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仙侠 都市 历史 网游 科幻 言情 其它 男频 女频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王朔什么时候开始不写小说了

作者:花貂九备注: 木雪到死的时候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才 字数:9409 更新:2023-02-15 15:53:55

1、王朔的人物经历

1958年王朔出生于南京,祖籍辽宁岫岩。出生后不久随著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是地道的大院儿“新”北京人(非胡同老北京人)。王朔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军区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后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曾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

1965年就读于北京翠微小学。1971年就读于北京东仓门小学。

1972年就读于北京164中学,期间他和北京的语言发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对北京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1975年借读于太原5中。

1976年怀着"匹夫有责"的信念参与了"四五"事件,由于他人诬陷,被关押了三个月。同年夏天他从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毕业(但事实上在高中时并没怎么上过课)。1977年参加解放军海军,年底在山东即墨新兵训练,兵种为操舵兵。在部队中是一个普通的"操舵兵"、卫生员甚至帮厨。新兵训练三个月后,因偶然的机会,王朔被送到青岛,入部队医院学习卫生员技术,学习半年后,作为卫生员上一条海军消磁船工作。

1978年海军整编,王朔改到一个部队仓库当卫生员,在仓库工作时王朔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等待》——发表在《解放军文艺》第11期上。

1980年他在解放军文艺社工作了几个月,之后从部队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从医药公司辞职,尝试经商,但并不太成功。

1983年辞职靠写作为生。

此后王朔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其间他曾经试图经商,不但没赚到什么钱,倒是体验了许多被骗的心情。这一段致力赚钱的经历,后来被记录在《橡皮人》(曾被改编为电影《大喘气》)等作品中。经商不成,无所事事之中他又开始进行创作。1978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王朔为了报考文科,开始练习写作文。期间将自己的处女作《等待》投往《解放军文艺》,这篇短篇小说被杂志选中,并发表于11期中。

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小说描写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

1985年他与沈旭佳恋爱中,两人合写反映他们感情生活的《浮出海面》,发表在《当代》杂志第六期上。

1986年开始,王朔陆续发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写了《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国热销。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萧乾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1999年王朔在韩少功主编的《天涯》杂志发表文章评析当时的大众文化与港台文化,对港台文学、电影和流行音乐做出评价,称:“李昂,比她稍逊的白先勇,他们是我读过其作品并认为是小说的为数不多的台湾作家,也许还应该加上陈映真,只是我读他的东西不多,无法论及。”

2007年出版以佛经为材料的小说《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小说被伦敦书屋以每个字三美金的价钱购买,创下上最高价365万,是中国国内版税的新高。

2008年《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第一部发表于《收获》第1期,并且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如今出版了第一部。1988年,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这四部电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编,王朔达到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年,被中国影视界称为“王朔电影年”。《顽主》使葛优成名,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

1990年,由王朔和郑晓龙策划、李晓明编剧、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历史性的里程碑,它创下的轰动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由《渴望》而生的“《渴望》热”及“好人一生平安”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是1990年全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片无法逾越的集体回忆。该剧亦获得官方肯定,获得第六届“飞天奖”、第九届“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1991年,由王朔作为主要策划与编剧、赵宝刚导演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上映,亦造成轰动,这部电视剧后来被全国观众视作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无论从收视率,到社会文化影响力,甚至造星能力,迄今为止尚无同类风格的电视剧可以与之比肩。

1992年之后,王朔的小说创作开始处于“瘫痪”状态,与此相反,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1994年改编自王朔原著的8集电视剧连续剧《过把瘾就死》,也成为当年夏天全国观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但电视剧的风靡带来的影响似乎比小说本身更大,王志文和江珊也由此而家喻户晓。

1995年姜文把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剧本,并作为导演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炮成名。该片的成功使姜文从青年演员蜕变为中国大陆最有天份与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该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剧本改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宁静成为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得主。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2010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非诚勿扰2》剧本的创作,这距离王朔和冯小刚联手编剧的《一声叹息》已经过去了10年,《非2》首映冯小刚称与王朔合作是深水炸弹,王朔典型的京式幽默在续集中的发挥,不仅台词金句频出,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设置。

2013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私人订制》的编剧创作,这是继《非诚勿扰》之后与冯小刚导演的又一次合作。

2、曾经风靡全国的痞子派鼻祖作家王朔,为何作品现在无人问津?

