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吸引到来的赫尔曼,确实给全世界科学家带来了冲动。
在苏联提出‘欢迎全世界科学家加入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口号时,仍有不少人持有观望态度。
依旧有不少人对苏联那边的状况表示担忧。
他们所担忧的,不仅仅是苏联这个国家,是否真的如自己国家所宣传那般邪恶,更是担忧这个国家里面的条件,是否合适科研研发。
特别是大型的研发项目,不单需要大量的资金,更需要庞大的电力供应。
可是,当赫尔曼加入之后,便掀起了科学界的一阵热潮。
赫尔曼不是第一个加入苏联的科研人员,特斯拉才是第一个,但很多人都认为,特斯拉的加入是被迫无奈,有绑架和强制性质。
反观赫尔曼,他是光明正大地走入苏联,然后投了自己的简历。
这件事自然引起很大轰动。
即使赫尔曼的火箭论文并没有得到他人重视,但赫尔曼的科研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要知道,在1927年6月,赫尔曼跟一群兴趣爱好者组成了一个名为“宇宙航行协会”的组织。
可终究是兴趣爱好小组,资金什么的,压根没人提供,全靠自己供给。
如今,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大量的科研研究,他们的科研资金都是由政府批发下来。
一直以来,他们的资金都还算充裕。
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这三个国家的政府已经快要拿不出钱来。
英法美是如此,德国就更是如此。
魏玛共和国压根就没多余的闲钱给这些研发部门。
于是乎,在苏联的号召下,情况逐渐发生改变。
当然,赫尔曼加入之后,他们仍旧在旁观。
他们需要看看,加入到苏联的赫尔曼会不会受到虐待,受到严格控制。
事实上所谓的严格控制是必然存在的,但苏联所执行的‘严格控制’,是为了做好保密措施。
无论是风洞研究亦或是火箭设计,都是高度机密,怎么可能随意让人接近。
所以在赫尔曼加入之后,便立即销声匿迹,很难找到关于他的半点消息。
直到11月中旬,赫尔曼的声音才再一次出现,但他的声音书出现在科学周刊之中。
被他写在周刊上的内容,竟是关于燃料消耗与燃气消耗速度的数学公式与论文文献。
而且周刊上所登记的名字,并不是‘研究员赫尔曼’而是‘院长赫尔曼’。
半个月时间,赫尔曼就成为了苏联院长。
霎时间,大部分科学家都被牵动了心。
那可是一个国家的某科学院院长,怎么可能不让人心动。
科学是无私的,但科学家是人,人就不可能百分百无私,百分百控制得住自己的欲望。
自从科学被开发出来后,其内部的内卷程度,每日剧增,这就使得科学家之间的竞争力很大很强。
而且每一个科学家都想名留青史,成为每一本科学书籍中的主角。
就如同1927年,在比利时所拍下的那张合影,成为了论物理学界中的经典照片。
再加上诺贝尔奖的巨大荣誉,更是让科学家们争先恐后地往前内卷。
尽管赫尔曼不是物理理论学派的人,他更接近应用科学的科学家,但只要有所成就,便能名留千史。
所以,当赫尔曼成为院长之后,他离名留千史就只差一步,那就是成绩。
很显然,苏联当局给了他巨大的支持,无论是科学周刊的助势亦或是给予赫尔曼的资金投入,都可以给赫尔曼所研究的项目带来巨大助力。
这可是一个国家的助力,试问一下,谁不心动,谁不向往。
一些科学家得知此事之后,酸得不得了,他恨不得自己过去代替赫尔曼,却刻意遗忘在赫尔曼成为第二位投苏的科学家时,他们的冷眼旁观。
赫尔曼确实是第二位投苏科学家,而第一位是特斯拉,最强的应用电气工程师。
随着赫尔曼的成功,不少科学家都愿意加入到苏联阵营里面。
这些科学家自然不会拥有赫尔曼这般巨大的支持与资金投入,但至少,这些科学家确实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在执行这项计划的同时,宣传部还有第二条宣传手段。
如果说,对外召集科学家,是一条很快就能见效的计划,那么第二条宣传手段则显得隐晦许多。
那正是媒体上的文化宣传。
他们所要宣传的文化自然不是沙文主义色彩,以玛利亚的话来说就是‘那玩意太落后了’。
而且这次宣传并不是为了传播意识形态,而是为了勾引起苏联内的年轻人的科学热情。
所以,以宣传部为首,他们开始制作有关于科学的默声电影。
而第一部电影,正是《登上月球》。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科幻电影是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所以他们所构思出来的《登上月球》并没有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太大轰动。
然而却给苏联内部带来了巨大轰动,因为这是苏联的第一部电影,而且还是一部科幻电影。
全国上下,不仅仅是年轻人,就连上了年纪的人民,也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
为了扩大声势,玛利亚特意给这部电影写了一段话,以此来作为宣传标语。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这句话,犹如星火一般,点燃了全国年轻人对科学的热情。
星辰大海……
那是多么壮观,多么宏伟,多么遥不可及的理想。
这份理想,让人震撼,也让人心潮澎湃。
该是这句电影宣传语过于宏远的原因,就连国外的年轻人也同样被勾勒起了对科学的热情。
他们也开始注意到,苏联这个国家,在尊重科学上面,是专一的。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科幻那么简单,已经成为航空院院长的赫尔曼将会以‘科学顾问’的身份加入其中。
由一位院长来作为科学顾问,可想而知宣传部是多么看重这部电影。
由于赫尔曼所需要的设备正在赶工制造中,这就使得赫尔曼有不少空余时间,让他去计算人类乘坐火箭时所要承受多少力,又要面临什么情况。
他甚至想计算人类到月球时,会出现怎么样的景象。
当然,那都是后话。在赫尔曼打破僵局之后,英法美德就有不少科学家愿意加入苏联。
