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仙侠 都市 历史 网游 科幻 言情 其它 男频 女频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宋易储

作者:徒己 字数:8986 更新:2022-12-22 03:58:54

苗人、吐蕃人和高炯等三方的联军,对善阐府的城墙,连续攻击了近两个时辰,最终也无功而返。

被箭支射死、射伤的人还好说,而那些被「金汁」烫伤的军士,却只能被隔离在远处等死。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难闻的气味,却又夹杂着,一声高一声低的嚎叫和呻吟声。

烫伤不致命,致命的是细菌的感染,可惜这个时候是没有「青霉素」的,别说是这些蛮人,就算是郭默来了也不好使。

善阐府城头的军士,也完成了替换,且开始进食、休息,准备接下来的战斗,方才的守城之战,只能算是开胃小菜罢了。

石长老早就命人组织起来城中的青壮,负责在搬运尸体,救治伤员。

城外的联军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原本想着,一走一过就能拿下善阐府,却没想到这些罗氏鬼国的人马,居然也如此的难缠。

联军并没有携带大量的帐篷,好在现在天气炎热,尤其还是在大理这样的南方,露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是,总得填饱肚子吧?

打仗的时候,三方还可以彼此合作一把,这停下了做饭的时候,却是各自的人马聚在一起。

简单查点一下,发现刚刚那番攻城,损失最重的竟然是苗人,六千苗人折损了将近一半。

毕竟,他们不像吐蕃人或者高炯的军队,那两方好歹还算是军队,有基本的阵型和护具,而苗人却都是布衣打扮,全凭一腔热血和勇气在冲锋。

苗人的首领有些后悔,吐蕃人已经拿到了旦当郡,高炯的人更是志在整个大理国,他们苗人呢?

到手的也只不过是一些财货罢了,却让苗人失去了数千青壮,这样的得失比让带队的苗人首领有些无奈。

甚至,他都不知道回到寨子里,应该怎样跟长老们交代?

星星点点的火堆被点了起来,剩下的一万四千多联军,稀稀拉拉地延伸出去好几里地。

逐渐的,这如同一盘散沙的营地上,也飘起了浓浓的香味,无论是苗人、吐蕃人,还是高炯的人马,终于要开始进食了。

行军了大半天,又攻了两个时辰的城,一个个又累又渴,有些人甚至已经等不及吃喝,直接睡了过去。

「首领,这是什么声音?」

处在营地最边缘,也是距离善阐城最远的,是吐蕃人的营盘。

倒不是他们有多仗义,想驻扎在外围替联军做防守,而是想着明日继续攻城的时候,还是让别人在前边做炮灰。

「也谷里,你小子也是在军中待了多年之人,怎么连这都听不出来?这不就是骑兵奔驰的声音嘛,至少应该在万骑之上啊,敌袭——」

吐蕃首领急忙扔掉装着青稞酒的袋子,站起身来找自己的战马,一边大声地呼喊着。

可惜一切已经晚了,一万名全副武装的「忠顺军」,在余玠的亲自率领下,对这数里地的联军营地扫了过来。….

跟在他们后边,尚有三千大理段氏的人马,由大理新皇段祥兴率领,手持着灯球火把、亮子油松,朱子柳也陪在一侧。

「四师伯,这这‘忠顺军,也太猛了吧?杀敌就像砍瓜切菜一般,他们的钢刀跟对方砍在一起,直接就砍断了对方的武器。」

「而他们的盔甲,却又能护住自身关键的部位,这这还怎么打?跟他们作战,也未免太吃亏了吧?」

看到大宋的「忠顺军」,一路砍杀过去,无论是吐蕃人、苗人还是高炯的人,丝毫组织不起来抵抗,纷纷向善阐府的方向逃去。

可是,两条腿的人,又怎么能跑得过四条腿的战马呢?