85后的读者,王朔他曾经说过经历的少看不懂,基本上没什么人看了,也确实看不懂。85之前60、70年代的正在忙着讨生活,不得空。

时代不同了

时代不一样了,他风靡全国的时候是80年代,那是中国很少有的时代,2000多年都很少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那个时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物质基础差,人们还不是那么一切向钱看,还琢磨着精神一类的探索。随后人们随着国家不断的经济改革开放,逐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注重实际,一切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王朔这种光耍嘴皮子的文学,不吃香了。

其实,从80年代王朔火的开始,文学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逐渐没落了。70年代末,《收获》、巜人民文学》等文艺期刊火的了不得,看子说是时髦的事情。现在不但王朔无人问津,其它人也无人问津,都一样。

其实,王朔开创的痞子风格还在,电影《老炮》,还有其它一些喜剧里的荒诞情节,都可以看到王朔的影子。

王朔的痞子小说语言犀利,一语中的,直击要害

王朔的痞子小说其实在那个特殊年代唤醒了国人潜意识里的自主自由意识,这是那个特殊时代人的心理诉求得到文学上的映射回应。跟当年的红衬衫,喇叭裤一样,属于时尚文学,流行一段时间,读者审美疲劳后肯定很难再有兴趣,从文学来说,小说价值也没有多大,经不过后浪推前浪。现代人问津王朔小说如同拿出收藏的录音机放一盘曾经爱听的旧磁带,偶尔怀旧追忆罢了。

他语境针对的是后文革时期刚刚改革开放的社会万象。从中也讽刺了人性的丑陋,旧秩序的虚伪。十分辛辣,大胆和直接,有推崇真善美的积极意义,只是不用说教方式表达。王小波是从思想地位和话语权上,为非主流思想者发声。王硕则更想街头骂街侃大山的痞子在发泄不满。

只是他属的50,60,70后在八十年代十年最后理想主义时代结束时,社会环境已变成金钱至上的现实主义了。没人去调侃与针砭时弊,所以他的时代也就了。

3、谁能为我介绍一下著名作家王朔的具体情况?

名人姓名:王朔

出生年代:1958年

名人职称:

名人国家:北京

相关介绍:

姓名:王朔性别:男出生年月:1958年籍贯:北京

王朔(1958—)北京人。1976年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在北京医药公司工作。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广受读者欢迎。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选集》等,曾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写过一些侦探类的小说。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写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戏、颓废为精神特征,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谁”和他自己“我是码字的”的宣言一样,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征。后进入影视业,由他策划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由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都很受欢迎,有明显的商业炒作。他的作品虽风靡一时,但评论界却分歧很大,以至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影坛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现象”。

代表作品:《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王朔文集》等

4、王朔为什么去美国避难

王朔消失了其实不止十四年,他从1997年就开始淡出公众视野了。

1996年,王朔为他和冯小刚的「好梦公司」写了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也就是后来的《一声叹息》)。电影开机十天,花了一百多万后,突然接到电影局的停拍通知,说是剧本有违公序良俗。

坏消息手拉手,还有一个通知,王朔第一次做导演的《我是你爸爸》,也被毙了,不给龙标,公映无望。

1997年,王朔准备再拍一个电影,改编池莉的小说《一去永不回》,打算让徐静蕾演。再次被毙,这回的说法是,剧本宣扬灰色人生观。

1997年,王朔发现自己在国内彻底待不下去了,正好,有纽约出版商邀请他去出英文书,他就去了美国。在美国,他到处玩,看风景,看朋友,过起了松快日子,最后还出了《玩的就是心跳》的英文版,斯蒂芬·金写的序。

在美国松快了半年后,王朔回国了。

2000年,叶大鹰,叶挺的孙子,拉上王朔搞互联网创业,他们做了一个网站,叫「文化在中国」。王朔和叶大鹰通过各自的人脉,找来了姜文、贾樟柯等文艺界大腕,做直播访谈。人走在了时代前头,网站没跟上,撑不住,倒闭了。

