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此处, 我们已经能对“太医水平”这个命题,大致推测出一些结论了。
打铁还得自身硬, 在儒医视角下, 官办没落,私学昌盛。专家很依赖举荐,还留不住人, 整体水平就比较薛定谔,李时珍一类的名医来扶贫时, 不错,走了又往下跌。
但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儒医,还有以世医为代表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的人群存在。
我们不但要关注精英阶层, 也不能忽略普罗大众。
这些人是太医院普通学生的一大组成部分。
由于缺乏话语权, 我们实际上很难去勾勒出他们医术到底好不好的, 只能模糊的判断, 由于成化年间捐纳制度的存在, 劣币驱逐良币, 本分、穷苦的一批人很难出头。】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免感慨了一声。
“百姓的声音, 难听到啊。”
正是难以听到,所以才越要去听。
“‘劣币驱逐良币’?”夏原吉又皱起了眉头,“结合语境,是坏的人在制度之下,将好的人驱逐了, 但为什么要用劣币驱逐良币来形容呢?劣币怎么能驱逐良币?大家怎么会自主选择劣币呢?”
朱橚觉得夏原吉的疑问是有道理的,点点头:“铁币和铜币,肯定会选铜币吧。”
夏原吉这时却又反驳:“假如你分不出来呢?黄铜和金子看起来很像, 不懂检验的人会误把黄铜当金子。若是全天下收钱的人都那么好骗,付钱的人当然只想给黄铜不想给金子,市面上就全是黄铜伪装的“假金”,这可不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了吗?”
朱橚不禁反驳:“可是天底下总会有聪明人分得出黄铜和金子啊,怎么可能全是傻子。”
夏原吉突然明白了,不禁大叫一声:“所以重点是骗!想要骗天底下的人,最方便的不是黄铜和金子,而是大明宝钞这样的纸张啊!”
老朱:“啊?”
众人看着老朱突然间从深沉和悲悯变得呆呆的模样。
脑海之中,闪现了一句话……
“如大明宝钞这样的厕纸……”
于是,神色不禁变得异样了起来。
此时的夏原吉,却顾不上其他人的表情了。
他严肃对朱元璋说:“陛下,臣对这句话若有所思,只是现在还想不明白,但臣觉得,咱们的宝钞可能有些问题,请陛下容臣回去仔细思量。”
老朱:“……”
老朱开始思考,要不要在夏原吉想出来之前,先把他推出去砍了。
但望着臣子那张严肃,不带着任何私欲的忠诚面孔,他忍着锥心之痛,说:“……那你就给咱好好想想,想个明白……重要的是,把这问题给咱解释清楚了!”
【最后简单的聊一下前文提过的医死两个皇帝的刘文泰。
刘文泰在宪宗实录的第一次出场,是这么写的,成化18年6月,太监覃昌“传奉”圣旨,御医刘文泰升太医院判。
所谓传奉,是皇帝不经由吏部审批,私自授予官爵,任用官员。很多传奉官不但在本系统内升迁,还被额外加“左、右通政使”一类的文官官职。
朱见深上位一个月不到,就下令晋升工匠姚旺为文思院副使。
他在位期间,明确记载被传奉的有2170人。
传奉官、西厂,都是朱见深拿出来对抗文官系统的新工具,也因此,名声很臭,形象约等于万贵妃的挂件。
太医院由皇帝亲自晋升的习惯,朱元璋就有了,算“祖制”,和别的传奉官们不可等同,但到底担了“传奉”一字,文臣们依然会感到不满。】
老朱再一次:“啊?”
他的目光,滑向了朱棣。
“咋滴,有个东厂,你还不够,还要来个西厂,以后是不是还有个南厂,再来个北厂,最后凑齐东西南北中?”
朱棣:“……”
他叹口气,知道父皇心里不顺,于是将委屈咽回喉咙,转移话题:“这万贵妃,莫非是如杨贵妃一般的祸水?”
大家的神色,再一次严肃了起来。
他们想到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
果然,安史之乱比开元盛世重要多了。而这成化,想想他搞的捐纳制度,以小窥大,实在不能令人安心了。
“高瞻祁见佑……这才区区老四之后的第四代啊!”大家痛心疾首,“而且这朱见深,乃是宪宗啊,他不是堡宗!那堡宗不就只有一个选择了——”
他们看着朱棣。
朱棣捂着胸口,退了一步。
而朱棣之外,他们并没有看见,朱棡也捂着胸口,脸色煞白。
什么?都土木堡了,后续怎么还是老四的那一支?
