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仙侠 都市 历史 网游 科幻 言情 其它 男频 女频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29章 迈向宇宙-地星技术革新

作者:未来的猫 字数:5531 更新:2022-03-09 12:10:06

新一轮的六面星人的进化比原来的要更加快速,数个转换季之后他们就出现了大批量的生物种群,但是和原始的六面人相比,他们失去了原来追逐温暖世界感觉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被拘束在了这个他们所在的面当中,而那些巨大山峰,和深渊等,阻碍了他们的脚步。无法通过原有的直觉感受温暖世界的存在。

这是因为一个物种的发展受到了不应该出现的力量干扰,导致他的进化方向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

六面人的进化,由于地星人类干预,所以他们这一轮的发展超过往常。他们进化出了和地星人相似的外形,但是他们的皮肤在不同的环境中变成了不同的颜色,而每个颜色的皮肤有着不一样的功能,也就是说,六面人可以在六种极端的环境下生存。

在经过他们二十万个恒星日的发展后,也就是地球四百四十万年左右的时间。虽然很漫长,但是在林天他们眼中这仅仅就是一眨眼的时间。因为对立世界的时间是可以加速的,林天和廖羽珍就看到了六面星人在一次转换季中,成功地抵挡住不同位面的变化,这也是他们首次来最低的伤亡。

于是林天和廖羽珍两人仔细观看了这个进化的过程。

六面星人的存活时间很短,但是进化的速度却很快。

很快,在这一次的进化中六面星人首次提出了时间的概念。由于六面星的自转也不是很规律,所以无法通过日出和日落的方式进行参照。

所以六面星人最开始用一个人的呼吸时间作为时间单位,一个呼吸为圈。但是后来发现呼吸的时间有长有短,所以发现这个时间不准。

后来有六面人发现,在同一个距离之间的用同样的步伐去行驶一个来回的距离是相差不了多少的,于是六面人在两点之间摆了一个大石头,然后每隔一步放了一个小石头。他们用时间划分为石,段,圈,人。

一石大概就是一秒,而百步为一段,二十段为一圈,四圈为一人,十人为一轮。

也就是说,他们走一块小石头是一步,而一百个小石头是一段。就相当于,一个人走一步是一秒钟,走一百步一分钟,但是他们不是60秒,而是100秒。一段就是100秒左右。一圈就是走十个来回20段,2000秒,大概相当于地星的半个小时左右。四圈为一人就是一个人走四圈的来回,大概就是两个小时左右。

就是每天有十个人走完这一圈就过去一轮的时间了,20个小时一天左右。他们把这个来回行走的地方叫做逝则。意思为逝去的发展。

这个时间就被称为六星逝,不过林天他们自己喜欢称之为六星时。而通过对这个时间的相对比,六面星人发现,他们种族的寿命大概有1000轮左右。

在他们逝则的旁边,有一个专门记录的地方,记录从时间出现开始,他们经历了多少轮,他们用一个小石头表示一个轮,在他们第112轮的时候,有六面人发现,记录的地方不够大,于是每100轮变成了一个大石头。

一个地星人最多记录十个大石头就会死亡,这个时候就是一命。

他们的逝则是专门由一个管理部门负责的,要保持每一步都能一样和运行,因为整个六星社会都是根据这个时间发展出来的。

六星人记录了他们观察到的时间,他们发现六面星的规律,每7-9命的时间,就会出现一次换季时代,而换季的之后的变化是随机的。但是,也有人发现了换季的对立法则,就比如温暖世界换季时不可能出现黑暗世界一样。而他们把每一次换季之后称为一季。

在经历了十万多次的命的发展后。

他们知道了冰雪世界后的发展极有可能是温暖世界或者火焰世界的其中一种可能,但是如果上一次的是火焰世界的发展,那么下一次温暖世界的出现会增加很多。

于是六面人慢慢地发现了这个规律。

他们成功预测这一季风暴世界之后,极有可能是温暖世界。

所以他们储蓄力量等待,温暖世界的出现。果然在换季之后,是温暖世界的出现,于是在这一个季的发展中,六面人的科技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

又经过数百个季的发展,六面人出现了科技文明,开启了星际时代。不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星人在他们的遗传DNA中留下的信息发挥了作用。

他们收到了第四代人留下来的信息,要求他们前往地星运送他们星球上的一种SO元素。

这种元素是地星上没有的一种元素,也是一种广泛运用于太空技术的元素,他有着质量轻,硬度高,抗温,耐寒以及隔离辐射的作用。广泛用来做星际舰队的隔离外层。

廖羽珍说道:“真是不可思议,第四代人类居然在两亿多年前就开始为第六代人类寻找宇宙资源了?”