「忠顺军」手中的钢刀,就像阎王的索命牌一般,不断地在收割着敌人的性命。

「陛下,这‘忠顺军,只是燕王殿下麾下四大劲旅之一,也只有五万人的编制,战力却排不到前边。」

「据我所知,大宋最强的军队是孟珙率领的‘敦武军,,那也是燕王殿下起家的军队,燕王更是第一任‘敦武军,的都统制。」

「在北方战场上,‘敦武军,面对强大的蒙古铁骑,都是所向披靡。而装备和战力更加强悍的,却是燕王殿下的护卫军。」

「一万燕王护卫军,现在已经更名为‘虎贲军,,陛下要是能看到他们作战的场面,恐怕就会更加折服了。」

朱子柳是一个聪明人,他也明白恩师的意思,唯一担心的就是眼前这位年轻气盛的小师侄。

因此,借着「忠顺军」摧枯拉朽般的战况,恰到好处地向段祥兴传递了大宋强不可敌的概念。

「四师伯,您的心意我明白,放心吧,小侄不会胡来的。咱们还是按照余都统的军令,负责打扫战场吧,尽量将马匹都收拢起来。」

面对残酷的现实,任你有天大的志向,也难以实现。

鉴于大理段氏的军队,多数人也无法正常的进行夜战,对方又不愿意待在会川府里等着。

余玠只好让段祥兴带着三千人马,高举照明之物,跟在一万「忠顺军」的后边。

他们的任务就是打扫战场,看到没死透的也可以补上一刀,关键的还是要将战马收集起来,其他的物资余玠还真没看上眼。

城外的「忠顺军」一发动,善阐府城头上的石长老就看到了,吃饱喝足之后,他们早就等着呢。

「开城门,本长老亲自率五千弟兄去迎接余都统——」

石长老手中的,却是一把明晃晃的斩马刀。

这东西虽然金贵,郭默还是给罗氏鬼国的八千劲旅中,所有含百夫长以上的带兵之人,人手配了一把。

除去战死和负伤的,石长老选出了五千名悍卒,打开了善阐府的城门,向着不远处的联军就杀了过去。

身后的善阐府城门继续关闭,谨防有联军的散兵游勇溜进来。….

这下子可要了亲命了,一面是气势如虎的万名「忠顺军」,一面是报仇心切的五千罗氏鬼国劲旅。

他们的心中,还记恨着对方攻城时,带走了那些同袍的性命。

前后一万五千名虎狼之师,横扫一万多一盘散沙的联军,那还不简单吗?

当石长老见到余玠的时候,两支劲旅已经彻底将联军杀透,剩下的就是捞捕漏网之鱼了,这样的事情两人都不屑于亲自去做了。

「哈哈,余都统,久闻大名啊——」

石长老先从战马上跳下来,冲着余玠一拱手道。

虽然,余玠比起「敦武军」的孟珙,比起「靖难军」的郭靖要差了一些,甚至都没有年龄更小的,「岳家军」都统制岳翱出名。

毕竟,岳翱有着岳鹏举后人的加成,再次组建「岳家军」之后,岳翱的名字也响彻南北。

但是,石长老敏感地觉察到,恐怕这位余玠都统,今后就常驻南方了,跟自己打交道的机会也会多起来的。

「应该是石长老当面吧?在下余玠,见过石长老,多谢石长老援手之恩——」

余玠也从战马上跳了下来,不是敬重石长老本人,也不是在乎他身后的罗氏鬼国。

但是,对方的小主人,毕竟是自家燕王殿下的亲生儿子,有这层关系在,余玠就必须跟对方搞好关系。

「哈哈,正是老朽。燕王麾下四大劲旅,余都统的‘忠顺军,却是要第一个拿到‘灭国之功,的了

,老朽提前恭祝余都统了——」

花花轿子众人抬,既然人家把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余玠又岂能拒人于千里之外。

「石长老过誉了,余某也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要真论起功劳,石长老也功不可没。段氏之主就在后边,这‘灭国,二字,石长老还是勿再出口的好。」

二人走到近前,余玠稍微压低了声音道。

毕竟,这灭的国是大理,即便在此之前,大理已经形同灭国了。

从「忠顺军」发动冲锋,到最终的结束,前后也就半个多时辰,余玠、石长老和段祥兴几人,就已经坐在了善阐府城内。

「联军那些散兵游勇,明日就烦劳石长老和段皇去抓吧,稍待休息,余某就要率‘忠顺军,离开了。」

「连夜行军,明日大理城一开城门,余某就会抢夺城门,两百名斥候已经到大理城中准备了。」

「另外,‘忠顺军,尚有两万人,预计三日之后赶到,他们会直接去袭取吐蕃人占领的旦当郡,和苗人盘踞的乞蓝部。」

「二位如果有兴趣,就去将南边的秀山郡、威楚府、罗磐部一一收复。还是老规矩,府库里的财物和粮食,都可以作为二位的军费,但是城池和百姓尽量要保护好。」

余玠喝了一杯酒,冲着石长老和段祥兴一抱拳,出了府门,再次消失在夜色之中。….

