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战场再一次陷入大规模战争当中。
首先是凡尔登战役,紧接着便是后来的索姆河战役。
这两场战役注定让整个西线陷入地狱一般的惨状当中。
与此同时,戈尔利采的大溃败,让俄国不单失去了大量的西南方向土地,更是连华沙也一同丢失。
俄国再也没有能力对德国发起任何威胁性战争。
但如今的俄国已经采取了奥匈战略。
他们的目的方向不再是德国,而是奥匈帝国。
将所有失去的领土都拿回来,这样一来便已经满足了。
这就是布鲁西洛夫的战略意图。
德奥联军依旧有一百万人以上,布鲁西洛夫所需要的兵力也同样是一百万人以上。
他不会犯下两次东普鲁士战争的错误,因此为了准备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布鲁西洛夫特意将时间定在了五月末。
该是西线的凡尔登战役过于凶险紧张,法国又一次给俄国这边发出申请要求,立即发起大攻势,从而牵制德军。
然而这份要求遭到了布鲁西洛夫的拒绝,他不单不立即发起攻势,还命令所有部队死守不出。
时间已经流逝,直到六月初,所有物资都准备完毕,一切的一切都准备就绪。
看着面前的这张巨大地图,布鲁西洛夫做出了战争指示。
这一刻,来自俄国的大规模反攻开始了。
由于经过长时间的停战,德奥联军已经布置了大量的防御阵线。
他们的堑壕纵深足足有二十多公里。
无数的机枪阵地遍布每一个堑壕角落,连绵不断的铁丝网,仿佛要将整个俄国都包围起来。
只要俄军发起进攻,这些铁丝网就会成为士兵的噩梦。
加上机枪阵地和各种大炮阵地,可谓是铁壁一般将俄国给团团包围。
面对这一情况,布鲁西洛夫并没有急着让士兵们发起进攻冲锋。
相反,他调用了为数不多的飞机进行高空侦察。
这些飞机天天上来回飞动,经过长时间的侦察,他们最终确定了奥匈帝国的阵地防线上,哪些是机枪阵地,哪些是铁丝网,哪些是大炮阵地。
确定好位置后,布鲁西洛夫便下达命令,开始了大规模的炮击。
但这些炮击并非弹幕式进攻,而是集中某个区域进行疯狂轰炸,这些区域大部分是对方的机枪阵地和炮兵阵地。
同时奥匈的铁丝网也被如此大规模的炮击给轰得粉碎。
每当炮击结束之后,布鲁西洛夫又再一次命令飞机起飞,侦察经过大炮洗礼后的奥匈阵地。
当飞机航拍结束之后,炮兵会根据航拍得来的情报,又一次进行目标区域的炮击。
奥地利人被这种精准的大炮给打蒙了。
他们开始发现,通过长时间部署的防御性武器正遭到毁灭性打击,目前以极快的速度被动地消耗着。
而且,从一开始到现在,俄军都没有发起进攻,这就让奥地利人更具压力。
这样的炮击一直持续到第五天之后。
本以为俄军还会继续发起精准炮击,为了避免己方的大炮和机枪遭到破坏,奥军并没有再进行防御性部署。
俄军飞机也将一情况通过航拍给带了回来。
而这,正是布鲁西洛夫所要等待的时机。
由于布鲁西洛夫所面对的西南防线,是由德奥联军进行防御,因此要想通过传统战术进行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布鲁西洛夫改变传统战术。
在防守波兰时,布鲁西洛夫就尝试过自己的战术,并且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这一次,他也打算重演波兰防御战时的情景。
他选中了十几个进攻方向,正面的战场宽度从原来的四十五公里,一下子拓宽到三百二十公里。
足足扩大了九十多倍的战场宽度,顿时间让德奥联军都傻了眼。
经过上一次的庞大战损,俄国仍旧可以出动这么庞大的战争兵力动员,实在是难以想象。
而且德奥联军的总指挥也开始迷惑了。
他们无法察觉到俄军的主攻方向。
一直以来,大规模军团作战都会有一个主攻方向,可这一次俄军所发起的攻势是如此庞大,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阵地都存在着俄军的进攻信息。
“俄军肯定存在着他们的主攻方向!”
