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的保质期徐三也不知道。
药品本来就是严谨的东西,没有实验数据支撑,徐三也不能瞎猜。
想要知道具体结果,也许只能找个机会问问菜菜子去。
将其收好,打算一会交给张凤玲,让她密封保存在姬家的冰窖里。
倒腾完了之后,董金宝又将一个小本子交给了徐三,徐三翻看之后,发现这是董金宝整理关于火药和青霉素的笔记,很精炼,满满的全是干货。
“这个给我.而且火药这部分太过敏感了。”徐三拿着小本子,想了一下,从中间撕开,一半是关于火药的,另一半是关于青霉素的,“青霉素这部分我留着,火药的销毁了吧,鬼子很看重黑索金的配方。”
董金宝接过一半的笔记本,“说的有理,是我疏忽了。”
说着掏出了火柴,将其焚毁,“在太远这差不多一年,是我当兵这些年最充实的一段时间,所以想着留下点什么。”
“同志一场,你送了我东西,我也不能让你空手走。”
董金宝眼睛一亮,“要送我什么?”
“今天就是来蹭饭的,没带,等晚点我托人给你送来。”
“那我就拭目以待了。”
第三天,董金宝在离开的太远的时候收到了一件防弹背心,虽然看着起来有点破旧,但是他知道这是徐三送给自己保命的东西。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结束已经有好几天了,这些日子主力部队基本都在修整,老总们也在紧罗密布的完善第二阶段的计划,不过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却是出了一点偏差。
粮价!
不知道什么原因,最近晋西的粮价一天三四个价,忽高忽低,让负责的采购的同志手里掐着钱不敢轻举妄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没有足够的粮食作为支撑,这第二阶段恐怕不好打。
旅长摘下眼镜,揉着干涩的鼻梁,无奈地说到,“粮食,粮食!没想到,这马上要打仗了,这粮价又开始闹妖了。”
“从粮价小涨到现在已经半个月了,我看着都是那些黑心资本家闹的妖!”一个参谋跟着附和。
“再闹妖也得买!实在不行就让部队先自己筹粮,看看能不能找老百姓借点。等打完鬼子有了钱,咱们再把这个窟窿补上。”
“以前咱们的队伍也这么干过,不过那是有群众基础。现在部队大部分在敌占区,百姓家估计也没多少余粮。”
参谋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出了不少主意,可都对应不上眼前的问题。
旅长的魄力还是很大的,他戴上眼镜,“等不及了,让采购的同志的立刻卖粮。”
“可现在的粮价已经已经快翻翻了,我们这个时候买,数量上,怕是不太够啊!”有参谋提出了质疑。
“怕什么?贵也得买,吃饱了才能打仗!”旅长说着,在作战地图上微微调整了一下,“这次咱们除了完成必要的任务,闲下来的时候,还得搞几项副业。”
“什么副业?”有人问道。
“抢粮!”
说着,旅长便在地图上画了几个红色的圈子。
作为这次操纵粮价的的幕后黑手徐三此刻并不知道八路军的难处。
他是穿越者,被不是神,即使知道历史也是相当有限。
虽说有对讲机这种工具,但也不是随时都能连线,更何况还要遵守通讯条例。
自从与大岛征一确认了计划后,徐三联系上了姬家,还有隔壁老王,加上楚良的黑泽一起开始布局,当然还有山本也参与了进来。
在经过十几天的努力之下,晋西的粮价基本可以说在控制之中了。
如果一般人可能这样就会满足,但是徐三却不这么想。
他要玩大的,他要借着这次机会玩一次大的!
不但要屯粮,还要在那些奸商手中抢钱。
粮价已经翻倍,这个价格对于有点积蓄的家庭还可以接受,但是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是接受不了的,如果再维持下去,估计就要出现饿死人的局面了。
看着王珍珍整理上来的各个地区的粮价,徐三幽幽的叹了一口气,说道,“明天,出点粮吧,让粮价降一点,先让老百姓买点粮吧。”
“是,老师!”王珍珍答应道,“可是,按照老师的你的计划,这降价好像有点不是时候。”
“先降,是为了再次涨价提供张力,就好像拉弓一样。”徐三假模假样的说道。
“嘻嘻,是老师您心好,怕百姓挨饿吧?”王珍珍笑嘻嘻的说道。
“我是东瀛人,华夏百姓死活关我屁事。”徐三白了王珍珍一眼,没好气的说道。
办事处关着门,上着板,而且此时已经入夜,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一身凉风吹过,让王珍珍打了一个冷战,她借机贴在徐三身上,“老师,这晚了,是谁啊!?”
徐三一把将其推开,“应该是黑泽大佐的人,是过来送粮票的。”
“就是你说的那种票据吗?”王珍珍问道。
“嗯!”徐三点点头,起身去开门了,而王珍珍则是把办公桌上的文件整理收了起来。
打开门,第一眼看到就是一名少尉,他见到徐三立刻敬礼,“您好,江户川先生!”
“你好,武田中尉!”徐三微笑着鞠躬还礼。
“是黑泽大佐让我交给您的!”武田中尉说着将一个皮箱递给了徐三。
接过皮箱,徐三客气道,“进来喝口茶吧。”
“不!军务在身不敢耽搁。”武田推辞之后,转身就钻进了身后的吉普车。
王珍珍站在徐三的身后,看着离去的武田中尉问到,“这人怎么风风火火的?”
“咱们做的事可是不怎么光彩,接头交易当然就要偷偷摸摸,能快就快。”徐三说着就贼眉鼠眼地把脑袋探出门外,然后赶紧缩了回来,随即立刻关上房门。
箱子很沉,王珍珍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其拖到了办公桌旁。
“老师,我能看看吗?”
“看吧!”
箱子被被打开,里面是整整齐齐码的一摞摞的红褐色票据。
票据上的面值不是元,而是“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