网站的遗产是四本书:《电影厨房》《文学阳台》《美术后窗》《音乐盒子》。《音乐盒子》里有王朔和花儿乐队的对谈。对上王朔,青春期大张伟也插不上什么话。在这本王朔主编的书里,还有一篇访谈,采的是新裤子。

2000年是王朔的崩溃年,几位亲友相继去世。

2002年,王朔和叶大鹰、姜文以及另外两个朋友,在三里屯开了一个酒吧,叫「非话廊」,后来大家都管那儿叫「王吧」。

2003年春节过后,王朔开始写最新一版的《致女儿书》。同时他开始看《华严经》《金刚经》和《六祖坛经》,这也是后来写《我的千岁寒》的源头。

这期间,还有两个开影视公司的好朋友出钱请他做了顾问。

那时的王朔,时常自我怀疑:「最让我难以正视的是,我时时发现在自己内心深藏着一个打不消的念头:退出是为了更大型更招摇的进入」。

2003年,徐静蕾想当导演,于是王朔拉来一众好友帮忙,姜文,张元都客串了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叶大鹰直接上了主演。

2004年,张元在八一厂棚里拍电影版《看上去很美》。王朔去探班,抱起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小演员董博文合了影。

2005年前后,王朔在家死磕《我的千岁寒》。《我的千岁寒》是在一种飞行状态下写成的,也是在极度沮丧和痛哭中写完的。那几年王朔手头有点紧,生活上老需要靠朋友接济。

那个阶段,王朔还养了一只猫,给起了中文名叫八不。

这中间,徐静蕾第三部导演作品《梦想照进现实》上映了,王朔写的剧本,是他最熟悉的那套嗑,但当年喜欢这套嗑的观众,部分换了口味,部分下落不明,电影反响平平。

2005年,他窝在家里看了一部电视剧,叶京导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底子是《玩的就是心跳》,还揉了《橡皮人》、《动物凶猛》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他看入定了,买了好多套DVD送朋友。

王朔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是2007年。

他当初想的「自己的退出是为了更大型更招摇的进入」,果不其然。他的这次进入,前所未有之大型、前所未有之招摇。但没人想到,他的这次大型招摇,最终的走向,是彻底退出。

2006年12月26日,久未露面的王朔出现在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为19岁的王子文充当代理人,要求与王子文的经纪公司解除不公平合约。

消失这些年,王朔并不是宅在家里不出来,他经常和朋友聚会,轰趴不断。2005年春节,邻居组织了一个趴体,叫了王朔。邻居有个好朋友叫王子文,四川小姑娘,北漂逐梦演艺圈儿,但命不好,和无良经纪公司签了个流氓合约,要解约,对方不同意,威胁她解了约就别想在圈儿里混。王子文执意要解,然后就被起诉了,索赔二百万。小姑娘吓坏了。

王朔上去一打听,那个经纪公司上边的总公司他有熟人,他觉得这个事不复杂,好办,当即揽下。

出了法庭的第二天,王朔接受邀请,上了搜狐的一个叫《明星在线》的节目,大鹏是主持人之一。开头聊了一会儿官司,后来就聊飞了。搜狐最后给这次访谈定的标题叫「做客搜狐娱乐两小时,王朔什么都说了」。

接下来的三个月,王朔开始了大规模巡回聊天活动,各大门户网站、媒体轮番请他,挨个儿聊了一遍。

采访中,王朔聊到了自己1997年后沉寂的真正原因:「我当年为什么沉寂,是因为上海这些人,把我说成是一个丧失人文精神的堕落的代表,然后造成了行政力量对我的打压,我只能出国了。我出国回来以后,我作品发表不了,我不可能讲话。我不是没写东西,我写了很多。现在可以发了,我就出来说话吧。」

闹完天宫闹东海,大家都以为王朔这回是彻底回来了,没想到他转了一圈儿后,又彻底消失了。

消失的那些年,王朔老在外边吃,不知该吃什么,就看电视找胃口,看了韩剧就想吃韩餐,看了日剧就想吃日料,看完美国电影就去吃牛排,有一天看完《小鸡快跑》,煮了两鸡蛋。看完中国戏,什么都不想吃。他更爱吃家里饭,觉得没有家里饭可吃的人太可怜了。

