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与资的铁幕,落下了。”
在前往瑞典前,丘吉尔落下了这么一句话。
他将部分枪械和火炮都留给了白俄军,然后离开了这片充满纷争的东欧平原。
瑞典是中立国,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一直以来,瑞典都有着一条十分灵活的中立底线。
所以在获得英国的指示后,瑞典允许给丘吉尔开放港口。
他获得这份通知,是在1918年2月之后。
此时,距离二月革命已经有一年时间,他凝视着这片土地,朝着东方遥遥望去。
白雪皑皑,而那远方,是初生的太阳,正一点点地绽放着红色光芒。
“丘吉尔先生,铁幕是什么意思?”
一名负责为他护送的俄国士兵,如此问道。
他是白俄西北军的士兵,负责为他们接送。
“是一栋墙。”
拿着雪茄,上面并没有点燃。
这是他最后的一支了,他不舍得就这样用完。
“墙?”
士兵的眼神充满了疑惑。
“对,属于你们俄国人的墙。”
他深吸了一口气,尔后又重重地呼了出去。
在这寒冷的冰天雪地下,凝成了一片雪霜。
“又或者说,这是属于我们阶级的墙。”
他补充了这么一句。
士兵就更加不懂了。
那胎教的学历水平,让他无法理解丘吉尔话语中的意思。
若非丘吉尔用的是这段时间自学的俄语,恐怕他更听不懂对方的语言。
但就事实而言,丘吉尔也对自己的这句话产生了一丝犹豫。
这栋墙,或许并不仅仅是他们俄国人之间的阶级屏障,更有可能是全世界的阶级屏障。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gc主义政府。
简直就难以置信。
只不过,他又想起了另外一个充满理想的时代。
那是短暂却又辉煌的法国革命,伟大的巴黎公社。
‘那是一个笑话!’
每当与其他人交谈时,丘吉尔会这样形容,这样嘲笑不止一次。
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这群追随着自己理想并且为此而付出一切的革命者,是充满了敬意。
这份敬意不可以表露出来,更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
因为这不符合英国的政治正确,也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
但,他会将这份敬意埋藏在自己心里。
而如今这个苏俄政府,也跟巴黎公社一样,走向了历史的无人区。
丘吉尔在心中给予了尊敬。
然后,他会将其视作为自己的敌人。
最重要,且最危险的敌人。
再一次回头。
他看向了身后的远方。
丘吉尔记得,那是彼得格勒的方向。
曾经属于沙俄的皇权城市,如今则成为了苏俄的首都。
无声的一道注目,他重新收拾好心情,不再有任何感慨与多愁。
不久之后,留在这里的英国军队离开了。
留给白俄西北军的东西,就只剩下炮弹、火炮与各种各样的武器弹药。
他们以贸易的身份,进入瑞典。
这是一个借口,一个可以让这支十几万人的英国远征军,进入瑞典的借口。
这是英国政府的命令,但同时也是丘吉尔提出来的建议。
留在这里并不会有任何好结果。
他们这支远征军无法得到补给,夹在苏俄与德国之间,只会是十分尴尬的存在。
至于白俄西北军,丘吉尔从未对他们产生过任何期待。
所以,在获得批准后,他便立即收拾所有东西,离开这片土地。
至于白俄西北军的挽留,他绝不会有丝毫犹豫。
直到西线战争的结束,他这支远征军才会重新投入战场。
至于是哪个战场,之后那时候才知道。
只不过,一个战场,悄然出现在距离彼得格勒北面的一个冰雪国家,芬兰。
‘冰原之上,又有哪个国家,可以存活得下来呢?’
‘那是极北之地,常年被风雪与长夜所笼罩。’
‘谁,又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留存下来呢?’