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不仅让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规模失业问题,就连原本给科研研发的经费也被大幅度削减。
当然,以苏联现在的状况,要想同时展开多项研究项目,只会是吃不消,而且他们的经费也是有限,不可能全都拨打给科研研究。
因此在招揽科学家的同时,苏联还会着重筛选,而非盲目性地照单全收。
一时间,无论是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还是其他应用科学上的研究人员,都纷纷加入其中。
突然间涌入这么多科学家的加入,这让负责分配研发经费的部门主席傻眼了。
他确实很乐意给这些研发部门划分经费,因为这能代表苏联的科研技术正在发展。
但一下子涌入这么多部门和人员,这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正所谓僧多粥少,第一个五年计划即使给苏联带来了巨大收益,但也不是无限收益。
最终,他们决定给这些部门进行级别分类。
生物学上,肯定是重要的。
按照生物学院院长安娜斯塔西娅的说法,他们正在研发的一种药物,是针对细菌的重要药物,一旦研发完成并且可以实施量产,这将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航空也同样如此,这可是涉及到战机研发的重要部门。
但关于天文学、地理学之类的,就会被安排到次要。
并不是说天文学不重要,但天文学是作用于万年以后的科学,短期内还不能获得收益,因此暂时搁置。
部门被划分重次之分之后,经费的安排就得到了合理分配了。
而且也不是所有科学家都愿意留在苏联。
不少科学家到来苏联并不是为了投靠,仅仅是来这里进行学术讨论或者来这里观察而已。
观察没问题,可学术讨论,却给苏联当局又带来了一个点子。
以弗拉基米尔为首的政治局,打算设立一个科学家讨论会,这个讨论会就是为了让科学家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或者是问题之间的讨论。
毕竟,闭门造车是很难取得成效。
至于后续要如何去安排,则成为了弗拉基米尔需要去考虑的事情。
这是他提出来的安排,他打算全盘负责。
正当苏联在为挖科学家墙角时,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发生了。
这个意外对于苏联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则是一件坏事。
那就是他们的资本出现了迁移。
为了避开这场经济危机,不少资本打算往苏联这边进行投资。
第一个五年计划,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家发展成一个有工业基础的国家。
根据中央政治局的评估,现在的苏联已经成为了一个初期阶段的工业国家。
这是一个巨好的消息,因为这就代表,苏联已经迈过了最艰难的发展期。
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美国,他们在踏入工业的初期阶段,其原始资本,都是通过掠夺和入侵来积累。
这份积累,使得英法美等资本主义殖民者,获得了大量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
但苏联不一样。
那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国家。
这就使得原始积累十分困难,而且在技术封锁之下,他们的基础建设也同样困难重重。
若非有尼古拉特斯拉、鲁道夫狄塞尔等重要技术人员加入,填补了苏联的技术空缺,恐怕他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只能完成一半。
如今,他们的五年计划确实打下了工业基础。
但紧靠这些工业基础,要想发展出庞大的陆军,遮天蔽日的空军,还有以后的国民生活与科学发展,都还远远不够。
因此,面对这次资本主义大地震,苏联立即化身为‘吃不饱’的饕餮。
他们不单需要人才,还需要更加先进的工业设备。
如今,国外几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处于生产过剩阶段。
这是他们不可避免的事实,一战之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开足马力不断生产,却忽略了工人们的购买能力。
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出现,这些生产过剩的商品就更难出售。
而且,无论是英国亦或是美国,都似乎有加关税的打算。
尽管加关税这样的政策还没有摆在台面上,但这已经成为了必然的未来。
因为加关税就是为了保护国家内的内循环。
可是,随着经济的崩溃,生产过剩的企业压根就无法以内循环的形式进行出售。
于是乎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一个未曾设想的道路。
苏联,那个红色的国家。
一开始资本家们还是有些担忧和顾虑。
毕竟苏联对资本家的态度,是有目共睹的。
在苏俄成立之初,他们就对留在国内的法国不法商人进行打压,将他们的财产全都收走。
而且,经过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bbc式宣传,,苏联在他们心目中,已然成为一个可怕的代言词。
所以,即使他们找到这条路,也不敢贸然与之交涉。
更何况现在的美国,在美联储投入一亿美元救市后,股市似乎有所回暖。
如此一来,便使得这些资本家还是有余地回旋,不至于立即与这个陌生的国家交往。
面对资本家之间的犹豫,玛利亚表示情绪稳定。
她确实是想购买他们的先进机器,无论是发电机涡轮还是精密的机床,对苏联而言都是关键核心。
但如果现在就表现出自己的渴望,恐怕会让这些资本家坐地起价。
毕竟,他们终究是逐利的资本家。
玛利亚需要等待一个时机。
一个让这群还在观望的资本家陷入绝望的时机。
而这个时机,在1930中旬出现了。
那是一个不亚于1929年黑色星期二的巨大危机。
美国的南部银行,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