“按照这个世界的数据显示,六面人的舰队在两亿多年前就开始向地星进发了,他们的宇宙飞船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00公里。但是他们距离地星有20万光年的距离。按照这个距离和速度,六面人在宇宙中要飞行2.34亿年才能达到地球。”林天说道。

那么就是说差不多就是这段时间到地星上了。

而这个时候对立世界的廖羽珍传递了一个信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在明天的上午10:08分出现在地星上。”

“什么?”廖羽珍和林天都惊呆了,这个计算能力,这么精确的吗?

“百万光年内的距离,可以精确到秒。千万光年内的距离,精确到分。亿年内的距离,相差三分钟左右。十亿光年内的距离相差一个小时。百亿光年内的距离相差一天左右。千亿光年的距离,相差三天!”对立世界的廖羽珍说道。千亿光年?目的地星人可观测宇宙也才千亿光年左右吧。

现在的第四代地星人究竟去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让六面人给地星人送资源?在经历过二维人的袭击事件后,整个地星人都知道了宇宙中有外星人的存在,而下一秒就有外星人出现给人类送资源了。

“这一切也计算得太好了吧。”林天想到。

“如果你们没有躲过二维人的袭击,那么这个资源就不会出现在地星上。”对立世界的廖羽珍说道。

地星上,科学家们在吸收着第四代人类传递下来的科学技术。

如果要冲出太阳系,宇宙飞船的速度必须达到第三宇宙速度,16.8km/s。但是如果想要逃离天河系,那么就必须要知道,天河系的质量以及其半径。但是现有的地星人技术是无法准确得出这个值的。根据地星人最新的数据得知,天河系的质量大约为地星所在恒星的1.5万亿倍左右,半径为10万光年左右。

所以根据这个数值,地星人猜测最低逃离天河系的速度在第四宇宙速度:113km/s左右。

至于逃出本星系群,以现在的地星人技术,可以连本星系群的质量都不知道。

但是第四代技术中显示,他们跳过了万有引力的计算方式。

这里简单地说一下地星上测量天体的质量方法,是根据万有引力公式F=GMm/r2。而这里的引力常数G的计算方式,是根据1791年H.卡文迪发现的扭秤方式来测算的,在一根刚性杆的两端联结两个距离一样、高度一定的质量相同的物体,通过秤杆的中心用一扭丝悬挂起来。秤杆可以绕扭丝自由转动。

当重力场不均匀时,两个质量所受的重力就不会平行。

于是方向上的微小差别,就会在两个质量上引起小的水平分力,并产生一个力矩使悬挂系统绕扭丝转动,直到与扭丝的扭矩平衡为止。(这里有兴趣的自行去网上搜索。)

但是由于万有引力的局限性和常数G的数值精准度,所以得出来的数值都是约估数。

而第四代地星人的计算方式,是通过光携带能量到两地之间的能量消耗比而计算的方式。在月球上的基地和近月太空轨道中的空间站接受的光源能量是不一样的,通过两者之间的能量差,可以计算出两者之间消耗的质量差。

计算方法:M=(E1-E2)/c2t

由于光速是常数,所以消耗的能量除以光速的平方就能得知消耗的质量,然后除以时间,就能得知每秒消耗的平均每秒质量。

这里有个常数ΔM,是第四代地星人计算出来,这个常数代表着一个物体对外输出的消耗质量和自身质量比。常数ΔM=1/(c2*6.67259×10负11次方*3.14)kg

一个物体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其质量也会发生消耗。在参数运动的情况下,其消耗的质量随着运动的能量增加而变大。

因此通过这个公式的计算,就能通过收集宇宙中光的能量值从而计算传播源的质量。计算出所需要的宇宙逃逸速度。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计算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光运行的时间。消耗质量等于平均每秒消耗质量乘以光传播的时间。

于是得出了天河系的质量,从而计算出他们认为的宇宙第四逃逸速度,即飞出天河系的速度。

为:112.8km/s

当然了仅仅有着这个数值依旧无法制造出宇宙飞船,因为还要考虑飞船的重量,速度,穿越大气层的时候摩擦产生的高温,以及飞船当中的生态循环系统和最重要的能源系统。

地星人在火箭发射领域,一般使用的是化学推进器,由氧化剂和燃料两个部分组成。

由于火箭自带氧化剂,所以火箭才能在太空中产生动力。但是这种方式就是一旦燃料和氧化剂使用完了之后,火箭就只能依靠惯性在太空中运行。

而且现在的地星技术也无法达到利用助推器将宇宙飞船推出银河系的速度。

因此,在第四代人的科学家们的研究下,他们发现如果要使得重达百万吨的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所需要的能量不能在地星表面释放,否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于是他们在月球上建造了一个飞船发射基地,由地星将宇宙飞船的零件运输到月球上进行组建和发射。

