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的日期定为五月九日、五月十二日、五月十五日三天。
以往会试是二月九日、二月十二日、二月十五日, 殿试在三月一日。今年学子很多,阅卷时间宽限了许多,殿试定为六月十五。
朱元璋和大臣们商议, 以后殿试也延迟, 定在三月十五日,让考官们有更宽裕的时间阅卷。
阴历的五月已经步入夏季, 较为炎热。朱标特意修缮了一下考场,增加了一些通风的小窗口,并给每个房间备足了水, 以免考生们中暑。
考生们经过了朱标的打击后, 这一月备考十分认真,心态居然比考举人的时候还好几分。
朱标还在这个月发行了《会考规则大全》,廉价卖给了考生们, 让考生们在考前阅读, 别多带少带东西。考卷上需要的避讳, 《会考规则大全》上也写得清清楚楚。
他还多发了几张草稿纸, 并在草稿纸一面印着考试规章制度, 提醒考生想好了再下笔。
这些举措并未说是谁吩咐, 但考生们看见草稿纸上谆谆教导的话,脑海中都不由浮现出太子的容颜, 嘴边都不由勾起笑容, 心中的紧张更减轻了不少。
孔佑展开草稿纸的时候,嘴里嘀咕:“老师是把举子都当自己学生叮嘱了,真是爱操心。”
扎好衣袖,磨好墨, 孔佑斗志满满。
他是隐藏身份,以北京普通举子之名来报考。他也是孔家人失去了特权之后, 第一个前来赴考的人。这次不考个会试三甲,老师和同窗不知道会如何嫌弃他。
孔佑的父亲还在安南教化百姓,他身边没有长辈,朱标作为老师,认为应该照顾好他。
因此孔佑考完试出门,总有假装是孔家仆人的朱标安排好的人来给他把脉灌药,准备新鲜的吃食,并顺带帮他照顾了几个新认识的挚友。
练子宁好奇:“佑之,你不是说你家里是耕读之家,怎么好像家财颇丰,不太像普通的耕读之家啊。”
孔佑被爱操心的太子老师臊得脸红:“不是我家人,是老师。我老师在京中做官。事先没告诉你们,抱歉。”
练子宁打趣道:“你不肯说老师的名字,看来老师在朝中做的官不小?”
孔佑红着脸点头:“等殿试放榜,我带你们去拜访老师。”
练子宁可不客气。文人交情不看相处时间长短,只要交了心,哪怕相隔几十年不见面,仍旧是挚友。孔佑是他认可的挚友,愿意将自己人脉介绍给自己,他当然不会不识好歹。
练子宁本身没什么人脉介绍给孔佑,但他对自己才华学识十分自傲,他想以他自己的本事,一定能还这个人情。
“那就等殿试放榜,让佑之兄为我们举荐了。”练子宁拱手。
孔佑连连摆手:“你们不生气就好。我、我本想殿试后再告诉你们,但老师太操心……”
看着孔佑窘迫的表情,张琳都忍不住笑了:“在老师眼中,弟子是晚辈。他对你照顾这么周到,视你如同孩童。真是老师如父啊。”
孔佑被张琳的话震惊得脸色煞白,立刻否认。
练子宁和张琳只以为孔佑害羞,连连打趣。
孔佑差点被他们说得眼泪都羞出来了。
但他仔细一想,自己比太子虚长几岁,但仿佛真的是被太子当孩童般无微不至照顾。
他想,等他把两位挚友引荐给老师,希望这两位挚友还能想起今天的话。
他一定会问两位挚友,“你们真的认为太子像我长辈”。希望两位挚友不要假装失忆。
他在客栈昏睡一日,得到了他老师的任务。
孔佑吓了一跳,不知道老师为何要突然和两位挚友私下见面。
他忐忑不安地邀请两位挚友:“老师要见你们……小声点,别被人知道了。”
练子宁又是激动又是担忧:“虽然我认为我肯定会高中,但现在连会试都还未放榜,我们去见你老师,会不会被人说舞弊?”