那我的那一支呢?!
我的好孙呢?!
这是北京被围得还不够多的缘故吗?!
……不,不到绝望的时候。
我还有摄宗!
【宪宗实录明文记载,朱见深之死,疑似万贵妃的外戚们勾结太监、方士们,骗他吃金丹所致。
他一死,一堆人以此弹劾传奉官们。
李孜省、邓常恩等方士统统下狱,不久后流放戍边。
进献房中淫物的西藏番僧们,原先都被加了“XX法王”的名头,如今则被落职。
太医院含刘文泰在内的众人,被斥为庸医,“偏执药方”,皇帝吃了没用,反而十来天就死,革掉“右通政”一类的额外名头。】
进献房中淫物。
大家一阵无语。
“他搞这种东西,他就不怕悠悠众口,被记录为羊尾,并远传高丽吗?”
朱棣本也是无语中的一员,而后他突然发现,众人在这样说的时候,目光竟似有若无的瞟向了自己。
朱棣:“……”
他一阵头晕目眩。
他又想起了堡宗,那祁字辈的四世孙!
若非他突然暴死在了土木堡,他的好儿子,又怎么会有这种不良嗜好,真是丢人现眼,还牵累祖宗!
【有意思的是,除了左通政儒医“胡廷寅”被贬为民,各位“庸医”依然稳坐钓鱼台的给新皇帝治病。
不仅如此,弘治初年被革,弘治一年就有六位太医院被革低阶医官重新升迁了。
吏部尚书王恕非常不满。
首先,考核医官升迁的事,历经几朝变换,现在审批权名义上在吏部。皇帝你乱来,我们以后的考核制度岂不就是个摆设?
其次,才1年啊,你就反复,刚被裁撤下去的薪水小偷们岂不纷纷效仿,你上我也要上,我裁屁吃啊裁,又要冗官了!
他不满是没有用的,更多的医官踩着他的不满被弘治纷纷提拔。
其实不只是医官,番僧们也咸鱼翻身,比如著癿领占。
成化年间,他一路晋封,灌顶国师→大国师→西天佛子→法王,弘治初被贬为国师,弘治12年又再次封为西天佛子,弘治13年去世,弘治特令建塔安葬,荣宠有佳。
所以,成化之死发生的医闹,更多的可能只是一个裁撤冗官的借口,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不正常的薪水小偷“传奉官”们。
实际上被裁的那批庸医里,有不少人颇有医名。像李东阳为仲兰写了墓志铭,称赞蒋宗儒为“良医”,钱宗嗣“以医名江南”等等……】
“裁撤冗官这件事情是对的。”朱元璋率先说,但令他很不满的是,“冗官的问题归冗官,为何要扩大化,把良医也裁撤了?”
大家:“……”
嗯,感觉这话从老朱嘴中说出来,颇有些令人怪异呢。
【至于第一回的刘文泰医死弘治事件,它有这几个前情提要。
第一件,是他被卷入了王恕和丘濬的恩恩怨怨里。王丘两人关系不好,丘濬入内阁又是皇帝钦点,遭到王恕门徒非议。
刘文泰弘治四年本要升职了,被王恕拒绝。
他和丘濬关系不错,从对方口中了解到王恕在老家写了本书,然后他就开始抠字眼,认为王恕在书中自比周公,大不敬,就写了本奏参他,“立心矫诈、”“变乱成法”、“沽直谤君”、“滥升官员,擅作威福”。
弘治让王恕自辩,王恕以为这是丘濬教刘文泰的,竟要求皇帝追究一个阁老的责任。
后来锦衣卫查了,发现是一个御史写的,和丘濬无关。
事情就好尴尬啊。
王恕不久后请求辞职,灰溜溜的走了。刘文泰本来被下诏狱,被放出来,只降为御医,不久后又复职了。】
大家一愣。
朱元璋开始觉得,这个大明,似乎不是自己认识的那个大明。
“阁老,阁老是啥?咱啥时候设了这个官?”他的双目,闪电般落在朱棣身上,暴喝一声,“老四,是你不是?!”
朱棣:“……”
朱棣一时有点心虚,但他仔细想想。
“儿臣也不知道什么是阁老。这阁老,听上去尤在六部之上,尤在六部之上的,岂不就是宰相?”
