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无把握之仗,是一切成大事者共同信守的原则。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你有一双明亮之眼,察清周围局势变化,拿出最有效的方法。聪明人与糊涂人之别往往就在于有一双明亮之眼,从不被灰尘遮挡住。此为《孙子兵法》“军形篇”之精髓。
【本篇导引】
本篇主要讲述了“先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原则及用兵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现“先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应当“能自保而全胜”,即“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要“能为胜败之政”,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用兵的基本原则有五条:“度”、“量”、“数”、“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本篇的主题词:先为不可胜,自保而全胜,修道而保法。
【智慧之源】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经典诠释】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是不可强求。
想要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实行防御,是于兵力不足;实施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自九霄而降(令敌人猝不及防)。所以,既能够保全自己,而又能夺取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越一般人的见识,这算不得为高明中最高明的。通过激战而取胜,即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的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霆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出智慧的名声,也不现为勇武的战功。他们取得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基础上,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求侥幸取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从而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定权。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地幅大小——
“度”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丰瘠——“量”的同,产生了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实力强弱——“称”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成败。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比“铢”那,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胜利的军队,就好像用“铢”比“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与敌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所向披,这就是“形”——军事实力。
【现代释用】
在企业和商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强化内部管理,从各方面修明自身,建立完善的可以制胜的内部机制,也就是建立不被战胜之道。任何一个经营实体,都由人、财、物、信息四大要素构成了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而经营者经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种管理职能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这就是“修道保法”,它是经营成败的关键。所以,《孙子兵法》说,“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者权力越来越大。如果领导者“有道而贤能,将有利于生产经营,促进生产发展;如果领导者“无道”,将严重影响正常的运作,阻碍生产发展。
对私营业主来说,如果经济上富裕,精神上贫穷,各种不良习气,必会滋长,黄、赌、毒、迷信等势力必将抬头,并会愈演愈烈。所以“修道保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