孔佑无奈:“我老师不是考官,和舞弊什么关系?总之,你们去了就知道了……你们别告诉其他人,就当我在京城的远亲邀请我们一同去聚一聚。”
孔佑不擅长撒谎,支支吾吾了半晌,才压低声音道:“你们若信我,就和我去,我不会害你们。等到了你们就知道了。”
练子宁道:“你还用上激将法了?罢了,我相信你,我去。”
张琳叹了口气,道:“行,舍命陪君子。只是我们都要见你老师了,为何你还是不告诉我们,你老师的名讳?”
孔佑满脸苦相:“我也认为应当说,但老师……老师他不让我告诉你们,说好吓你们一跳。”
练子宁和张琳面面相觑,实在是想不出来,孔佑的老师是谁才能吓到他们。
两人想想,还真有可能。听说当朝相公经常陪同皇帝陛下去北京避……避寒。若他们在北京见到佑之兄,见才心喜,收其为徒,并不意外。
两人做好了受到最大惊吓的心理准备,与孔佑一同出门,马车驶向了郊外。
练子宁掀开帘子,看向马车沿路风景:“怎么越走越偏了。喂喂喂,你该不会为了解决我和青玉兄两个劲敌,要把我们拐到野外做掉吧?”
张琳道:“很多人都看到我们三人一同出门。若只有他一人回去,他就是唯一的嫌疑人,自己仕途也完了。不会发生此时,子宁放宽心。”
练子宁无奈:“我开玩笑而已。青玉兄,你怎么老分不清玩笑和实话?”
张琳脸露困惑。玩笑吗?他还以为练子宁真的在担心。
孔佑扶额苦笑:“是是是,我要把你们送进山沟里卖掉。”
张琳认真问道:“佑之兄,你这是否也是玩笑?”
于是张琳非常认真地笑了出来。
练子宁和孔佑对视一眼,嘴角都有点抽搐。
张琳再次疑惑:“你们不是都在开玩笑吗?为何你二人不笑?”
练子宁和孔佑:“……”
为了不让张琳尴尬,他俩也只好很努力地笑了出来,搞得自己尴尬无比。
不过这一路的忐忑,在尴尬的笑声中倒是消磨得差不多了。
马车又行驶了一段,突然路上多了许多关卡。
马车夫走走停停,不断拿出令牌,让对方放行。练子宁和张琳的脸色再次严肃起来。
这样严格的检查,孔佑的老师不会真的是当朝相公吧?
他们赶紧整理衣冠,用汗巾擦拭脸和手。
孔佑被他们弄得也紧张起来,不断整理仪容。
马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驶入了一个十分雅致的庄园。
马车停下,孔佑、练子宁和张琳刚下车,两个五官相似,但一壮硕一文俊,所以显得长相并不相同的少年郎异口同声道:“佑之,你也太慢了。”
孔佑赶紧行礼,话还没说出口,就被壮硕的少年拉着往前跑:“你再不来我都要馋死了,你知道大哥烤的乳猪有多香吗!”
“唉……”孔佑跌跌撞撞往前跑。
该给他们介绍陌生人的孔佑被拉走,练子宁和张琳愣在当地。
朱橚拱手道:“四哥无礼,让二位见笑了。二位随我来。”
练子宁和张琳连忙与朱橚见礼。
路上,性子最活泼直爽的练子宁好奇道:“公子,可否告知我二人,庄园主人是谁?”
朱橚道:“还有几步路就到了。你们见到,立刻便知。”
见少年郎非要卖关子,练子宁和张琳只好按捺住好奇和忐忑。
等他们走进一个拱门,来到一个树木成荫、流水潺潺的大庭院时,他们呆住了。
朱标一边转动烧烤架,一边抬头:“来了?坐。”
孔佑拱手作揖,都快弯腰成直角了:“我老师就是太子殿下,瞒着二位兄长,十分抱歉。”
练子宁和张琳:“……”
练子宁和张琳:“?”
练子宁和张琳:“!”
经过短暂的失神,两人理智渐渐回笼。
练子宁声音颤抖:“太、太子殿下?!”
张琳嘴张张合合,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完全失去了声音。
“好了,你们俩那日可是直接把我抬上了擂台。怎么,现在看见我就害怕了?赶紧坐下,开饭了。再不开饭,我弟弟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朱标开玩笑道。
朱棣擦了擦嘴边的口水:“哥你胡说,我没有!”