这是某位吟游诗人,曾经吟唱过的一首不怎么着调的歌曲。
但是,这首歌曲反映了一个事实。
长夜与冰冷,如诅咒般,让人类为之惧怕与忌惮。
但就是这么一个可怕的诅咒,却还是诞生了一个特别国家,芬兰。
‘那是一片白色的世界,整个国家,几乎都在北极圈之内,冬季严寒漫长且可怕,夏季温和短暂且珍贵。’
在瑞典人入侵了这块东陲之地时,身为瑞典摄政王比列而·雅尔曾对这个国家做出过评价。
这是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通过军事手段进行的一场入侵占领行为。
他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毁灭与血腥,但是,也给这片极寒之地带来了基督教与西欧文化。
这场由瑞典人所统治的边陲世界,直到19世纪,才发生了转变。
远东,一片同为寒冷之地的俄罗斯帝国,如一颗闪烁辉煌的星星,在欧洲大陆上绽放光彩。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展开了激烈的战争行为。
他们以强而有力的攻势,击败了瑞典,使得芬兰脱离瑞典的掌控,成为了俄罗斯帝国内的自治大公国。
‘沙皇,将会成为你们的皇帝与你们的大公。’
一名俄罗斯官员,神情庄严地站在讲台上。
台下的百姓,浑然不知国家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又或者说,无论是瑞典亦或是俄罗斯,对他们来说都一样。
自此,沙皇又多了一个头衔,芬兰大公。
‘这是一个多么稳定且祥和的寒冬之地啊。’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曾不止一次这样说道。
芬兰的土地贫瘠,能够提供的东西,除了那稀缺得几乎可怜的粮食之外,几只剩下木材了。
因为,芬兰这片土地十分平和。
其平和程度,就连沙皇都为之欣慰。
直至欧洲矛盾越演越烈,芬兰也依旧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和平的时代。
只不过,其内部也发生了些许变化。
资本来了,工厂主来了。
资本给他们带来了纺织业,工厂主给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只是,伴随而来的,还有那无尽的剥削与残酷的镇压。
‘富人们生活在天堂,生活在充满着牛奶香甜与熟软面包的世界中。’
‘但是,我们呢!?’
‘我们这些工人,依旧生活在那冰冷黑暗的环境之下。’‘我们只想要回属于自己的成果,我们的劳动成果!’
自此,属于芬兰的工人组织,诞生了。
伴随着德国的崛起,芬兰的战略地位逐渐提升。
青年俱乐部、工人组织与农民社团,正走上历史舞台。
芬兰再也不甘示弱,走上了欧洲大舞台之上。
然后就是1905年。
一切的爆发,都在这一年出现,诞生。
日俄战争,给芬兰带来了巨大的赋税,粮食与木材需求。
本来就遗世独立的芬兰,逐渐对此感到抵触,而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对芬兰开始担忧起来。
矛盾就此而激化。
于是乎,被积累起来的矛盾,如同蓄势待发的火山一般,爆发了。
这是被玛利亚所无限激发的社会矛盾,不单波及了整个俄国,甚至可以说波及到了整个欧洲社会。
芬兰的左翼社会民主党提出了一句口号。
‘战争与和平!’