「四师伯,还有两万‘忠顺军,要来?」

在段祥兴看来,有这一万「忠顺军」和八千罗氏鬼国的人马,就足以铲除所有的叛军,余玠却说三日后还要到来两万「忠顺军」。

「段皇,看来燕王殿下所谋者大啊——」

石长老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没什么滋味,比起桃花岛上的「英雄醉」差远了。

「哈哈,石长老,以后还是不要叫在下‘段皇,的好,大理国已经被高氏所篡,我祖父才请得燕王的人马,来攻取‘大中,的。」

此时的段祥兴,再说起此事,已经淡然了很多。

「哦?——」

石长老闻言,看了看眼前的段祥兴,又瞅了瞅段祥兴旁边的朱子柳,若有所思

临安城,大庆殿。

九月已至,天气转凉,临安城居然下了一场淅沥沥的小雨。

小雨飘晨,却带不去众人心头的烦躁。

各地秋收的数据统计上来了,虽然还没得出最终的结果,但是从户部尚书岳珂的脸上,就能看出情况极不乐观。

这是九月第一次大朝会,在临安五品以上的文武百官,都要到大庆殿汇集。

已经坐在中央龙椅上的官家赵扩,一眼看到了站在文官之首那位,心里就是一动,他怎么来了?

史弥远,大宋的枢密院使,朝中的百官之首,已经有两个月没上朝了。

虽然,每日他都会到枢密院去当值,虽然私下里也没少会见各位朝臣,虽然已经先后向洛阳或送或卖了五十万石大米,外带还送去了五十万两银票。

那是给李莫愁未出世的孩子的,大荒之年,史弥远这个当「外爷」的,不想让自己未出世的外孙或外孙女饿着。

在下边很是活跃的史弥远,却已经两个多月没有来上朝了,今日怎么会突然来参加大朝会了?

难道是,因为昨晚刚到的那份军报?

文东武西两相分立,史弥远和太子赵竑分列在文武的最前端。

史弥远的出现,也让朝中不少大臣心中一凛。

有的人兴奋,有的人迷茫,而老薛极的眼中,却露出一丝怜悯。

「众卿,可有本章要奏?」

官家

赵扩先开口了。

各部话事人,先后出班,将手头重要的事情,一一当朝细禀。

其实,这些奏本的内容,大多数已经提前放到了福宁殿的御书案上,大庆殿上也不过是走一个流程罢了。

这样的大朝会,更像是一个月底月初的总结大会,做一份上个月的总结,和下个月的规划。

户部尚书岳珂的奏报,还是吸引了大多数人的耳朵。

虽然临安城不算是缺水之地,但是,西湖的水位还是降到了近二十年的新低。

灾情最严重的还是河南五州之地,尤其是新纳进来的许州,几乎是赤地数百里,却还要接收数十万的饥民。

许州,与其说是一个地方州,不如说是一个饥民集中营,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先后从金国涌进来五十多万饥民。….

