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十三路诸侯伐董
时光流转,时间来到了,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是时,豪杰多欲起兵讨卓者,曹操作檄文,联系各地起兵,发出了讨董檄文。
“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母;
秽乱宫禁,残害生灵;
狼戾不仁,罪恶充积!
今奉天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
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
吾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
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
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他发檄文去后,后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董卓自己则留在了洛阳,他逮捕洛阳城中富豪,加以罪恶之名处死,把他们的财物没收,死者不计其数。
可以说他的做法天怒人怨。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可见刘备等人当时地位卑微,仅仅是追随他人参与讨董,在整个战役中并未建立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
王允在外补救缺失,在内为王室筹划,很有大臣风度,从天子到文武百官,都倚靠王允。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可在正史《三国志》记载,讨伐董卓只有十三路,而且历史上不是曹操发出的檄文,是桥瑁作的檄文。
这时董卓还未到长安,朝中大小事务都交给司徒王允负责。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加上骁骑校尉曹操,一共十八路。
公元190年,二月,十七日,献帝刘协开始西迁长安。
出来混,是要讲势力,讲背景的,像刘备就没啥背景,所以在这一次讨伐董卓中,基本史书上最多一笔带过,甚至都没有他的战绩。
这年春季,正月,函谷关以东的各州、郡全都起兵讨伐董卓,推举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
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虽然有许多人不同意,但大家敢怒不敢言啊,敢上书反对的人大多都被他弄死。
至于“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作者虚构的。
当时,各路豪杰多拥戴袁绍,只有鲍信对曹操说:“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乎!”
董卓还曾捉到一批山东兵,他命人用十余匹涂上猪油的布裹到这些山东兵的身上,然后从脚点火,将他们烧死……
又让吕布率兵挖掘历代皇帝陵寝和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墓地,搜罗珍宝……
没有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
后面将宫殿稍加修整,才搬入宫中。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这十三路诸侯并非聚集在一处。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不仅如此,董卓还驱赶剩下的数百万居民,都向长安迁徒。
袁绍自称车骑将军,诸将全都被临时授予官号。
一切准备完毕后,董卓召集将领,
“如今迁都完成了,十三路诸侯讨伐我,应该怎么办?早知道就不应该放走袁绍这个乱臣贼子。”
洛阳城中,董卓得知十几路诸侯讨伐自己,大怒,他又有些害怕关东诸侯的势力,所以让朝廷迁都到长安。
王允对董卓曲意逢迎,所以董卓也一直信任王允,大概就是这份信任,让他最终会丢掉小命呀。
袁术、孙坚在荆州南阳郡;袁绍、王匡在司隶河内郡;孔伷在豫州颍川郡;韩馥在冀州魏郡邺城负责输送军粮;
其余的诸侯屯兵在兖州陈留郡酸枣县。联军总盟主当然是出身汝南袁氏,具有大量人望的袁绍。
曹操的雄心和能力是远在袁绍之上的,可是他的背景没有袁绍厉害。
还有,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有这样一句:“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他命步兵、骑兵在后逼迫,马踏人踩,互相拥挤,加上饥饿和抢掠,百姓不断死去,沿途堆满尸体。
而《关羽传》、《张飞传》均无一字提及此事。
董卓自己留驻在毕圭苑中,同时命部下纵火焚烧一切宫殿、官府及百姓住宅,二百里内,房屋尽毁,不再有鸡犬。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
这年三月初五,汉献帝到达长安,在京兆尹的府中住下。
但“酸枣会盟”的时候,是由张超的功曹臧洪来完成盟誓的。
董卓环顾四周发现大家面面相觑,四顾无言,这个时候吕布站了出来。
“义父不要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