德奥联军中,某位参谋如此说道。
可惜,他却找不到对方的攻击目标,而且那可是四百八十公里宽的战场。
加上他们的大量防御性装备都遭到了俄军炮击摧毁,面对如此恐怖的人海战术,一时间竟组织不起来任何抵御手段。
第一批俄军靠近阵地时,都会将自己携带过来的大量手榴弹投掷出去,给前方道路炸出一片空地后才发起进攻。
第一批如果打完了,那么第二批就会紧跟随后。
并且,布鲁西洛夫接纳了玛利亚的建议,在侦察机上带上了炸弹,通过高空坠物,进行一定程度的轰炸。
当然无论是精准度和威力都可以忽略不计。
紧接着就是布鲁西洛夫的后备队部署。
以往的战斗中,后备队都会距离前线十分远的地方。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阶梯前方部队的堑壕,然后执行防御性作战。
后时候会因为距离太远,导致前后部队接应出现错误,导致作战出现问题。
但这一次,布鲁西洛夫一改以前的打法,转而将自己的后备队放在三千米后方。
一旦前线溃败,后备队可以迅速赶赴战场进行支援。
这是一种全新的打法,在玛利亚眼中,已经远超这个时代的常规战术。
尽管缺乏装甲机动,但因为大范围进攻,而且每一次进攻都会伴随着快速突入,在他们后方还建设了好几个巨大的军火库存。
这次战斗将不会出现缺乏子弹和炮弹这种问题。
而且每当俄军占领了一个阵地,他们就会在该阵地进行装备布防。
阵地之间虽说无法进行有效联系,但敌军也同样如此。
况且,布鲁西洛夫给所有军团都下达了一个主要任务,那就是进攻。
不断进攻,不惜一切进攻。
有了这个主要任务,各个战斗小组都不需要再去做过多考虑,只需要不断地推进就行了。
从开战到现在,仅仅用了46个小时,负责进攻的俄军就推进了公里,并且俘虏了5万名奥军士兵。德奥联军的铁路线也开始被俄军的攻势所威胁到。
为此,德奥联军进行了反击,双方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城镇上进行了可怕的拉锯战。
无数生命在战场上死去,但也有无数生命正源源不断地赶赴战场。
‘一名俄国厨师的儿子,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去杀死从未见过面的奥地利厨师儿子。’
某位军官在自己的笔记中如此写道。
‘我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俄军,他们就像是从天而降一样,我目之所及,都是他们那灰色的身影。’
另外一名奥军军官这样描绘道。
他为自己的幸存而感到庆幸。
可是,更多的同伴则死在了俄军的枪口下。
前线大溃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斯蒂芬耳中,他对这消息感到了诧异。
从开战到现在,俄军的伤亡人数恐怕已经有四百万人了。
可即使如此,俄军仍旧可以拿出如此大规模的兵力动员出来。
为此,参谋长斯蒂芬对俄国这个战争潜力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他们究竟还有多少人!”
