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名高级军官被聚在一起。
玛利亚给他们做出了心理准备。
东线的战役即将打响,而他们,也必须做好准备。
英国人的离开,给了他们最好的机会。
一直以来,东线没有开打,主要是有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是害怕会造成太大伤亡,毕竟白俄西北军的整体军力并不弱。
第二个是英国远征军,这可是有十几万人的规模,甚至还有舰队把守,真要打起来他们红四方面军只会吃亏。
为了应对第一情况,玛利亚会经常性给西北军进行劝降,并用上了各种可以触动士兵们的东西内容。
例如家乡,又例如土地。
这种做法效果十分显著,导致白俄西北军出现了大规模的叛变行为。
即使在中途期间,被西北军总司令米哈伊尔以各种手段给拦截了,但依旧出现大规模的逃兵行为。
这种不可控的军队变化,着实是让米哈伊尔大感头痛。
最后,他只能组织督察队,一旦发现有逃兵行为,立即枪毙无需审查。
这种做法确实给西北军带来了暂时性的稳定。
但这种稳定并不长久,而且这股恐惧直接压抑在所有士兵的心上,这使得他们成为了潜在威胁。
但米哈伊尔别无选择,他只能这样做。
而且一些贵族军官对此并不在意,他们依旧保持着沙俄时代的军官特色,故而对此不闻不问。
紧接着就是第二种情况。
英国远征军是他们最头痛的敌人。
红四方面军已经是精锐中的精锐,不单阻挡住德军的大规模攻势,甚至还一度让德军损失惨重。
但也正因为前几场大战的原因,红四方面军人数骤减。
反观白俄西北军,这可是由两个集团军组成,而红四军从一开始就是第四集团军。
加上有一个集团军兵力的英军,真要打起来,吃亏的只会是他们。
所以,从一开始的战略打算,就是拖住英军与白俄西北军,而非进攻。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
英国人一走,就等同于把西北军的整体实力严重削减。
这是一种卖队友行为,毋庸置疑的。
既然丘吉尔把西北军这个队友给卖了,玛利亚自然不会拒绝。
加上芬兰那边出现异样,战争进程只会加快,不会有丝毫减慢的可能性。
道出战争需求之后,所有军官都接收到命令。
邓尼金从很早之前就已经回来了,他将会负责应对西北军的主要将领。
布柳赫尔也将会加入到这场对付西北军的征讨当中。
一切都准备就绪。
按照玛利亚的命令,他们将会进行最后一次劝降。
这次劝降跟之前一模一样。
而且,留在与白俄西北军的分割线上,红四军的士兵依旧会保持日常的模样。
不会有任何变化,也不会做出任何过激举动。
一切的一切,都如往常那般。
而今天则显得有点不同。
今天是1918年1月6日,东正教的圣诞节。
白俄西北军有很多信奉东正教的士兵,所以在这个圣诞节中,他们会为了摆脱上一年的压抑,稍微的进行一些方松
况且在他们眼中,红四军的防线并没有任何变化。
如往常那样正常。
“或许,他们也想要过一次圣诞节呢?”一名士兵这样猜测道。
他的话,深得其他袍泽的认可。
毕竟红四军内部也有不少信奉东正教的士兵。
一时间,白俄西北军出现了不大不小的懈怠。
而且在英军撤离之前,就已经他们修建了不少防御工事。
西北军总司令米哈伊尔甚至对这些防御工事称之为‘坚不可摧’。
他认为,只要苏俄的红四军敢发起进攻,一定是吃不了兜着走。
只不过,这份懈怠与傲慢,将会成为他们的致命打击。
通过望远镜,已经来到前线处的玛利亚,观察着敌军阵地的情况。
屡屡炊烟在他们堑壕内升起。
她举起右手,随后缓缓地朝着前方落下。
万事俱备,开战!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大炮轰鸣,整片大地都在颤抖。
无数发炮弹朝着敌军堑壕发起了极其恐怖的齐射。
一轮又一轮的炮击,当即将白俄军的阵地给打得七零八落。
之前使用飞机去投放劝降传单的飞机,其实还有另外一项任务,那就是侦查。
他们通过高空优势,对白俄西北军的防御阵地进行航拍。
经过数个月的时间,他们成功拍下大量的军事资料。
