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给出的底稿共有六期,其中前四期都是些高屋建瓴的学术论调,旨在让如今的百姓理解科学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必要性,而后面两期李泰则是真的在上面写了一定的干货在其中的。
如今的报纸尚未发行,姚广孝或许还是第一个看到这份底稿的人。
而姚广孝的反应也确实没有出乎李泰的预料。
“这怎么可能!”
姚广孝看完了李泰剩下两期底稿,随后便倒吸了一口凉气,瞪大着眼睛,一脸不可置信的模样。
“自古以外便都是天圆地方,这世界怎么可能是一个球体!”
面对姚广孝的质问,李泰却是微微一笑道:“谁跟你说自古以来都是天圆地方的?”
“不就应该如此么?”姚广孝不解。
李泰笑道:“唐代的王冰注解黄帝内经的《素问》一篇时就说过,‘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又有:‘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这两句话的意思,便是这地球其实乃是宇宙中的一个球体。
地圆说,后世公认是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这一概念,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再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人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人类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说法。
可实际上,类似的学说在先秦的诸子百家时期便已经存在。
《尚书》中就有云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自觉也。
身为百家之一不太出名的贵虚学派的创始人列子也曾说过:“运转靡已,大地密移,畴觉之哉。”
再后来汉代《的春秋纬》直接记载:‘天左旋,地右动’、‘地动则见于天象’。
所以实际上东方的历代先贤远比西方还要早的发现,大地是运动的,甚至还推断出来自西向东的运动轨迹。
“可即便如此,那唐代的王冰也不一定便是对的。”
姚广孝依旧不理解为何李泰如此笃定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才有此一问。
李泰答道:“你可曾去过海边,或是船只出港?”
姚广孝不懂李泰为什么又问了这么一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问题,却还是老实回答过:“苏州虽无海,但水运亨通,自然是见过的。”
李泰言道:“你可曾注意过,船只出港远去时,往往是总是先看到船身消失,再看到桅杆和船帆消失,如果大地是平的话,船身、桅杆和船帆应该同时缩小成一个点然后消失才对。”
“反过来说,这船只朝港口驶来的时候,我们也是先看到桅杆和船帆,然后再看到整个船身。如果大地是平的,这个现象就很不合理,但是如果大地是球形的,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
听见李泰解答,姚广孝若有所思了起来,只是脸上表情依旧是带着几分不信任之色。
李泰见状,微微一笑,指着天上的月亮言道:“这天上的月亮其实也是一个球体。”
姚广孝闻言又是一愣,言道:“这你也知道?”
“我不进知道,我还看过月亮是什么样的!”
李泰越说越离谱了,姚广孝脸上不信之色愈发浓郁,直到李泰拿出一个上面镶嵌着两枚透明镜片的圆筒物品放在桌面上。
望远镜,只不过是李泰新制作的,此次剿匪之中,最大的功臣毫无疑问便是扩音器和改造后的火枪,但其中望远镜的便利李泰也是深有体会。
在不解决材料问题的情况下,扩音器和火枪无法在进一步的改造和革新,但是望远镜却不一样。
剿匪时,李泰事发从急,只得因地制宜的随便制作了几个五六倍率的望远镜。
再之后回来后,李泰便着手开始打造倍数更多能看的更远的望远镜,而且李泰直接财大气粗的放弃了透明玻璃,该用了水晶。
在没有心思改造玻璃制造工艺的情况下,透彻情况更好的天然水晶显然更符合李泰的需求。
再之后李泰便打造了两幅不同的望远镜,一副就是完全可以达到后世义乌水准的劣质望远镜,最高倍率已经可以达到四十倍,另一幅则让李泰突然奇想的打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天文望远镜,也就是李泰如今拿出来的这个。
天文望远镜和普通望远镜相互之间的原理其实截然不同,而李泰如今制作的这一个天文望远镜,乃是历史上1814年才出现的施密特式折反射望远镜,用一块别具一格的接近于平行板的非球面薄透镜作为改正镜,与球面反射镜配合,制成了可以消除球差和轴外象差的天文望远镜。
远比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的伽利略式天文望远镜看的更加清楚,视距更远。
说实话,能打造出一套这样规整的镜片完全可以称之为一个奇迹,毕竟在这个一切全靠手搓的时代,就连打磨镜片的那个师傅都称自己绝不可能再打造出一套和这个镜片一模一样的复制品了。
姚广孝无师自通的一般拿起了那个天文望远镜,对准月亮,抬头朝着月亮的方向看去。
只是一眼,姚广孝便吓得的仍开手中望远镜,吓得李泰急忙接住,虽说水晶做的镜片远比玻璃来的要结实,但终究这东西是世间独一份,真要是没了,李泰也没办法再搞出一个来,自然是要小心些。
“月亮……月亮……怎么如此丑陋!”
李泰还以为姚广孝震惊些什么,却没想到竟然是在震惊这种事情。
其实想来也好理解,毕竟月亮自古以来的象征意义便十分之多,且大部分都是与美好沾边,乍一下看到一个坑坑洼洼的大土球,任谁第一时间都有些接受不了。
只是姚广孝终究不是一般人,很快便恢复了过来,又眼巴巴的看了李泰手中望远镜一眼,言道:“学生能否再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