他们使用的动力能源,是利用一种名叫氦-3的元素。

方式如下:

由于常规燃料在太空中无法进行燃烧(因为没有氧)所以,不能使用地星上的常规燃料,而且单靠地星的资源也无法支撑一支星际舰队的动力运行。

所以他们通过数次登陆月球的实验后,发现了月球上有一种名叫氦-3的元素,这种用氦-3的热核反应堆中没有中子,所以不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破坏。

但是因为地星上的氦-3储量稀少,无法大量用作能源。而根据月球探测的结果,月球上的氦-3含量估计约100万吨以上。所以第四代人类提出了一个巨大的设想。

利用氦-3的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将发射基地建造在月球上,这样或许能够使得在核聚变的作用下,让宇宙飞船的动力突破16.8km/s。冲出太阳系,逃出地月引力范围,再进行聚变反应,达到113km/s的宇宙第四速度。

即使这样,地星人逃离太阳系也要数百年的时间。

后来他们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自行搜索)指超流相液态氦在低速度下无阻、无损耗地流过极细的毛细管或狭缝的性质。

氦-3超流体的发现在天体物理学上有着奇特的应用。

人们使用相变产生的氦-3超流体来验证关于在宇宙中如何形成所谓宇宙弦的理论。研究小组用中微子引起的核反应局部快速加热超流体氦-3,当它们重新冷却后,会形成一些涡旋球。这些涡旋球就相当于宇宙弦。

这个结果虽然不能作为宇宙弦存在的证据,但是可以认为是对氦-3流体涡旋形成的理论的验证。

氦-3超流体的发现不仅对凝聚态物理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而且在此发现过程中所使用的核磁共振的方法,开创了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断层检验的先河,今天核磁共振断层检验已发展成为医疗诊断的普遍手段。

在这里就说个题外话:今年(2021年10月4号公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破解了关于人体感知的秘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再回顾之前所说的意识和感知的问题。二维设备出现的感知,以及使用核磁技术的共振,不妨大胆地想象一下。

回归正文,第四代地星人,在进行氦-3核聚变的时候,就必须采用的可控制式核聚变技术。

这个技术应该是目前地星人所面对天花板的技术难题了。

核聚变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核聚变反应主要借助氢同位素。核聚变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不污染环境),而地星人为了制造出比原子弹更强大的技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发现核聚变。

所以科学家们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地输出,这个就是可控式核聚变的来源,而不是像氢弹那样爆炸就完事了。

但是由于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dao)与氚(chuan)的聚变。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第四代人类是通过对氘与氚的聚变的进行研究,而扩展到氦-3的核聚变。

为了解决核聚变的第一层壁垒,就是反应堆核心的材料问题。当时的地星人用了无数方法都不能实现。

这个材料首先要面对核反应第一冲击,需要极高的耐热承受能力,以及中子辐照引发的各种问题,和氢氦离子损伤等。

目前地星人采用的材料是钨基材料,这个材料在耐热性方面已经能满足ITER的运行标准,但是对于运用于星际飞船中的核聚变反应则承受不住。

但是在3亿多年前的地星上,则有着这种材料元素SO元素,它存在于地星板块,内核之中,在地壳板块有着极少数的存在。但是由于第四代人的技术也不足以开采到内核,所以他们开采了地壳中的so元素。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整个地壳板块的中so元素连接了地壳的核心,他们开采了地壳中的so元素后,破坏了地壳的稳定。导致了当时的地壳运动。

从而使整个地星从一块大陆分裂成了数个大陆板块,于是在漫长的岁月种,地星的板块逐渐变成了7个大陆,也导致了地星的地壳现在极为的不平稳。

于是第四代的地星人急忙停手,他们收集的so元素,足以他们使用百万年的了。

于是利用这种so元素,他们成功地制作了控制核聚变的第一壁垒。而且so元素刚好克制中子辐照问题。总之so的出现,就像上帝给人类解决可控制核聚变的一把钥匙。

但是现在的地星人在没有找到SO元素之前,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可解决可控核聚变问题的,即使现在提出的磁线圈技术。所以在数亿年前,当第四代人类利用可控核聚变技术制造了太空动力之后,他们离开了地星,就急忙寻找太空中的so元素,并且想办法运回地球。

不过在亭族看来,光也可以克制中子,而深空人更牛逼了,中子只不过是他们进食的一种能量。

【作者有话说】

本章的技术革新仅是文学创作,请各位专业人士看到后,务必不要针对某一理论或者某一方法挑刺。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7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