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秦国对赵国展开商业战。
言王用高额的价格,在赵国境内大量收购粮食酿酒。
如此一来,赵国百姓以为捡了便宜,纷纷将奖励的余粮卖出。
一时间,赵国的粮食供不应求,所有人都用粮食换钱,结果导致饥荒四起,百姓民不聊生,饿殍满地。
秦言把典故以及真实案例写完后,负责人将考卷拿到院外,交给兰陵王等博士们查看。
众人看过考卷后,顿时感觉头皮发麻,惊诧议论的声音四起。
“这个典故好像有记载过,但杏林回春原本是指善意的事,但没想到这一招竟然还可以这样用!”
“真是妙啊,同一计谋,即可扬善也可施恶,善恶竟然只在一念之间!”
兰陵王此时也是震惊不已。
如今整个鲁国都陷入研究秦国热潮,秦国灭赵,展现的是很多谋略,兵不血刃将繁荣昌盛的赵国覆灭。
不研究不知道,事后鲁国文人一研究才发现,秦国心机深沉,谋略之精妙,显然让鲁国出乎意料。
依兰陵王来看,秦人布局,胜就胜在,就哪怕入局者身在其中,被坑的身无分文,最后还会反过来对做局者感恩戴德。
如此布局,实在是精妙。
众人惊讶的同时,也对曾阿牛的下一个典故更加期待。
与此同时。
秦言依旧在案牍前挥毫泼墨。
他写的第二个典故,名叫:危崖弯弓。
传闻某国一皇帝有二子,大儿子体弱多病,善文不善武力,小儿子天生神力,善武不善文,两个儿子都有机会继承王位。
儿子长大后,小儿子成为国内第一勇士,还担任国防领兵的大任,而大儿子只是个普通的谋士。
所以无论是威望头衔,还是在国内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小儿子都比哥哥更胜一筹。
此外,小儿子还特别会讨老爹的欢心,每天早晨带着士兵,在皇帝寝宫外的山崖上操练。
当皇帝一推开窗,就能看到小儿子,和英姿飒爽的士兵锻炼的身影,心里甚是满意。
不过大儿子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在某天送给皇帝老爹一把精美的弓箭,老爹非常喜欢这把弓箭,于是便把弓箭带在身边。
小儿子看到后开始揣测圣意,认为老爹想要让自己精良射术,为他征战沙场,所以在这之后,他把每天早上的操练,变成了士兵们人手一把弓,在山崖上练习射术。
不料,这正中了大儿子的圈套。
当皇帝在窗前观看小儿子的操练时,大儿子突然跑进来,一把将皇帝从窗口拉开,紧张兮兮的告诉皇帝:
“你站在窗口多危险,万一弟弟不小心一箭射过来怎么办?”
“就算您躲过了这一箭,如果所有士兵万箭齐发,您还能躲的过去吗?”
仅凭这一句话,生性多疑的皇帝便以谋逆之罪,将小儿子和士兵们全部处死。
在临刑前,小儿子百口莫辩,他不知道该如何证明自己没有不臣之心,也无法证明自己在悬崖边,只是为了练习射术而已。
秦言写到这,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当年他和八哥秦武之间的明争暗斗,于是继续书写实际案例。
传闻,秦国八皇子八贤王依靠母族的势力,在朝中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十四位皇子中最有机会继承皇位。
但半路杀出个秦言,一骑绝尘,两子争权。
八皇子深感危机,便想方设法的,想要弄死十四皇子。
于是便有了借刀杀人,让言王出兵赵国,打下新城,让秦言逐渐展露头角。
八皇子秦武眼见十四皇子一家独大,就开始散播谣言,肆意造谣,差点将高高在上的大秦言王置于死地。
言王使用了壮士断腕,割发代首,自证清白,这才暂时保住性命。
事后言王同样使用这一局,对八贤王秦武展开报复,导致八贤王出兵顺庆府,在秋猎期间发动兵变。
秦帝一怒之下杀了八贤王,从此秦国再无人可威胁言王的地位。
写到这,秦言手中的笔顿了顿,想起八哥生前的种种,也不禁在心中感叹:
自作孽不可活。
重拾思路,在纸上写下最终结论: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避免进入陷阱当中。
这局本身就是必死局,当冤枉一个女人是娼妇时,谣言一出,不管这个女人如何辩解,她都已经不干净了。
而此局的出现,是人对于权力斗争的不断深入和升级,使入局者无法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