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黎箐箐和黎强权回过神来,萧爻才继续,“第五部叫做,回头望足去心疾。”
他先是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双拳提至左肋部。
接着,左拳变仰掌,向上提至左腋,右拳变平掌,掌心向上,上提至左乳,翻掌,掌心向下。
然后,左掌指尖渐向下,向左后右脚跟方向插去;在左掌后插的同时,右掌下推,沿左脚向左前上方作半圆形推举,比头高一些;也是同时身体向左转,向前倾,左腿屈膝成左弓步,两手成一斜直线;同时转头向后,眼光从左肩微视右脚跟。
随后,两手小臂旋转,握拳。
最后,收回至左腰,两拳相对,拳心向上;同时,左腿蹬直。双拳移至腹前,身体转回原位。
做完之后,他总结道,“这一部的难点在于手掌前推和后插同步。另外,身体与手臂是一个斜插的姿势,还有就是脚一定要稳住。”
接着,他一边指导着三人练习动作,一边解释了起来,“《管子心术上》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主神明,主血脉,其表为小肠。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含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由此可见心在人体中的极端重要地位。”
“心有疾患,也最难治。所以,在三焦和四脏得到锻炼之后,才能锻炼这个最重要又最难治之君主。”
“心、气、神互为一体。心疾大凡来自思欲太过,此谓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所以,祛心疾的功法,是用神光回头望足。神光兼有精神和能量两种状态的性质。今使两目回头反观,就可以置心一处,去掉杂念,达到心静神宁;而且,当两目反观,用意回摄,扫视后身与足肾穴,使肾水上升乾鼎,心肾相交,滋养身心,调节心身阴阳平衡,心疾随之逐渐消失。”
随着练功的深入,这些理论也变得高深了起来,远不像一开始的时候那么简单。
黎箐箐思索了好一阵,还是不太明白,于是干脆说道,“要不,待会结束之后,你再详细给我讲讲吧,我这听得还是云里雾里的。”
黎强权也连连点头。
萧爻笑了笑,“那好吧。其实,这个已经涉及到了养生以及修行方面的知识,对于你这种刚入门的来说,确实是难了点。甚至,如果不是常年浸淫在医学以及丹道内功这方面的,都不一定能够理解得了。”
黎箐箐有点无语,“我还以为是我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来着,原来里面还包含了中医之外的知识。”
王秋月却是说道,“还好我对这些不感兴趣,不然也得头疼了。”
萧爻应道,“其实,中医也是以阴阳五行为指导的,而我们修行的功法,其实也会牵涉到这方面,甚至可以说同样是来源于易经,所以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两者互相之间的方向不同而已。”
黎箐箐皱着眉头,“道教的话,不是尊道德经为首吗?易经的话,我记得是儒家的东西啊。”
萧爻笑着摇了摇头,“易经最早只是一些符号而已,只是周文王作了爻辞。孔子又在爻辞的基础上作了卦辞,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注解。所以,后来才被儒家给进一步发扬了而已。实际上,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流都可以说是来源于易经,其最高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像是山医命相卜,里面都是以阴阳五行八卦为指导的。也可以说,读懂了易经,实际上对于其它的就算不说能完全通透,但是学习起来也会更加地简单。”
黎箐箐若有所思,“这样说来,我还得学易经了?”
萧爻笑道,“看你的需要吧,毕竟中医发展了那么多年,也有属于它本身的理论。以前的话,大医肯定都懂相关的易经知识。不过,到了现代,这个倒不是必要的条件了,也有许多大医其实并不懂易经,但是他们凭借着前人的理论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样可以治病救人。”
黎强权赞同道,“这个倒没错,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是多看病,多诊断,才能更好地提高医术水平。”
黎箐箐点了点头,“好吧,等以后看看有时间再说吧,现在等我先把这些理论知识掌握好了先。”
萧爻回身站定,“第六部,就是五劳七伤向后瞧。五劳是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则是由七情而来,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是为七伤。”
“五劳七伤的病,都是一些顽疾,所以相对普通的病来说,会更难治,起码不像平时那样,随便几剂药下去就能解决。这时候,就需要这第六部来辅助治疗了。”
一边说着,他一边双拳变掌,掌心向内,五指伸开,中指相对,左右手同时向左右横向拉开至劳宫穴在身躯边为止,稍停。
然后,左右手同时向脐部合拢,双手的五指相互交叉,拇指与拇指、小指与小指尖相按。
接着仰掌,掌心略微向上,沿胸中线上提至人中穴,也就是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稍停。翻掌,掌心向下,又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两臂紧贴身体,稍停。
最后全身放松,眼帘微垂,注视鼻尖,意想两目为日月,为探照灯,向身体微微内照。
随后,头向左慢慢转动,内视,至左肩,稍停,继续向后转,目光随头转动,慢慢地巡视,内视左半身和脊椎。
再接着,头慢慢回转至胸前,内视。头在慢慢向右转动,内视,至肩部,稍停。再继续后转,内视右半身和脊椎骨。
最后,内视身驱及体内五脏六腑时,对有病的部位,要多看些时间。结束时,头部转回到胸前中线,稍停后,慢慢睁开两眼,翻掌,掌心向上,提至脐部,转掌使掌心向内,气归下丹田。两手分开,握拳,掌心向上,相对于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