朱棣弄清楚了这点,心虚没了,三味真火都冒出来了。
“可恶,定是那不肖后代,懒于理政,又致大权旁落!怪不得有什么皇权与文官系统的对抗,感情就是皇权与相权的对抗!——可恶,后世子孙,实在可恶!”
老朱也回过味来了:“好啊,这后辈说,皇帝要钦点个阁老,都遭到非议,意思是,皇帝连自己的宰相都不能自由选择了对不对?这宰相——阁老,要让他们文官自己选,非选个他们觉得可以的,才可以,对吗?”
他不禁冷笑连连。
“那这江山,到底是咱们朱家的,还是他们文官的?”
【第一件,他刚了一位阁老。
弘治要修本草,让官员和太医们一起修,太医院选了刘文泰负责。“先”太医编纂完,“再”内阁校正作序。
内阁首辅刘健气死了。】
他们绝望了。
内阁里面,居然还有好几个人。
除了阁老,还有个阁老的阁老——内阁首辅。
【什么呀,这安排搞的好像太医地位比我们内阁高了似的。而且我们内阁很忙的,怎么这种事也要我们校对,离谱,请交给翰林院总领事,再分派给他们。
并指责“太医院官生,仅辨药物,文理多有未谙”,“字样亦有识不真”。经义都不通,编出来的东西只会误导后人。
面对这种指责,太医院头头施钦上奏推辞,声称不能胜任,希望皇帝把事情都交给内阁办。
皇帝同意了。
刘健等人只觉得这就是绿茶演我啊,也上奏推辞,说这是太医院职责,收回成命吧阿祖。
于是事情又交给太医院办了。
《本草品汇精要》修完,刘文泰在序言里写道:“前代之人,虽妍于辞章,而方技之理,恐有未谙。”
阴阳怪气刘健等人,外行人指导内行人,医都不懂的人,还管我们医学专著书怎么写呢。
又写:“旧本之文,而志士鸿儒则能斟酌其是非;新本之条,虽初学庸材不待参详而即悟。大抵方技之书,何须义理渊微;治病之由,贵乎功能易晓。”
我们这本新书编的蛮好的,初学者都看得明白,医书把功能讲明白就好,读那么多“义理”有屁用啊。
其实阴阳的还挺到位的哈(x)。】
朱橚跳起来了:“什么话,竟敢看不起《本草品汇精要》?你知不知道,这东西传下去,可活百万人!天下首辅何其多,后世会记得这本书,却不会记得你刘健!让你写序,是让你乘那流芳百世的顺风车,你倒错把明珠当鱼眼,抖了起来!刘文泰,你怼得好,周王给你当后盾!”
本该有反应的朱棡没有任何反应。
他还在心痛自家的江山。
【就是没想到,书才献上去一个月,弘治一命呜呼了。
皇家又开始医闹了,一群太医被下狱,审讯结果记载,在太监张瑜的撺掇下,刘文泰、高廷和私自给皇帝看病,然后用药,这药和后来施钦等人开的药完全不一样,导致皇帝死亡。
英国公极力主张庸医误人,刘文泰等人被定死罪。刘文泰在阁老李东阳、谢迁的援救下,免死改流放。
Up对于医死弘治一事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就,可能是真的医死人了,也可能是得罪的人太多了,因为最后证言是刑讯出来的。
比较可惜的是,《本草品汇精要》从此束之高阁。
不过这书,即使没有刘文泰的磨难,它由于写的时候,排版太先进了,还朱笔套色写重点,当时的印刷技术也跟不上。门槛太高,也不利于出版。
李时珍大概也没看到它,它是清朝同治年间才被发现的。】
“私自看病看死了人,还是有些不对的……”
“又是在太监的撺掇之下……”
然而,其实听到了现在,朱元璋也明白了,为什么后代屡屡看见太监的身影。
他的老四,开了个好头,固然不错。
可惜后代,更是废物,连相权都把不住,弄出了个“阁老”来,权利消失了,可不得把外戚、太监,什么乌烟瘴气的,都给弄出来,再和那获得了权利的文官,打对台吗?
老朱已经气累了。
这回只叹了口气。
“废物尔。”
【医学相关暂时就说到这里了,接下去我们回归主题,靖难之役~】 .w. 请牢记:,.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