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章
到家后哪怕再三确认,余妈还是难以置信,一直念叨着‘她可是五十多了’。
五十多生出来的孩子,比余全根和余有根家的俩孩子还要小两岁呢,余妈光想想就替郭秀秀发愁。
到时候要是仨孩子一起玩,到底是侄子带叔叔呢,还是叔叔带侄子?
其实五十多岁生孩子的现象,虽然不多见,也不是没有。
解放前大家都不一定能活到五十岁,这种事情就没怎么听说过,可解放后,虽然还是有各种困难,却至少能活下去了。
尤其是近些年来,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家里没儿子的,或者年轻时坏了身子的,渐渐的身体都养好了,产妇年龄从以前的大部分在十八到三十五岁之间,变得越来越大,近些年过了四十还生孩子的也不是没有。
但五十多了还生孩子的,那真的是很稀罕了,尤其是身边的,几乎没有。
要是头婚的话还没啥,二婚在这么大的年龄再生孩子,余妈光想想,就能想出到时候要多出多少风言风语。
不光这个,还有余全根和余有根两个人,这两个都快三十的人了,孩子都有了,又要多个弟弟或妹妹,能愿意吗?
余妈光想想就替郭秀秀发愁。
可她光替人愁也没用,就算想劝人家多想想,人家在商都安胎呢,都没回来,何从劝起?再说了,人家以后可是要在商都生活的,听他们娇娇的意思,人家房子都买了,不比娇娇他们家小。
一家三口那么大房子呢,日子怎么也不会难过的。
再说了,余娇娇余三,甚至余大也没什么看法,也就余大媳妇儿私底下念叨的多。
年轻人都觉得正常,余妈就又觉得自己多事。
这种事,她虽然不是很赞同,却也没有二了吧唧的往外面传播。
接近过年,厂里也开始放假,所有人都在为放假做准备。
趁着年前清闲,到了婚龄的年轻人们轮番被人拉着去相亲见面。
快的从见面到结婚十来天就完事儿了,讲究的,也就是磨蹭个一两个月。
随着这两年生活变好,大家在红白喜事的时候也越来越讲究。
早十几年,因为极度追求效率反对浪费,结婚什么的,只办一场婚礼就已经算是讲究的了,有些年轻人两个人都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更是不讲究到直接领个结婚证再通知一下家里人就完事儿。
但现在,人们又开始讲究了起来。
不但恢复了从前的结婚流程,还越来越讲究排场。
当然,也没完全像以前一样搞什么三媒六聘,但是订婚结婚的流程却保留下来了。
订婚要决定好结婚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其实城里现在已经开始要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了,手表什么的,那不是交往的时候就需要准备的么)和彩礼,结婚的话男方更是要头三天就开始大宴宾客,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会去吃饭送礼,同时也会去帮忙。
这几天不光是余家村,赵家村办喜事儿的也挺多的。
赵家村老村长的大孙子到了结婚年龄,春天就跟一个同个生产队但不一个村的女孩子谈上了,这不,年前确定了结婚的日子,关系比较亲近的就都来帮忙了。
赵家现在一家子已经很少在赵家村住了。
自从余娇娇开了那个厂子,赵家村那个老房子基本就算废置了。
毕竟相比之下,厂子里虽然是砖房在保暖隔热效果上不如土坯房,可有宽敞明亮的砖房谁愿意去住屋里连地面都还是土地面的土坯房呢。
现在倒是有条件把老房子给修好一点了,可又不常住,修也是浪费钱财和精力。
再说了,工厂这边交通可比赵家村好多了。
余家村到大马路上得有二里地,赵家村的位置比余家村还差,要到大马路上至少有三里,这还是直线距离,要是真走那个曲里拐弯的路的话,怕不是得有个四五里。
不怎么在村里住归不怎么住,村里该走动还是要走动的。
这不,老村长一跟赵鹏程说大孙子要结婚的事,赵鹏程和余娇娇就全去帮忙了。
其实也没什么忙好帮的,农村的宴客嘛,基本都是女人在灶上帮忙,男人帮着待客。
余娇娇和赵鹏程也不例外。
倒是余娇娇因为身份比较突出,毕竟是目前来说赵家村唯一的一个女厂长,不管她去做什么,总有人抢着帮她,搞来搞去,她就是帮了个寂寞,每天就吃饭就完事儿了。
结婚前最后一天,算是这几天里第二重要的日子,因为这天晚上,新娘的娘家长辈会来相家。
就是看看男方家里都准备了啥东西,是不是把之前说的东西都准备上了,同时把一些零钱藏在家具的抽屉小门里,也叫添箱。
新郎这边早就翘首以待了,就连桌上的菜,也搞了四凉四热八道菜配两道汤。
没多久,大门口就有人喊着‘来了来了来了’报信。
余娇娇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大门口乌央乌央涌进来一大堆人。
本来院子里就支着大锅占了不小的地方,现在人一多,感觉整个院子里都没有个落脚的地方了。
余娇娇个子来说算是比较高的,边上一个只有一米四多的人垫着脚尖问道:“娇娇,女方家来了多少人?我怎么觉得人有点多啊?”
余娇娇也挺无语:“不是你觉得人多,是人真的很多。”
她结婚的时候还没那么讲究,但这些年也听人家说过,相家的时候其实女方家里不应该来太多人的,基本上就是凑个一桌两桌就好了,也就是九十个人,或者再多一点,但总归是复数。
可现在呢,女方家里光大人就来了二十来个,小孩子更是比大人还要多。
他们之前准备的三个桌子,竟然还有点不够用。
接待的人都傻眼了,赶紧跟女方家里商量能不能挤挤,女方家人顿时就不依了。
有个穿着洗的发白的花夹袄的四十多岁颧骨很高的女人当即嚷嚷开了:“什么意思?啊?你们赵家什么意思?欺负我们老王家穷没人当官是吧?我们家凤兰还没嫁进来呢你们赵家就欺负她娘家人,等以后嫁进来了你们赵家还不把我们凤兰给欺负死?知道的是两家结亲不知道的还以为人家打发要饭的呢。要我说,赵家不地道,干脆这饭咱们也不吃了,咱们王家再穷可也没有把脸伸给别人打的,咱们走,咱们回咱们王家去。咱家凤兰那么优秀,我就不信除了他王家就嫁不了别人了。走走走,咱们走。”
不光是接待的人,整个在场的赵家的亲戚朋友脸全都脸青了。
接待的人没办法,只好赔笑:“哎呀,是我们不对我们招待的不好,我们这就加桌这就加桌,咱们可是要做亲家的,不就一桌饭的小事嘛,放心放心,咱们家准备的足足的,只要把桌子撑起来就行,大家先等等,先等等啊,要不先去新房里看看咱们给新人准备的新房?”
王家人见有坡下也不再拿乔,毕竟他们就是来相家的,也不敢把事儿搞的太僵,就跟人去去看新房了。
等王家人一走,接待人苦笑:“真是的,这都叫什么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