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县百姓高高兴兴的,把粮食送到县里,然后又回去开始忙着播种。
直到最后一颗粮食,送进了县衙的连村里面,毕炎才松了一口气。
粮食是人的底气,有粮才有底气。
对于百姓来说,再没有比吃饱饭更加重要的事情了,所以毕炎觉得,傅元之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不光帮他们赈了灾,而且还帮他们创了收。
“大人,只要挺过今年,咱们的日子就好过了,谢谢大人啊。”
傅元之笑道:“都是大家的功劳,不用这么客气。咱们今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修筑水渠,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
别的不说,只要把路修起来了,村民们再想把家里的东西送到县里面就要省很多时间,而且还会吸引外地的商贾,过来西宁做买卖。
最近,因为西宁县的经济复苏,再加上他的优惠政策,所以很多人都跑来西宁县做买卖。
这个是他乐见其成的,无农不稳,无商不活。
没人比他知道商人,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擦,制定了下一年的发展目标。
因为左诗的大力资助,再加上他在政策上的宏观调控,有钱,有人有计划,有东西出产,西宁百姓的日子肉眼可见得过得好了。
搞得周边的人,都扎堆的跑到他们这里来做生意。
最后一年的时候,他们派商队跑到草原上,跟草原上的人做生意。
一年又一年很快过去,很快到了三年期满的时候。
大魏的官员是需要考绩的。
基本上每到任期三年的时候,上风就会派人到下面的各个地区去考察。
考级分为三等,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每次到了这个时候,上面的人就会明着去查访,或者是暗中查访,不光要考一个地方的粮食收入,人口增长,还会考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利建筑等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以后,会给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综合的评价。
这种关于员的考核评价如果被评为不合格,那么效果很严重,直接能把乌纱帽给揭了。
当然像这种情况一定是比上次差了很多,或者是说做的特别离谱,又没有跟上面打点好关系,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般来说都会给个合格,优秀的有的是做的特别优秀,有的是上面有关系。
总之,考核是一个大工程,考核的人员不止一个,考核的标准也不止一个,要综合各个方面来考量。
这个事情,傅元之不担心,因为他已经把这边的各个方面都建设的挺好的,现在最主要的事情是派人跟上峰打点关系,让上面的人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不怕不给他优。
而这种打点关系,对于他来讲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陛下的眼睛底下,他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把它写在折子里面,用暗卫的路子,直接把折子递到皇帝面前。
皇帝对他做的事情一清二楚,如果他这样,他都不能够评优,估计皇帝陛下也饶不了下面的人。
所以背靠大树好乘凉,复原之觉得自己运气其实挺不错的,当然自己的才能也挺不错的。
他的这种赈灾方法,已经被皇帝陛下记录下来,而且还在另外一个地方,得到实践。
省了很多钱,很多利益,让皇帝陛下龙颜大悦,但就这个方法而言,他就已经做出了贡献,更别说在西宁县,他还种了那么多粮食,修了那么多水渠,修了那么多路,还拉动了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种了各种各样的树,西宁县现在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县。
如果他调走的话,谁接手,就是可以直接摘果子的,现在的西宁可不是烫手山芋,而是能够生蛋的金鸡。
所以上下齐心,傅元芝很快就被皇帝下旨,让他进京述职。
在风尘仆仆的赶了两个多月的路以后,复原之带着祖师回到了京城,是个三年,终于在一次踏上了归程。
傅元之回家沐浴之后,接去宫里见了皇帝。
跟皇帝仔仔细细的,说了自己这三年的所作所为,当然是有选择性的说的,捡着好听的说。
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自己的应对,以及对陛下的中心,然后各位官员的帮助,以及西宁百姓的勤劳,能干都说了一遍。
主要是突出遇到的困难多,主要是突出各种危险过程当中的突发状况,把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都说了一遍,引得皇帝的同情,同时还拍了皇帝的马屁,就是说因为皇帝陛下的庇佑,他才会化险为夷,总之呢,是做了一个十足舔狗的模样。
皇帝虽然知道他遇到的这些事情,但是奏折里面,写的没有这么详细,听傅元之一说便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复原之还特别细心的把劳动过程当中的各种感悟,体会都跟皇帝说了一遍。
皇帝哪里听过这样的东西?他虽然学过为君之道也时刻派人关注底层的生活,但是他在的地方有几个人了解底层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接触到的都是别人说给他的,而真正说给他听的这些人,又有几个是了解下面真实生活的?
所以傅元芝说的这一些事情,对于皇帝而言是特别新鲜的第一手资料。
加上傅元之是个沉稳的,有侧重点的人,当真是事无巨细,把底层百姓生活真实的呈现在他面前,还谈了一些治理措施,每针对一个问题提出一个计划,还把期间的一些道理掰碎了跟他讲,皇帝觉得特别新鲜。
皇帝道:“爱卿辛苦了,这几年收获颇丰啊,你把你的这些感悟回去之后再整理一下给我上道折子。”
傅元之恭敬的回道:“是,陛下。”
想了想,皇帝道:“现在我把你调回来了,西宁那块地方你就交给别人吧,我打算给你升官,按规矩,考核评优可以让你升一级,再加上一之前提供的这个赈灾的模式,和你贡献出来的肥皂方子,足够让你升到知府,你想去哪儿当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