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是否下令进攻!”
将领问道。
杨浩点点头道:“这样的小城,一个时辰内必须攻破。”
“臣领命!”
很快,蜀人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时代的差距,在齐国密密麻麻炮弹的覆盖之下,蜀王觉得自己的世界观都崩溃了,
齐人只是再用那犹如雷鸣般的武器攻击自己,而自己的勇士们只能瑟瑟的发抖的面对这一切。
夯土的城墙,根本经不起如此猛烈的炮火。
不到半个时辰,受到攻击的那一面城墙就变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杨浩觉得时候差不多了,命令火枪兵追准备进攻。
终于不堪重负的城墙轰然倒塌,伴随着齐国进攻的口哨声,蜀国终于在洪武二十三初,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当士兵将蜀王的尸体摆放在杨浩面前时,心中无比的感慨。
在他看来这个从阿也是一代人杰,作为这个时空的土著,没有接受过齐国的思想,一点点的将这蜀国发展成如今这般模样,忘记所有与前世有关的东西,换位而处,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
以此时蜀国的国力,若是放在二十多年以前,横扫中原已经不再话下。
从阿已死,杨浩没有虐待他的尸体,命人选择上好的木头打造棺木,选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以伯爵之礼厚葬。
蜀地并不大,很快在齐国的大军的横扫之下,整个蜀地已经名义上属于齐国。
只是个其余落后芒荒的地方相比,蜀人有自己的文明,信仰着独特的神灵,想要完全将其同化掉,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杨浩统一的不止是一个完整的疆域,还要创造一个统一的民族。
民族主义在讲来与西方人的对抗中,也许会起到不错的作用。
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齐国的百姓都发自肺腑的认同齐人这个身份。
征服蜀地杨浩没有滥杀无辜,便是如此考虑。
彻底平定了蜀地之后,杨浩没有去参观后世都没有见过的三星堆,虽然在这个时空并不叫这个名字。
因为在蜀地,随处可见这种风格迥异的文化。
蜀人的青铜工艺十分发达,玉器也十分的境内,甚至在王族与祭司这些人身上,还佩戴着精美的象牙工艺品。
在这一点,自认为文明成都较高的杨浩,也认为齐国在艺术成就上并没有多少建树。
这二十多年,齐国的文化在他的带领下朝着实用主义的方向高歌猛进,制作的东西都粗犷,只要能用,并没有太过于在意制作的东西是否美观。
蜀过的这些东西,杨浩觉得有些可以融入进齐国的文化中。
只是一些神经崇拜的文化,杨浩已经下令彻底杜绝这种东西。
齐国不需要这种可有可无的神灵,唯一的宗教就是科学神教。
在齐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中有一个普遍的共识,神灵也许存在,只是神灵已经不管人间事。
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可用一个说的通的理论来解释,如果解释不了那不是科学出了问题,只是自己尚且没有找到其中的原理而已。
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杨浩觉得将科学神教变成后世儒学那种普世价值观并无不可。
洪武二十三年四月,杨浩班师回朝。
长安城,大朝会。
这一次的大朝会上多了两个特殊的人物,自归顺了齐国后。
穹国与肃慎这两个打了十几年的对头,各自得首领如今穿着齐国的官服,同病相怜的坐在齐国的朝堂里,不得不感慨造化弄人。
杨浩看着大殿上的群臣,表情无比的威严。
“蜀中平定,今我大齐已一统天下万里之地,结束天下百姓战乱之苦。
实乃天佑我大齐。
先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三皇定国,五帝开疆,今本王历经近三十年结束这天下乱世,本王虽不才,却自认功绩不输于那让三皇五帝。
今天下一新,本王欲为皇帝统帅万民,重造这万里河山,以朕称之。
让普天之下再无困苦之人。
齐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凡日月所照,皆为齐土,江河所至,皆为齐臣。
冬至之日,本王将在泰山之巅祭拜天地神灵祖先。
定年号开皇!”
群臣或多或少的都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但杨浩说出之后,群臣依旧是兴奋异常。
以杨浩的功绩,自然远超那三皇五帝,称为皇帝无人不服。
即便是归顺的羿和肃慎首领也觉得并无不脱之处。
投降于杨浩这样的人物,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即便是死后到了祖先那里,那些祖先想来也无话可说。
杨浩越强大,他们今后面对自己曾经的族人时腰板也能挺直一些。
更何况蜀国那么牛逼,最后不也是被齐国秋风扫落叶一般被消灭了吗。
日月所照皆为齐土,羿回想这这句话,不得不佩服杨浩的气魄。
“也许这世间能阻挡齐人的也只有齐人自己了吧!”
羿暗暗的想着。
洪武二十三年冬至,泰山之巅。
历时大半年时间建造的祭台看起来无比的神圣,杨浩身穿红黑色冕服,以三跪九叩之礼告慰了天地神灵,文绉绉的解释了一番自己何德何能敢皇帝自称。
为了表现出称帝的神圣感,祭祀的流程无比的繁琐。
一套流程走完已经到了午后,看着文武百官单膝跪地,听着那一声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声音,杨浩觉得自己这一辈值了。
夕阳西垂,杨浩极目远望,这大好的河山终于在自己手中焕发出了新生。
这天下间谁也不能阻止自己的脚步,三皇五帝算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又算神魔法,朕要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让我大齐子民炎黄子孙永远立于世界之巅。
这天下是朕的天下。
杨浩豪情顿生。
开皇元年,杨浩正式册封蒹葭为皇后,杨志为太子,立东宫!
其余两个王子分别封为赵王,吴王,封地为东海四岛中方丈,瀛台两座岛屿,其二人成年以后,必须无理由离开齐国,各带领子民千余人,前往各自封地。
并制定国策,后世子孙于齐国本土之地不可行册封之事,凡册封之地皆为海外之地,其国以中土为宗,行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