郭默为了避免发生意外,特意将三万「岳家军」,除了一万常备防守在边境之外,其他两万「岳家军」,以百人为单位分散到各县各镇,维护当地的治安。

「岳卿,以你的估算,燕王那里还需调派多少粮食过去?」

自己的儿子自己心疼,老赵扩都没问要不要调派粮食,而是直接问派多少过去。

「启禀官家,根据河南经略安抚使发来的书文,大批量的饥民涌入已经不再出现,现在最多是小股进入许州。」

「杜安抚使估算,最终饥民的数量可能会停留在七十万人上下,许州已经容纳不下,其他四州也各自分担了数万人。」

「以微臣估算,临安最好再准备三十万石粮食,至少能撑到明年的春天。」

这样的缺口现在看来并不算很大,大宋的南部,很多地方都种的两季稻,少数地方已经出现三季稻,只是运输上麻烦一些。

「那么,以卿之见,大金国还会有大动作吗?」

现在的大宋,主要是燕王麾下的兵马,那真是遍布极广,恨不得多线开战。

西夏派去了「敦武军」,大理派去了「忠顺军」,河北驻扎着「靖难军」,河南驻扎着「岳家军」。

四大劲旅,「敦武军」已经满编十万人,「靖难军」和「岳家军」都接近八万,只有「忠顺军」还保持着五万的编制。

不过,一旦拿下大理之后,要在大理驻军的话,恐怕「忠顺军」也得扩军了。

这四支劲旅的扩军,其实单从人数上讲,也没有给大宋增加太多的负担,最大的负担是那些装备。

这四支劲旅的扩编,主要是从其他驻防军中筛选,此消彼长,不断地将全大宋的各地驻防军,进行筛选、瘦身甚至撤编。

之前很多是「边境」的地方,如今都变成了大宋腹地,即便跟金国接壤的一千多里边界,大宋也只需要象征性地驻扎点儿军队就行。

这样一来,大宋真正的战兵,就完全掌握在燕王府的麾下。

「启禀官家,这个问题老臣也问过燕王殿下,殿下的意思是‘拖死,大金国。这次接收他几十万的饥民,来年即便没有了旱情,大金国的劳力已然不足。」

「据最新的情报,大金国原有的十一万人马,如今又缩减了两万人,据说还出现了逃兵。」

岳珂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接过话茬的是吏部尚书,当然更是燕王府的右长史薛极,而本该发言的兵部,却也成了看客。

「好,既然粮食还在我们可控的范围之内,就该干什么干什么。至于大金国的事情,就全权听燕王殿下的安排吧。」

「哈哈,朕可是一直等着,有朝一日能带着众卿,到汴梁的皇宫里去上早朝呢。」

这老赵扩,今日竟然有些放飞自我了?

「众卿,还

有何本章要奏吗?」….

赵扩环视了一圈朝中的文武众臣,却在心里将这些人和燕王麾下的文武对比了一番。

如果再除去薛极这位燕王府的右长史,和卫泾这位燕王府的右司马,再加上因为郭默的举荐,才位列朝班的岳珂、宋慈、孟宗政等人。

好像临安的朝堂里,还真没什么人是能拿得出手的了。

哎,那个混小子,怎么还长着一副识人用人的眼光啊?

见无人再上奏表,赵扩还特意看了一眼,在那里闭目养神的史弥远。

这老家伙,难道进大庆殿来,就是来这里打瞌睡的?

「好,既然众卿没什么表章了,朕这里正好收到了一份军报,跟众卿分享一下。太子,你来念一下吧——」

赵扩从老太监手里,拿过一卷绸布状的东西,太子赵竑急忙上前去,双手接了过来。

「‘忠顺军,出征大理事宜奏报书」——

原来,余玠的「忠顺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彻底将原大理境内的反叛势力,全部清理完毕了。

一万吐蕃骑兵,彻底被留在了大理。

余玠的「忠顺军」夺取旦当郡之后,直接在那里驻守了一万「忠顺军」,防止吐蕃人再次派兵南下。

而盘踞在乞蓝部等地的苗人,在两万「忠顺军」的威逼之下,被彻底解除了武装。

余玠贯彻的是郭默给他的政策,在乞蓝部专门划出两个县的面积,由苗人统领进行治理,但是驻军和治安必须由「忠顺军」来负责。

苗人并没有被区别对待,他们和别的民族一样,都可以务农、习武、读书、经商,甚至可以参军。

不过,只能是参加到「忠顺军」中去。

余玠果然收到了郭默的嘉奖,继孟珙的「定边侯」和郭靖的「靖边侯」之后,燕王府封出的第三位侯爵——「镇南侯」。

并将「忠顺军」也扩编到十万,允许余玠在大理原有军队,和苗人部落里征兵。

此次远征大理,一共出动了三万「忠顺军」,总计折损不足一千人。

剩下的「忠顺军」又不能总留在那里,预计会留下一万人,其他的会从当地选拔两万军士,共计三万兵力驻防大理各处。

大理正式「去国为王」,由大理最后一位皇帝段祥兴,亲自到临安来递交降书顺表,而「大理王」的称号和相应印信,也只能由大宋官家赵扩来颁发。

可喜的是,在余玠攻陷大理城之时,找到了被高炯折磨的不成人样的,大理神宗皇帝段智祥。

只要人没死,有其父一灯大师在,总是能给治好的。

可惜,其他的皇室成员,已经被高炯全部斩尽诛绝,而高炯本人却在乱军之中逃走了。

这份军报是由燕王府转奏的,时间上要延后不少,更是再次向临安朝廷提出,索要赵希琯,为燕王麾下第四位经略安抚使,即「大理经略安抚使」。….