朱橚道:“大哥只说弟弟,又没说哪个弟弟。四哥你为什么要跳出来主动承认那个弟弟就是你?”
朱棣:“……”
朱棣厚着脸皮道:“我要猪腿!”
朱标道:“好,给你一整只猪都行,烤得很多。佑之,你也别鞠躬了,赶紧洗手,吃饭。”
孔佑连忙直起身:“是,老师!”
孔佑拉着两位挚友洗完手,坐到了水中亭子中的石桌旁。
伺候的人这时候才从树荫中走出来,把烤乳猪端走切好后,加上其他小菜一同端上来。
“我不爱喝酒,今日我们喝冰镇果汁。”朱标道,“尝尝我的手艺。”
在太子的“命令”下正准备吃肉的练子宁和张琳,拿筷子的手僵住。
我的手艺?这饭菜难道是太子殿下亲手做的?!
孔佑连忙小声为二人解惑:“老师十分擅长做菜。据说陈家酒楼里的菜都是老师琢磨出来,教给厨子的。”
朱棣吃得满嘴流油:“不是据说,就是这样。”
朱橚点头。
朱标介绍道:“这是我四弟朱棣,五弟朱橚。不用行礼了,吃一次饭行几次礼,你们不烦我都烦。我当太子没多久,还没习惯这么多礼数。”
练子宁和张琳再次僵住。什么叫当太子没多久?
孔佑再次解惑:“老师以前并不知道自己是太子,年前才知道。”
朱标知道自己是太子的时间比孔佑所知的时间早,不过这没必要解释。他就默认了。
张琳若有所思:“晚生似乎听闻过此事。原来不止满朝文武都被瞒在鼓中,太子殿下本人也不知情。”
朱棣抹了抹脸上的油:“我也不知道!”
朱橚点头:“我也是。”
“有擦嘴的纸!”朱标赶紧替朱棣擦嘴擦手,训斥了一番后,道,“先吃东西,吃饱了再聊。佑之,你多吃点,看你瘦成什么样子了。这才几日?怎么能瘦得这么厉害?”
孔佑立刻红着脸频频点头听训,放开矜持大口吃肉。
练子宁和张琳木讷进食,食不知味。
听太子教训孔佑,他们相信,孔佑口中那个爱操心的、把他当晚辈照顾的老师,确实是太子了。
太子年纪比孔佑小,对吧?孔佑你难道不觉得不好意思吗!
哦,他脸红了,他确实不好意思。
练子宁和张琳不知为何,感觉这烤肉有点发酸。
朱标没有丝毫架子。他虽然说吃完再聊,但在吃饭时就打开了话匣子,并时不时地批评弟弟的吃相。
这么富有烟火气的一幕,练子宁和张琳本又就是不惧怕权贵的人,心情逐渐放松。
待心情放松后,两人才发觉,这一桌的饭菜真的是特别美味。特别是烤乳猪,外皮酥脆焦香,内里肉嫩多汁,让不贪口腹之欲的他们都吃得停不下来。
“再来一只!”四皇子朱棣已经吃掉了两只烤乳猪,被他的太子大哥敲了脑袋,不准暴饮暴食,只能抱着果汁委屈地咕噜咕噜。
五皇子朱橚给了四哥一个嘲讽的眼神,然后眼睛死死盯着太子大哥的杯子,随时准备添杯,殷勤地仿佛小厮。
孔佑对练子宁和张琳眨了眨眼:如何?我的老师特别和善,我没有骗你们对不对?
练子宁和张琳感觉自己拳头硬了,很想和挚友进行一场非文斗的友好交流。
“呼,吃饱了就是舒服。”孔佑忍不住放松了,抱怨道,“老师,你为何突然把我叫来,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向他们解释。”
朱标笑道:“你不是仍旧把他们顺利带来了?我还想问你,怎么心血来潮要来考科举。”
孔佑道:“是刘孟藻提议我去考科举,说老师的弟子们都对科举不感兴趣,若老师门下没有一个进士,恐怕脸上无光。”
朱标沉默了一会儿,道:“他逗你呢。”
孔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道:“嗯,我知道。但……身为孔圣人后人,父亲在安南忙碌,我也想做出一点事,来洗清孔家身上的阴霾。”
朱标叹气:“你压力不用这么大。唉,辛苦了。”
练子宁声音提高:“等等,什么后人?”
