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八月即飞雪。
农历八月,就连京城还在过着夏末的时候,东北有些地区已经开始下雪了。
其次,鉴于满蒙八旗骑兵已遭重创,现已无力对官军构成较大威胁的状况,集中两万骑兵向西横扫插汉部、科尔沁等归附建州的蒙古部落。
在捕获部落成年男丁的同时,尽可能收集马牛等大型牲畜运回大明境内,以便大明百姓开荒拓田使用。
现在的大明对大型牲畜的需求极度旺盛,各地开荒屯田时都要用到大量的牛马。
而大型牲畜的供应,只靠皇明商行以及其他商队从宣大一带的边墙外的蒙古部落采购。
由于这些部落体量太小,蓄养的牲畜过少,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大明境内对马牛的需求。
战争不单单是消耗巨大的厮杀,通过掠夺对消耗加以补充,这是胜利者普遍采取的手段。
再次,接受建州各支军队投降。
朱由检并不认为建州女真从上到下,从老到少,每一个人都是铮铮铁骨、悍不畏死之辈,在强大的武力面前,活下来去才是最基本的人性特征。
这一点从当初努尔哈赤甘愿到李成梁家中当仆从就可以看出,趋利避害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眼看着大金这条船就要沉了,船上的人难道都想陪着一起殉难?
这绝对不可能。
这些边塞部落信奉的是谁强跟谁混,要不然为何那些蒙古部落纷纷投靠到建州?
现在的大明自上至下都很少有家国民族的意识,更别说那些尚未开化的野蛮人了。
谁的拳头大,谁的刀子硬,谁能给自己带来粮食和盐巴茶叶铁锅,谁就是咱们拥戴的首领。
建州女真们也是持着这种想法的部落。
眼看大势已去,八旗中的很多人都会产生别的想法。
朱由检认为,投降的事很有可能发生,而受降将会极大的鼓舞官军的士气,同时也会削弱女真强硬派的战斗意志。
再就是,朱由检特意强调,大军征伐过程中尽量减少平民,尤其是各族老弱妇孺的伤亡。
待攻下盛京之后,除了建州重要人物须立刻押送进京以外,其余俘获的八旗人口要向关内集中,等候朝廷拿出策略后加以妥善安置。
被俘或投降的人员是修缮道路的最好劳动力。
这是朱由检关于当前战事的安排,而接下来就是军民新体制的建立。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首先就是更改地名和设立新的攻防体系。
辽东地区改为辽宁行省,取辽地安宁之意。
辽东巡抚改为辽宁巡抚,盛京改名沈阳,原辽东巡抚官署由锦州移至沈阳。
设沈阳总兵,驻军五千人,总兵人选由孙承宗与卢象升挑选合适后上报朝廷。
这支驻军主要针对的是北地的生女真,还有从建州逃过去的残余八旗势力。
朱由检心里清楚,虽说官军在半道夹击清军大获成功,就算这些清军全部被清剿,但别忘了原本留守盛京的兵马还有不少。
刘国能和张文耀部人数过少,不可能会在大军到来之前攻破盛京,也不可能将留守的清军全部歼灭。
这些清军肯定会提前数天甚至十天便得知主力大败的消息,这段时间足够他们做出准备和选择了。
据战报上分析,现在的战场距离盛京还有两百余里,途中还有辽河等数条河流为屏障。
十几万官军除了分兵向东攻打辽阳、海州等地以外,剩余的大队人马就算一路顺畅的行军到盛京,也至少需要五天左右。
并不是官军不想快速行军,而是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的缘故。
十几万人每天消耗的粮食物资是个惊人的数字,就算胜利后有缴获,但大部分还是需要辎重营每日不间断的往返与宁远与前线之间运送物资。
锦州会有粮食储备,可也只是起到补充的作用。
这先后算起来十几日的功夫,依照八旗严格高效的制度,将会有大批的人口物资军队迅速的迁向东北方向。
这些人会依托那些深山老林来生存,也顺便对抗将来明军的清剿,以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其实这个也无所谓,这批人的存在正好给了官军练兵的机会。
随着辽东全境的收复,国内外已经没有了比较大的战事。
时间一长,官将士卒难免就会懈怠下来,日常的操训就会慢慢荒废,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而有八旗这股残余势力存在,至少让大家时刻感到警醒。
朱由检打算让整合后的官军轮流前往关外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