也就是在这个期间,王朔开始全力写《起初》。

王朔埋头一直写,一直没露面。直到2013年9月7号,他女儿王咪结婚,守在婚礼现场的记者也没等到他。按陈丹青的说法:「他扛不住,他没勇气站这儿。」

消失的日子里,王朔除了写小说外,还写了几个电影剧本。他看完《非诚勿扰》后觉得有点意思,有下嘴的地儿。冯小刚一听,赶紧说要不你弄一续集。最终,王朔借《非诚勿扰2》聊了一把生死。

后来,王朔还帮朋友写了几个剧本,解决生计。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姜文的《一步之遥》,徐静蕾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

《私人订制》没有延续《甲方乙方》的通杀,时代不在了,观众也不在了。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全面坍塌,徐静蕾玩不转商业片,但王朔得陪着她玩。

《一步之遥》是王朔第一次给姜文写剧本,他构建了《一步之遥》的血肉骨架,但这个电影一共有九个编剧。后来,《一步之遥》让姜文迎来导演生涯首场大败。

王朔还接了一个《不老奇事》,是因为他对这个题材方向感兴趣,聊生老病死,他还愿意说几句,但愿意听的人不好找。《不老奇事》,继续塌方。

2014年,王朔的亲家朱新建去世了,他写了一篇悼文,他上次有文字作品面世,也是八年前了。他在悼词最后这样说:「不管怎么说,有生不出来的,没死不了的,希望咱们走得体面,来世托生个好人家,道遥一辈子。天堂,不去也罢。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嗡呪吗逼轰。」

2015年年初,受徐静蕾之邀,帮忙造热宣传新电影,王朔再度消失八年后来首次接受媒体专访。

这会儿,王朔又养了一只猫,叫多多,是一只短折耳。他用上了微信,但在朋友圈只看不说话,他的微信头像就是多多。王朔说等他写完《起初》后,可能会再写一个关于猫的小说,名字已经想好了,就叫《永远是小孩儿》。

《起初》写了十五年,永远是小孩儿的王老师写出大梦四场。

最先出的《起初·纪年》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一个由王老师全盘指制定规则的游戏,要玩就上车,跟我学汉语。好这口的,嗨这个的,基本算进了迪士尼了。

《起初·纪年》就是王老师的圆梦之作,和他的过往作品相比,这个小说背景容器大,什么东西都装得下,圆了他的各种梦,军事梦、创作梦、小猫梦……

我觉得,从写作技法来说,《起初·纪年》不是凭空生出来的,其实它是《我的千岁寒》的一个延续,或者说《千岁寒》是《起初·纪年》的一个前身练笔。

《我的千岁寒》是完全放开了嗨,前半部分,叙事状态让人就地腾云,可惜后来没绷住,成了半拉子工程。相比之下,《起初·纪年》彻底掌控住了,收放自如,是有秩序的嗨,不是《千岁寒》那种不管不顾的嗨,应该也是因为想扎扎实实把这部写成作品。

《宫里的日子》是王老师当年给徐静蕾写的剧本,也是翻《资治通鉴》写的,讲的是青年武则天的事儿,王老师管它叫小武的故事。那个就是古代人说北京话,也是通天聊,只是台词都还很正常,没《起初·纪年》这么飞。

王老师写过一篇东西,叫《我讨厌的词》,优雅、情怀、生命、震撼……这些都是他讨厌并屏蔽的词,他写东西时,基本不碰这些词。

这次的《起初·纪年》,感觉王老师的讨厌词库范围更大了,全是生词儿。其实是他用了一套全新的词库,带来了一种阅读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有一种古朴的质感,缺点是,会导致阅读速度起不来。

《起初·纪年》文字爽口,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速度感,我看的时候总想出声念,没声儿就觉得不对,感觉没到。声儿一起,里边的人才活了。