无论是炮兵阵地,机枪阵地,亦或是一些兵营指挥所,都被他们一五一十地拍了下来。
而这些侦查工作,都隐藏在空投劝降传单这份工作里面,使得不少白俄军官都遭到了麻痹。
沙俄军队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极其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对己方情报的保护工作,几乎做到了人人可知的地步。
有些时候,前线军官还未知道后方命令,敌人就先他们一步知道。
因此,他们对自己阵地的掩饰,不可说没有去做吧,只能说真的没有去做。
就像是一个赤果果的小女孩一样,让玛利亚看了个精光。
面对这样的敌人,玛利亚不会给予任何仁慈与犹豫。
已经劝降了几个月时间了,无论你是逃不了亦或是真的不想投降,都已经没机会了。
现在的他们,就是敌人。
必须歼灭的敌人。
数轮火炮轰鸣,还在过着圣诞节的白俄士兵,根本就没反应过来。
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间就被红四军给炸了。
而且还不是盲目轰炸,都是有目的性地进行轰炸。
几轮轰炸过后,红四军便展开了冲锋。
由于有过训练和冲锋演习,因此红四军的先头部队,在发起冲锋时,都会以数人为小组,形成散兵规模,发起对敌阵的冲锋。
而且因为白俄军提前布置好的铁丝网已经被炸倒在地,导致红四军的冲锋部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阻挠。
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冲锋,白俄军的第一道防线压根就组织不起半点抵抗能力。
最终,他们只能退守到后方的其他阵地。
负责主攻的人,正是布柳赫尔。
他从布鲁西洛夫那里学来了一个名叫跳蛙的步兵战术。
此时此刻,正好派上用场。而且每一次进攻,布柳赫尔都会让士兵们组成各个战斗小组。
这与玛利亚所认为的三三制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别。
但毕竟三三制太难拷贝,而且就以目前情况来看,时间也不允许他们去训练。
因此,布柳赫尔改变了一下战术思威
战斗小组以班的形式推进,三个班之间相距十五米左右,这是尽可能达到火炮杀伤冲击波最低的范围。
三个班组成一个大型战斗排,然后三个战斗排又是以相距十五米以上的距离,进行三角形推进,从而组成一个大型战斗连。
如此一来,当布柳赫尔的第一团士兵,以两个营的兵力率先发起进攻时,明明人数才只有一千左右,可是看起来却仿佛铺满了整个正面战场
而且一个大型战斗排,是以尖角对着地阵的三角形队形进行冲锋。
前面的战斗班会带着大量的手榴弹,步枪已经安装好刺刀。
身后两个战斗班则分别带着马克沁重机枪与迫击炮。
一旦发起进攻,尖角班就会以手榴弹开路,侧翼班则以重火力给予火力上的支援。
虽说在与德军开战时,布列斯特内部的武器弹药消耗严重,但他们的大后方可是各座工业城市。
通过这几个月的生产与工人们高涨的积极性,布列斯特的武器弹药早就充足了。
而且还征召了不少工人士兵,如今新来的工人士兵还在后方进行作战训练,一早就加入的工人士兵已经在战场上发起冲锋。
对士兵最大威胁的铁丝网,现在也成了一堆堆倒在地上的废铁。
况且这次进攻是突然式的,无论火炮已经是士兵攻势,都是如此的突然。
加上圣诞节的麻痹,这使得布柳赫尔的第一轮进攻一场顺利。
紧接着就是对第二条防线的攻势。
摆在布柳赫尔面前的,是一条条由英国人构建而成的堑壕防线。
面对这种防线,作战小组又一次发起攻势。
这一次,跳蛙战术派上用场。
但为了可以正确使用跳蛙战术,每一个尖角的战斗小组,都会特意带上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兵工铲。
而且在发起散兵冲锋时,身后的火炮会率先对他们冲锋路段发起炮击。
每炸出的一个坑,都会成为冲锋队的绝佳掩体。