段祥兴虽然是「大理王」,权力却只限于大理一城之地,而整个大理的治理,则是要放在「大理经略安抚使」的身上。

太子赵竑,都说不清楚自己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这一份冗长的军报读完的。

现在,燕王郭默人虽然不在临安,他的势力却早已覆盖了军政两界。

燕王府「功勋四老」、四大劲旅三十多万人出了三位侯爷,现在又凑出了四大经略安抚使。

郭默没有说要造反,但是,太子赵竑却觉得,官家坐那个位置,怎么越看越像是给郭默准备的?

「众卿,方才太子所念的,是昨夜刚刚送过来的军报,各位有什么感想啊?」

赵扩乐呵呵地望着

文武群臣,似乎在等着众人去夸赞或恭贺他。

「微臣吏部尚书薛极,为官家贺,为大宋贺——」

「微臣兵部尚书胡榘,为官家贺,为大宋贺——」

「微臣户部尚书岳珂,为官家贺,为大宋贺——」

「臣等,为官家贺,为大宋贺——」

果然,顷刻之间,以老薛极为带头,大庆殿上的文武百官,先后出班恭贺赵扩。

「哈哈,同贺同贺,没有诸卿在后方的殷勤操持,没有数万将士在前线的舍命拼杀,何来今日大宋之盛世也?」

满朝文武真心也罢,假意也好,都在向官家赵扩恭贺,除却了站在文武最前端那二位。

一位是依然闭目养神的史弥远,一位是已然汗如雨下的太子赵竑。

「史相,你如何看待此事呢?」

这可是灭国之功,整个大宋朝全算上,也就是当年太祖爷干过这事吧?

听到官家的询问,史弥远才睁开了双眼,仿佛射出两道寒光,从大庆殿中每一个人身上扫过。

最终,回到高高在上的官家赵扩身上,他竟然敢跟赵扩毫不退让地对视着。

「要摊牌了吗?」

赵扩心里想着,脸上却依然笑呵呵的,保持着虚心求教的样子。

「老臣方才听官家所言,此次远征大理,可谓全功而结,如此功绩是实实在在的‘灭国之功,。」

「官家表彰有功将士,晋升‘忠顺军,主将余玠为‘镇南侯,均为应当之举。」

「只是,方才官家将此泼天之功,归于后方文武,归于前方将士,却为何偏偏遗漏了最该奖赏之人呢?」

史弥远一改往日的萎靡,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势,仿佛又回到了七八年之前。

那时候的史弥远意气风发,那时候的史弥远权倾朝野,而那时候的官家赵扩,却似乎已经生无可恋了,整日里谨小慎微的。

「哦,史相说朕遗漏了最该奖赏之人?那么那人是谁呢?朕又该如何奖赏他呢?」

史弥远问的理直气壮,官家赵扩居然也回答的气定神闲。

大庆殿里的气氛,却由刚才的群情激奋,变得像被泼了一盘冷水一般,一时间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老臣敢问官家,这份军报来自何处?」

「来自洛阳燕王府——」

「老臣再问官家,‘忠顺军,远征大理,是何人所派?」

「是洛阳的燕王所派——」

「老臣三问官家,大理除国,现在以及今后所行之策,出自何人之手?」

「出自燕王郭默之手——」

「哈哈,那老臣最后问官家,这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明明就是燕王一手策划主导的,连实施之将都积功封侯,真正的主帅却被您忘之脑后,对燕王殿下而言,何其不公也!」

老赵扩和史弥远,就像两只斗志昂扬的斗鸡一般,在这大庆殿上,在满朝文武的瞩目之下,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哈哈,史相既然认为燕王该来领这个‘灭国之功,,那么史相觉得朕该给他什么样的奖赏,才能配得上他这份功劳呢?」

赵扩不怒反笑,居然正襟危坐,向史弥远请教了起来。

在一旁站着的吏部尚书薛极,微微地闭上了双眼,他不敢或者说不忍再看下去了,他怕自己禁不住想出班劝阻史弥远。

毕竟几十年的相处,那些年,史弥远对他也算言听计从,两人一起也有很多相得的时光。

他知道官家赵扩正在循循善诱,他也知道史弥远马上就有可能,说出来他再也无法回头

的话。

对峙了这么多年,今日一切都要大结局了吗?