融合了爱国主义、民族独立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的社会民主党,站了出来,反抗沙皇暴政。
即使到最后,还是遭到了哥萨克驻兵与当地警察的镇压。
但这场革命也被弗拉基米尔列为‘芬兰gc主义萌芽’的重要事件。
直到二月革命的出现,芬兰也一同展开了属于他们的工人运动。
左翼社会党人,以库西宁为首,展开了一系列的抗争运动。
因为沙皇倒台,玛利亚公主废除君·主·专·制,这使得芬兰总督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地位。
芬兰社会党仿佛早有预料一般,瞬间占领了总督之地。
他们公开宣称,芬兰将会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会考虑加盟到新生的soviet俄罗斯政府里面。
事实上,库西宁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获得了来自弗拉基米尔的密信通知。
他们将会发动一场大规模革命,推翻腐朽的沙皇政权。
而库西宁他们,也必须做出回应,抢在资本主义之前,夺取整个芬兰政权。
也正因如此,库西宁将早已准备多时的战斗队,集结了起来。
五百名战斗多名士兵,五百条枪,一千发子弹。
在库西宁的带领下,攻占了总督大楼。
可是,获得了英国支持的反对势力斯文胡伍德逃离了总督大楼,躲开了战斗小队的搜捕。
最终在英国政府的协助下,他们重新建立一个北方芬兰临时政府。
前沙俄军官曼纳海姆加入到芬兰北方临时政府里面。
他带领着一支两万多人的前沙俄军队,如今的芬兰方面白俄军,时刻威胁着南方的芬兰人民共和国。
若非伏龙芝提前做好准备,并组织了一支三万多人的红五方面军,恐怕南方的芬兰人民共和国早就沦陷了。
可是,人数几乎对等的情况下,加上英国干涉军的突然加入,让伏龙芝的攻势难以进行。
以至于如今的芬兰还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平衡当中。
这样的平衡早有预料。
弗拉基米尔从一开始就已经做好了决定,他需要芬兰继续坚守,直到他们俄国境内的内战结束。
毕竟这可是大规模的阶级内战。
即使苏俄的整体实力要比白俄军强大,但是要想取得完全胜利,就必须稳健推进。
因此弗拉基米尔并没有把过多重心放在芬兰上面。
却没想到,本以为可以维持的平衡,此时此刻,发生了一些不可控的变化。
一声炮鸣,破开了那混沌般的宁静,光火划过漆黑的天空。
伴随着毁灭般的剧烈爆炸,一枚不知从何处发射的炮弹,落在了由红五方面军所构建出来的堑壕里面。
“敌袭!!!!”
警钟敲响,所有匍匐在堑壕内的红五军士兵,立即展开防御性反击。
在这片北极之地处,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一开始只是以为芬兰北方白俄军又一次展开战斗,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对方的火力异常凶猛。
伏龙芝不禁猜测,这会不会是协约国的志愿军。
很快,这份猜测得到了证实。
这确实是协约国的干涉军,而且是美国军队。
这是属于芬兰内战的开端,同时也是第一次与协约国干涉军战斗。
“那是美国人!”
但伏龙芝把战况反馈到彼得格勒时,弗拉基米尔立即意识到,如今芬兰的严重性。
单凭伏龙芝的第五军,恐怕是支撑不住这么美国人的进攻。
左思右想过后,他决定向彼得格勒发出增援请求的军事申请。
………………………………
英国人走了,白俄西北军开始坐立不安。
负责把守东线战场的玛利亚,从未放弃过对西北军的影响。
每时每刻都会对西北军进行劝降。
玛利亚只打算用最低的伤亡率,去取得对白俄西北军的胜利。
毕竟他们要对付的是这些反动势力,而士兵原本就是底层群体。
他们在成为士兵之前,都是农民与工人。
因此,如果能减少伤亡,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但很快,一份紧急电报从彼得格勒那边传来。
上面赫然写着一侧消息。
芬兰那边,出现干涉军的踪影。
这一侧消息,当即让玛利亚倒吸了一口凉气。
芬兰距离彼得格勒很近,一旦沦陷,将会直接威胁到彼得格勒的安全。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展开二月革命之后,芬兰内部就已经展开了对等的革命运动。
如今,已经成功独立成芬兰人民共和国。
但这个芬兰人民共和国并不完整,因为社会党人只是占领了南面的城市,北方则落在了敌对势力的手上。
为了确保芬兰社会党能够取得胜利,弗拉基米尔给他们提供了很多武器装备。
只要再耗些时间,他们就能够取胜了。
但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刻,居然会出现干涉军的影子。
目前还不知道是哪一个国家的干涉军。
但无论如何,都将会严重威胁到他们的首都。
约瑟夫和托洛茨基的位置实在是太远了,远水救不了近火。
如果临时征召工人,前去支援芬兰战线,恐怕也难以维持战果。
因为以工人组建的临时军队,虽说士气高涨,但战力实在是太过于低下。
所以她必须迅速解决掉这里的问题。
然后,再去芬兰救火。
玛利亚立即召集了红四军中的所有高级将领。
属于东线元帅的攻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