以此方式,布柳赫尔的第一团正一点点地往前推进。
现在的罗科索夫斯基也成为团长,而且是第二团团长。
他同样率领着第二团部队,从左翼发起进攻。
这是一次极其冒险的侧翼进攻,因为这会十分接近德军阵地。
但是,经过玛利亚的协商之后,负责东线战场的法金汉将军决定摆烂。
该是官场上的‘战败’,加上兴登堡对他的各种不爽的命令与要求,现在的法金汉已经是生无可恋的样子。
他不会介意俄军之间的内战,也不想参与到这场错综复杂的苏俄内战里面。
况且《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摆在这里。
即使在上辈子的历史中,所谓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一张废纸。
但那是因为当时的德国领导人是阿道夫,而且那时候的德国已经成为了疯狂的法西斯。
而如军的德国依旧是以容克贵族与资本所主导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肯定不是正义,但至少会遵守协议,如一名绅士一般。
所以在玛利亚提出自己的作战思路,并且请求德军不要过度紧张时,法金汉给予了明确答复。
‘你们打你们的,我们看我们的。’
说白了就是坐壁观战。
当然法金汉也不会真的没有丝毫防备。
他已经在自己的防线上做足功夫,一旦发现这两只俄军有任何进攻己方防线的行为,他们都会给予反击。
虽说这份互不侵犯条约确实给苏德之间带来了暂时性的稳定与和平。
而且因为玛利亚与兴登堡所达成秘密协议原因,苏德之间是有利益交错。
因此,即使法金汉再怎么不喜欢兴登堡,也会尽可能维持苏德之间的关系。
面对罗科索夫斯基的第二团兵力,一点点接近他们的防线极限,大部分德军都开始紧张了起来。
一些人甚至都已经给自己的步枪上了膛。
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很容易造成双方之间的擦枪走火。
法金汉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参谋长,但他确实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战争大臣。
他了解战争的需求,也了解战争的稳定性。
因此他勒令士兵,必须卸掉所有子弹,并且无视路过的俄军。
这方命令还是无法消除士兵之间的紧张,但至少避免了走火的危险性。
很快,第二团俄军顺利通过。
他们以悄无声息的方式,向德军借道,然后对白俄西北军发起侧翼打击。
这样的打击是如此的突然,如此的迅捷。
他们明明还在抵挡红四第一团的猛烈进攻,突然之间侧翼就被对方给包围了。
而且因为圣诞节的原因,不少士兵都没有给自己的枪上好子弹。
面对突如其来的正面与侧翼攻势,他们已经被打得懵圈。
西北军从一开始就是必死之局。
他们所在的地段,北面靠海,西面靠德军,东面靠彼得格勒,南面靠布列斯特。
完完全全地被困在这里,唯一的靠山英军也卖了他们,往瑞典躲去了。
眼看着防线逐渐被红四军所蚕食,西北军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哗变现状。
一连几天,已经有几个营的兵力消失不见。
看着局势开始摆脱自己的控制,米哈伊尔向已经润到了瑞典的丘吉尔发送一份电报。
希望他们可以看在昔日队友的份上,拉他们一把。
丘吉尔原本是不想救的。
但是,考虑到未来的局势,最终他做出了一个违背大英习俗的决定。
协助白俄军进行战略迁移。
至于迁移到哪里。
自然是瑞典。
即使一开始跟德国走得很近,但毕竟还是中立态度。
加上德国越来越吃紧,之前还因为无限潜艇制,导致瑞典不少商船遭了大殃。
虽说忍而不发,但还是很不爽的。
所以这一次,他们回应了英国提出的要求。
中立国允许接纳战争难民。
毕竟,中立这个字样,是拥有一个极其灵活的标准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