚的手下。
等到袁世凯死后,他原来的这些手下就变成了一个个大军阀,然后这些大军阀手下还是一个个小军阀。
华夏自然是不会出现军阀的情况,首先华夏的做到了军政分离,同时军队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轮换制度,以及军官的培养体系。
其实,董书恒最担心的还是华夏的行政系统,行政人员的培养比军官的培养实际上要困难的多。
因为在实际情况下,行政人员要处理的问题更加复杂一下。
当前华夏的行政人员,一部分出自原来董书恒成立淮海军时招募的人,这些人很多都是商行的管事,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还有一部分是后来从底层文人中招募的。
这些底层文人中主要的成分是原来清朝官僚体系中的幕僚阶层以及吏员阶层,这些人的行政能力很强。
但是这些人也有自己的劣根性,个别的人在个人素养方面有所欠缺。现在在华夏强有力的监督体系之下,这些人还都很安分,但是他们不是华夏的行政系统的未来。
董书恒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大力建设书院,希望能够利用书院培养更多的新人才。
同时在统一的过程中,他还吸收了一部分操守和执政能力都较为出色的满清地方官员。
这些人的能力足够,品行高尚,但是他们的思想上还是以保守为主。
后来的几次官员招录考试,所吸收的大部分还是旧文人。
书院中的新人是从去年开始才渐渐进入行政系统中,但是他们的地位一般都还不高。
董书恒不想拔苗助长,他会让这些人从基层一步步地历练上来。
他一直担心政府这一块会开历史的倒车,让华夏重新走上封建那一条老路。
这与董书恒的设想是不同的,他希望能够通过这几年的时间,让华夏的工商业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上层设想都无从谈起。
这一点,学过马政经的董书恒,心知肚明。
现在想来,大学中学的课程,只有这个最枯燥的马政经是现在最有用途的。
可以说,董书恒是一部马政经治天下。
华夏现在的书院教育不能算是完全新式的教育,但是其中教授的学问却是比以前丰富多了。
还有华夏的行政官僚体系,是从下向上的。
官员的起步低,上升空间大,大部分人都是从基层一步步爬上去的。
所以,不存在不会做事儿的官员。
为什么满清会出现与胥吏共制天下的情况。还不是因为满清的官员是自上而下的。
他们通过八股取士,一步登天。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在地方做幕僚的经验,到了地方上,几乎什么都不懂。
这样的人到了地方能做什么呢?自然是将所有的事情都交代给师爷、胥吏来做。
师爷和胥吏在仕途上没有任何的上升空间,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贪污受贿呢?不贪钱,他们这些人图什么呢?
大部分的人,尤其是聪明人,做事情的目的性都很强。
现在地方上要搞钱,就必然要鱼肉百姓。大户都有自己的背景,胥吏们可不敢惹。
一般的官员,在事业的上升期都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的。
所以地方上,贪的不是官,而是幕僚和胥吏。
而官员得到的美其名曰只是这些人的孝敬。
假如一个官员能够约束住手下的幕僚胥吏,那么这个官员就算是一个好官了。
满清的治下的官员与幕僚胥吏之间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恶性的行政生态体系。
洋务运动之时的一批名臣,大都出自湘军一系。这些人以军功上位,大都没有什么功名在身。
他们很多人本来就是幕僚,另外还有一些是生员出身。
这些人不是进士,但是却在晚清最后的阶段,做了很多大事儿。
甚至有人说正是洋务运动开创了华夏近代工业化的序幕。
这些结论不用纠结对错。那一批因为军功起来了官员确实是做了很多贡献。
胥吏和幕僚为什么成了官员之后,他们就不再去鱼肉百姓,反而造福一方了呢?
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变了。成了官员之后他们有了新的追求。
这种追求超过了金钱的诱惑。而只要保持住这种上升渠道是畅通的,就可以让他们的这种动力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反腐最好的利器,是给官员一个良性的上升通道。
那些临退休的官员反而是最容易踏入腐败陷阱的。
现在华夏政府之中的人就是这样一批人。一开始成立淮海军的时候。
董书恒就让当时的人力部去招募一批有过幕僚经历的文人。那是华夏第一批专业的行政人员。
等到后来,曾宪风投靠了董书恒,淮海军成立了军政府,淮海军开始大批量地吸收底层的寒门文人,以及有能力的幕僚胥吏。
给他们同等的待遇。建立了一套从办事员到军政府总理,这样层级明确的行政体系,并且确立了自下而上的官员培养模式。
大部分的官员都要从普通的办事员干起,然后一级一级地向上爬。
淮海军还有一套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能够尽量客观地反应官员的综合表现。
让官员的上升渠道尽量地公正、公平。
现在书院的毕业生渐渐地融入了华夏的官僚系统。
这些人的加入,大大地提升了华夏行政系统的活力。让原来那些旧文人出身的官员感受到了压力。
比如像杜辉、丁洪林、罗正初、吕斌、姜玉钦……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经过了书院的学习,无论是学问还是见识都要远超那些旧文人。
杜辉一进入水利部就能崭露头角,不仅仅是老师冯道利的关照。
更多的是他自己对水利建设的知识掌握的好,能够支撑他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
华夏行政系统的希望还在书院。所以对于书院的建设,董书恒一直都很上心。
魏源这个华夏大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建设新式教育上去。
淮海书院就是一个样板,也是一次探索。
现在华夏的书院建设大都是模仿淮海书院。
当然也有很多书院原本就非常有特色,他们将自己的传统保持了下来。
比如曾涤生主持的岳麓书院,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有名书院。
岳麓书院本身就有很多优良的传统。
比如岳麓书院一直就很重视实学,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岳麓书院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和思辨能力都很强。
这些人大都是本着从政去的。
在最近一次的官员录用考试中,岳麓书院的学生参加考试的录取率是最高的,甚至超过了淮海书院。
一举打响了自己的名声。他们那种自由的办学模式也被很多地方书院所效仿。
不过论综合实力,淮海书院依然是华夏目前当之无愧的第一。
只是岳麓书院这种偏文科的书院在官员录用考试中占了一点便宜而已。
董书恒离开了扬州,接下了到了江宁。
江宁也做过复兴军临时的行政中心。
但是因为时间很短,这里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当初,董书恒就是因为江宁城中都是太平军新建的建筑,才搬到了这里。
现在这里的一切都转给了江苏行省,成为了江苏行省的省会中心。
就连原本的总统府,都成为了江苏行省的省政府所在地。
城内的其他建筑设施,也都要么成了学校,要么成了政府办事机构。
这里并没有因为总部机关的撤离而变得萧条。
反而因为社会秩序持续的恢复。江宁城渐渐又显露出了昔日的繁华。
ps:今天有些忙,章节短了些,但还是四千加,依然保持两更,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