张琳嘴张张合合,再次失去了声音。
朱标指着孔佑笑道:“若不是他父亲孔希友对衍圣公的位置固辞不就,他就是下任衍圣公了。”
孔佑苦笑:“老师,你别开玩笑了。你知道我们孔家是绝不可能再有衍圣公的……青玉兄,青玉兄,你怎么了!”
张琳身体摇晃了一下,低声道:“我、我头有点晕。”
练子宁乐道:“青玉兄是山东人,对孔圣人后人的敬仰可比我深多了。”
朱标笑着摇头:“张青玉,你的先祖也不差,你晕什么?把你的身份拿出来,朝中半数官员都会直接推举你做官,你连科举都不用。”
练子宁傻了:“啊?青玉兄也有很厉害的出身?难道就我一个人是寒门?”
朱标道:“岐山侯练何后人,或许算不上寒门?”
练子宁赶紧道:“那都是唐太宗时候,几百年前的事了!我现在真的是寒门。”
张琳拱手:“虽祖父在元朝做过官,但族人自祖父去世后一直隐世不出至今,晚生只是一普通耕读子弟。”
孔佑好奇:“青玉兄,你祖父是谁?”
练子宁也看向张琳。
张琳嘴唇蠕动了一下,声音更加低微:“祖父名讳为……”
朱标接着张琳的话道:“文忠公张养浩。”
孔佑和练子宁皆愣住,连正剔牙的朱棣都停下了剔牙的手。
孔佑和练子宁同时站起来。朱棣放下牙签,和朱橚也一同站起来。
四人皆向张琳作揖。
张琳没有躲避,只是起身作揖,依次还礼。
他知道,皇子和挚友都是向他祖父作揖。他祖父也受得起这个礼。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
他第一次被举荐出仕后,推动了元朝第一次科举,让汉人学子终于能够有较为固定的渠道入朝为官,之后辞官归隐。
到他晚年,陕西大旱,他拖着垂老之躯接受了皇帝特招上任,累死任上。
天底下的读书人就那么多,元末明初稍稍有点本事的读书人,大多都做过元朝的官。无论是之前跟随朱元璋,还是之后举荐上来的文人,统统得承张养浩的恩情。
张养浩去世的时候,“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至今民间也会在逢年过节主动祭拜张养浩。
在后世,人们或许对张养浩的印象只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只有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这个时代的人心中,张养浩就是元朝的“范仲淹”。
张养浩累死任上后,张家人都隐居不出,原本打算一直当个普通耕读世家,就算考科举也是隐藏家世,大隐隐于朝。
但常葳为了山东百姓居然敢动孔家庙,大明似乎真的心系百姓,张家人商量一番之后,让嫡长子张琳出仕,探探朝廷的底。
朱标没想到,这次北方举子中还能有这样的惊喜。
不,他弟子会来科举,也已经是惊喜了。现在是两个惊喜。
有了这两个惊喜,他之后的计划基本已经完美无缺。唯一的变数,就是眼前三人,是否能安抚住暴怒的学子。
“坐下吧。”朱标身为储君,此刻不好和弟弟们一同作揖。不过他之后会借用张文忠公的名声,之后肯定会去张文忠公墓前拜祭,不差这一回了,“我寻你们三人来,有很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你们。”
下人们扯掉饭菜,端来瓜果,又消失无踪。
三人异口同声道:“太子请说。”
朱标叹了口气,道:“如果不出我意料,这届会试放榜,恐怕会有很大问题。”
孔佑疑惑:“老师,难道有舞弊?”
朱标摇头:“这可不是舞弊这种小打小闹的事。有人把这次科举当做筹码,要向皇上和诸公发难。如果我没猜错,他们恐怕会故意只取南方学子,不取北方学子,利用举子的愤怒……”
朱标还未说完,三人都同时站起来。
朱棣吓得手中的瓜都掉了:“大哥,可不能胡说!”
