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盾的《蚀三部曲》是什么
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2、沈雁冰的《蚀》三部曲分别是
《蚀》三部曲,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发表于1927年)、《动摇》《追求》(1928年先后完成)。通过对革命分子心灵世界细腻的描写,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革命营垒中存在的矛盾与分化。《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理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3、茅盾在文学著作中,有哪些“三部曲”?
茅盾主要作来品:农村三部曲自(《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
【长篇小说】:
《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腐蚀》《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烟云》《有志者》《自杀》。
【散文】:
《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谈月亮》《雾中偶记》《大地山河》《黄昏》《雾》《天窗》等。
4、名词解释:1.《蚀》的三部曲;2.国统区文学;3.《山乡巨变》;4.《妻妾成群》。
1,【蚀三部曲】是茅盾的三部系列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三部曲都是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2,国统区文学:4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失守,基调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文协成立,文学活动以“救亡”为中心,强调宣传性;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开始凝重反思,如老舍《四世同堂》,路翎《财主底女儿们》;解放战争后则开始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以及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之际的反思,强调喜剧性讽刺,如钱锺书《围城》。同时,后期国统区文学也有对解放区文学和外国文学有所借鉴。
3,《山乡巨变》作者周立波,《暴风骤雨》的续篇。它由正、续篇组成,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
4,《妻妾成群》是作家苏童创作的一部短片小说集,该书中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四个女人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互相争宠,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5、矛盾的<蚀>三部曲是什么?
矛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整个三部曲都是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幻灭》描绘的是一个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静女士的悲剧。每一次希望,只是失望,每一个美丽的憧憬,本身就是丑恶,这就是幻灭。
《动摇》描述的是湖北一个县城在武汉政府蜕变以前的风波,作品向我们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中各色人物的心理状态。其中描写的最为成功就是主人公方罗兰。这是一个表面稳重,成熟,冷静。而实质是一个摇摆不定,懦弱的伪君子。方罗兰的形象揭示出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左派”的许多精神特质,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稳健的“君子”,充任着县党部委员和商民部长等要职,但在爱情与革命上他却始终的摇摆不定。
《追求》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6、茅盾“蚀”三部曲,都是什么?
主要指的是《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蚀”三部曲简介
初载于上海《小说月报》1927年第18卷第9—10号,1928年第19卷第1—3号、6—9号。192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单行本,1930年5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合集为《蚀》出版。《蚀》以1925年至1928年间中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描写了一群苦闷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反映了时代的大动荡。
《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为背景,描写主人公章静向往读书的静谧、爱情的甜蜜、革命的轰轰烈烈等一系列幻想的破灭。
《动摇》描写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从革命高潮到失败的变化,及从事革命活动的知识分子方罗兰等人在时局变化中生活的不安定和思想的动摇。
《追求》描写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于苦闷、迷惘中仍然作种种追求,结果都是失败。
茅盾自述《蚀》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蚀》通过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这个侧面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风貌,表现了革命的壮举、反革命的猖獗及阶级冲突的尖锐激烈。作品的背景壮阔;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同时代联结紧密,有立体感。它是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步形成作家的独特风格。但它的过于沉闷黯淡的氛围,也反映了作家当时思想的消沉。《蚀》是现代小说中出现较早的长篇之一,它开创了“三部曲”的形式。作品发表后曾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参考文献:徐廼翔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小说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4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