为了应付俄军的大规模反击,斯蒂芬也再一次开启帝国的兵力动员。
无数奥匈人应征而来,他们勉强组织了五十多万人的兵力,朝着前线而去。
但斯蒂芬十分清楚,单凭奥匈帝国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得了俄军。
奥军太弱了。
无论是指挥系统还是战斗能力都不如俄军。
如果给他多一点时间,斯蒂芬可以对奥匈帝国的军事系统进行改革。
但他所拥有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咬着牙,他向留守在波兰的德军拨通了电话。
他需要德军再一次给予支援,并且道出这次支援的重要性。
斯蒂芬认为,现在的俄军已经是最后一搏了,只要抗住这次大规模反击,俄军将军陷入自己国家内部的混乱当中,从而失去所有战斗能力。
尽管这只是自己的单方面推断,但斯蒂芬的推测说服了兴登堡。
事实上,在布鲁西洛夫发起大规模反击时,他就已经接到了来自前线的情报。
一开始他并不认为俄军能够对他们造成任何威胁。
可是,当俄军推进到公里,并且对奥军造成极大伤亡时,他这才反应过来。
现在的俄军,是在拼命。
与奥军一同作战的德军已经有二十万的兵力,而他们这支留守在波兰的德军,则有四十万。
面对如潮水般的俄军反击攻势,若想打破威胁,就必须另寻他法。
鲁登道夫不负众望地给出了自己的战略部署。
既然俄军从西南方向发起反击攻势,那么他们这支波兰德军可以侧击俄军,从达到迂回俄军大后方的战略部署。
然后鲁登道夫给出了两个进攻方向。
一个是从格罗德普方向发起进攻,绕过布列斯特要塞,进攻俄国西南方面军的大后方基辅。
另外一个则是强攻布列斯特要塞,与留在南布格河的德奥联军形成前后夹击的钳形攻势。
兴登堡很快就发现了这两个作战部署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布列斯特。
前者要承受布列斯特要塞的袭击可能性,因此危险度极高。
后者要强攻布列斯特要塞,困难度也同样极高。
但是,就连波兰他们都拿下了,兴登堡不觉得一个布列斯特要塞,他们还拿不下来。
而且要塞堡垒战术早就过时了,拥有强大火力的他们,要想夺下布列斯特,并非难事。
于是乎兴登堡做出了决定,强攻布列斯特。
只要占领了布列斯特要塞,那么这支俄军将会被他们给团团包围。
到那时候,基辅也必将落入他们之手。
做好战略部署之后,鲁登道夫便开始集结军队,朝着布列斯特要塞发起进攻。
这支德国波兰方面军本身就佩戴了大量的重火力武器。
他们甚至在调用了一门420毫米克虏伯榴弹炮过来。
只需要做好调整,重演炮轰列日要塞的方式,不出一个月,布列斯特要塞就会沦陷。
可是当他们接近布列斯特时,迎接他们的,是那密密麻麻的堑壕阵地。
在布鲁西洛夫为自己的大反攻做出各种物资与兵力的准备时,玛利亚也开始为自己的防御工事做出各种部署。
堑壕阵地是必然的,这一点毋庸质疑。
但是,德军的火炮实在是过于凶猛。
单凭他们的火力就足够让所有堑壕都化为乌有。
别说是人了,就连地都给你掀起来。
因此,玛利亚不单要进行堑壕工事,更需要布置一些隐蔽性较强的军事基地。
与此同时,玛利亚还跟一群军官琢磨出弹性防御阵地。
弹性防御阵地分别有三个部分,分别是‘警戒区’‘战斗区’和‘后方区’。
三个区域之间又会存在着相对应的阵地线。
警戒区与战斗区之间有一条主抵抗阵线,战斗区与后方区则是炮兵保护线。
警戒区的前线营地负责警戒,他们拥有一定量的机枪,提供小规模反击。
战斗区负责提供支援,一旦敌军发起进攻,战斗区内的支援兵力就会加强抵抗阵地线,与敌军交火。
至于后方区就很容易理解。
这里面分别是火炮和预备队的位置,当然也存在着大量的武器弹药物质。
由于防御阵地被玛利亚划分了三个部分,导致整个防御阵地纵深从原来的十公里,扩张到四十公里。
战场宽度也宽到一百多公里。
要知道布列斯特距离华沙也就只有一百多公里远而已。
毕竟是防守战,玛利亚没必要将防守阵线扩张到四百多公里那么夸张。
紧接着就是装甲列车的再一次投入,但他们缺乏高射炮,齐柏林飞艇的威胁历历在目。。
这种76毫米高射炮是上一年发明出来的,经过改装和细节优化之后,俄国已经可以进行一定规模的生产。
当然,因为是俄国军事工厂量产的,因此它的质量就不用多想了。
尽管如此,玛利亚还是需要高射炮来应对天空的威胁,因此在部署防线时,玛利亚已经向大后方申请了高射炮需求。
这条可怕的防御阵线,最后被邓尼金取名为,玛利亚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