看《起初·纪年》时,你盯着那些字,真的能感觉到,王老师的写作过程是非常愉悦的,我自己写东西写美的时候,会笑,我感觉,王老师写《起初·纪年》时,也在笑。

书里前半部分我最喜欢的一段儿,是刘彻他们一群人在一食堂吃饭那会儿,气氛热热闹闹,运笔自在如摘叶,很有《梦想照进现实》里那感觉,也是聊着聊着突然就上菜了,突然就动筷子吃起来了。瞬间通感,韩童生布下一桌子菜,刘彻在那儿一口不罢一口那劲儿,解香又解馋,解热又解酸。一共两页,我直接上桌了,特别好,我反复看了很多遍。

书里到处藏着王老师本人,比如有一句,「我发现我还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憋着光听别人聊,比什么都难受。」这不是角色的话,这就是王老师自己想说的话,一扭头就撞破了第四堵墙。

他这回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前几天我跟史航老师、止庵老师在微博连麦聊了《起初·纪年》,聊到书里偶尔会猛的冲出一句突兀的过时梗,比如「没有一顿酒解决不了的问题,一顿不行就两顿」,我们暂定称之为卡,意思终究还是不舒服,卡了一下。

后来一个叫太阳升起_杨阳的老师留言,一语爆头,众人纷纷倒下:「如果,《起初·纪年》是把历史的要点之间的缝隙填满,那么,这本书中一些看似过时的语句,过期的梗,不恰恰就是另一种感动吗?提醒着读者,成书的十几年时光里作者孤单的身影。」

孤身十五年,书成,愿了。这次王老师没有像上回一样,出来参与大型招摇活动,他选择藏身书后。他这辈子要说的话,都在《起初》里了,他可以放心地一言不发,放心地炒菜轰趴,剩下的,书里见。

5、王朔创作年表

1978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王朔为了报考文科,开始练习写作文。期间将自己的处女作《等待》投往《解放军文艺》,这篇短篇小说被杂志选中,并发表于11期中。

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小说描写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

1985年他与沈旭佳恋爱中,两人合写反映他们感情生活的《浮出海面》,发表在《当代》杂志第六期上。

1986年开始,王朔陆续发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写了《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国热销。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萧乾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1999年王朔在韩少功主编的《天涯》杂志发表文章评析当时的大众文化与港台文化,对港台文学、电影和流行音乐做出评价,称:“李昂,比她稍逊的白先勇,他们是我读过其作品并认为是小说的为数不多的台湾作家,也许还应该加上陈映真,只是我读他的东西不多,无法论及。”

2007年出版以佛经为材料的小说《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小说被伦敦书屋以每个字三美金的价钱购买,创下历史上最高价365万,是中国国内版税的新高。

2008年《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第一部发表于《收获》第1期,并且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如今出版了第一部。

6、京圈大佬王朔,连冯小刚也尊称朔爷,他是如何发迹的?

京圈大佬王朔,连冯小刚也尊称朔爷,那么王朔到底是谁呢?他是如何发迹的?

195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的王朔是一名作家和编剧,早在1978年的时候,王朔就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从此王朔的人生仿佛开了光一般,开始熠熠生辉起来。

在王朔一出生后,他就在北京的京区大院里长大,而后他的作品里还有多长对这段记忆的描述,王朔的创作能力是十分了得的,最开始的王朔只是发表自己的作品,比如《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都是王朔的作品,那时的王朔就已经小有名气了。慢慢的,王朔的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王朔也开始了编剧生涯,比如《编辑部的故事》、《渴望》等作品就是王朔创作的,在当时可谓是火爆全国。

后来王朔就迎来了人生最风光的那段日子,因为他随便创作的一部剧本,就可以养活一大群人,众多明月、导演都往他身边凑了过去,比如我们熟知的王晶、郑小龙、赵宝刚等等,甚至现在知名的大导演冯小刚在那时也只是王朔的一个小跟班,由此可见,当时的王朔有多么的风光。

直到后来王朔因为自己的做错了事情而被观众们谩骂,遭到抵制后,王朔才灰溜溜的退出了娱乐圈,自此消停了下来。但是就算现在提起王朔,也没有人不佩服他当年的成就的。只不过自作孽,不可活,王朔在自己的后半段人生太过于荒唐,才导致他失去了曾经拥有过的一切。

对于王朔的人生你了解的有多少呢?你曾经看过王朔创作的哪部作品呢?你有看过王朔写的书吗?你觉得王朔的文采符合你的胃口吗?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8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