老薛极闭着眼睛,他不想亲眼看到那一幕,他突然想到了远在洛阳的燕王郭默,或者应当叫他赵昊。

更是想到了那里的赵汝述和老程珌,同为燕王府所谓的「功勋四老」,薛极也很喜欢这个称号,此时却有些羡慕赵汝述和程珌。

「启禀官家,为官家计,为天下万民计,为大宋江山万万年计,老臣史弥远恳请官家,改立燕王赵昊为我大宋太子——」

史弥远朗声道,几乎每一个字,都是直接从丹田里喊出来的。

说完之后,史弥远竟然郑重地走出班位,来到大庆殿中央,撩袍服双膝拜倒,身体前倾、以头触地。

「恳请官家,改立燕王赵昊为我大宋太子——」

「什么?——」

「怎么会这样?——」

「史相他?——」

「哎,还是说出来了」

「住口,史相,你为何出此狂悖之言?他郭默取得了功劳,自有朝廷的法度奖赏于他。」

「今日在这大庆殿上,你史弥远居然出此无君无父之言,你置朝廷法度于何地?你置我皇家脸面于何地?你又置官家于何地?」

「父皇,您要为儿臣做主啊,速速让人拿下史弥远这个乱臣贼子啊——」

别人没有反驳,站在史弥远正对面的太子赵竑直接就发飙了,连史弥远的名字都叫了出来,还直接斥责为「乱臣贼子」。

也是,如果让郭默当了太子,那又置他赵竑于何地呢?….

大庆殿上,除了太子赵竑的哭诉,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连那些身披朱紫,站在最前边那些各部尚书们,也静默不语。

难道堂堂大宋朝,就没有一个正直敢言之人了吗?

「史相,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

龙椅上,传来赵扩的声音,仿佛是从天上飘下来的。

「老臣知道。」

「史相,你这样说可有私心?朕记得郭默是你的干女婿,而你的义女如今也怀了身孕。」

「老臣一心为了大宋,燕王能为王储,必能横扫寰宇,一统华夏,功绩远超太祖。」

「史相,你我君臣多年,想当年如果没有史相的鼎力相助,朕可能就早死多时了,难道今日你把当年对朕的扶持,转嫁到郭默的身上了吗?」

「官家,老臣绝无私心,当年扶持官家是为了大宋,今日力挺燕王也是为了大宋!」

好嘛,这二老又飙上演技了!

不知道内情的,还真以为史弥远是一位千古的诤臣呢。

「史相,你可知道,燕王虽然也叫我一声‘父皇,,可是他的名字叫做‘郭默,。」

「官家,您封他为燕王,赐名‘赵昊,,又名列宗正寺,在礼法上,他就是官家的子嗣。」

「再看燕王的功绩,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开疆扩土,无论是南天大理,还是西夏边陲。」

「就算是太祖当年耿耿于怀的幽云十六州,燕王也已经取得了一部分,全入大宋版图,指日可待。」

「如此雄才大略之人,您不立他为太子,而立了赵竑这样的碌碌无为之人,实在天理难容啊——」

这个时候,官家赵扩居然从龙椅上站起,踱步从台阶上走了下来,直到跪拜在地的史弥远跟前。

赵扩又伸出双手,亲自将史弥远搀扶了起来?

这是什么情况?

百官都傻眼了,史弥远的心里也糊涂了。

他仿佛感觉到一丝不妙,却说不上来这是为什么

,只是宦海沉浮了这么多年,每次发生大事之前,他都会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好,史相不愧是朕的史相,敢言他人不敢言之语,既然如此,朕也不能让史相一人专美于前。」

「拟诏——罢黜赵竑太子之位,贬为河南王。」

「立燕王赵昊,为我大宋太子,钦此——」

徒己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42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