朱橚不满:“大哥说的都是对的,什么胡说?”
朱棣想了想,继续吃瓜:“对哦。”
或许是朱棣朱橚淡定的态度感染了三人,三人稍稍冷静下来。
孔佑急躁道:“老师,你既然提前知道,为何他们还会这么做?”
练子宁想得更多:“只是推测,没有证据,或许太子殿下也不能提前做什么?”
张琳摇头:“太子殿下已经做了许多。那次文斗我们虽输了,但北方学子已经展露出许多才华横溢的人,若一人不取,考官难辞其咎!”
朱棣吐出瓜子,道:“对啊,他们现在这么做,不是必死吗?”
“他们这样做,目的和录取谁无关,只是要炮制一场震惊南北的大案,逼迫朝廷做出决策罢了。”朱标深深谈了口气,“那些考官,有的大概有把柄在别人手中,有的大概是被欺骗还真以为自己做好事,还有的……或许是不知情吧。”
现场沉默了半晌,张琳艰难开口:“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朱标从南北榜案的结果推原因,道:“你们应该都知道,朝廷对地方的了解和执行的政策,都和朝中各地官员有关。人非圣贤,私心难免。就算心怀百姓,肯定也会第一时间想着让家乡的百姓过上好日子。朝中资源有限,先给谁,就看朝中各地官员的本事。”
朱标看着杯中的水面,安静了一会儿,让几人消化了他说的话之后,才继续。
“北方饱受战乱,又有衣冠南渡,教化不如南方是事实。洪武初年,科举人数南北比例大约是三比七。北直隶繁荣后,北方学子比例缓慢涨到了三点五成。中原之地本就文化昌盛,我又是北直隶的知省,或许更偏袒北人。他们也许有些急了。”
“这次只取南人不取北人,皇帝为了以后避免出现这种事,必须出台政策,比如南北分榜……”
朱棣插嘴:“南北分榜不好吗?这样大家都能做官。”
张琳脸色苍白:“分榜?怎么分?五五分南方学子不满意;四五分或者三七分,岂不是坐实了北人不如南人?!”
朱棣道:“现在北人不就不如南人吗?”
朱橚赶紧道:“四哥,闭嘴!”
朱标道:“你也说了,是现在。现在北方学子的数量不如南方学子,不代表以后也不如;而且即便是现在,北方学子中也有出类拔萃者,不一定比南方学子差。但如果定下了北人不如南人的论调,北方学子入朝后的地位就天生不如南方学子,想要身居高位就困难了。”
“朝中这样隐形的歧视很多。如宋时举荐不如进士,唐时明经科不如进士科,都是如此。”
“他们这样掀起地域纷争,和元朝也息息相关。是元朝最先在朝廷中隐形歧视南人,朝中很少南人入中书省。于是地域斗争,自元朝起就变成潜规则了吧。”
孔佑、张琳和练子宁皆沉默。
朱标清楚的感觉到,三人间悄悄出现了一条看不见的裂痕,考验着他们建立的友情。
“但现在是大明的天下。他们想让大明的皇帝承认大元的潜规则,绝无可能。”朱标淡淡道,“空印案、两广大案,还有衍圣公之事,皆是如此。他们还不死心,还要垂死挣扎,那就给他们最后一击。”
三人猛地抬头,目光灼灼地看向朱标,看向这一位有着许多神奇传说的大明太子。
“科举大案死的都是朝中的官,他们顶多选出这一批能被利用的人赴死。这次之后,大明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了。”朱标端起消食的茶水,轻轻抿了一口,放下茶盏,“请三位助我一臂之力。”
三人身形颤抖,缓慢跪下,俯身叩首:“晚生/学生愿赴汤蹈火,虽死不惜!”
朱棣和朱橚眼眸微微一颤,脸上笑容真实了不少。
朱标对弟弟们颔首,朱棣和朱橚立刻将练子宁和张琳扶起来。
朱棣轻轻踹了一脚孔佑的屁股:“你自己起来,难道还要师兄扶你不成?”
孔佑麻利地爬起来,无语地拍了拍屁股上的鞋印。
他满腔热血都被四皇子气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