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元璋才停了科举,这么多年来,朝廷选拔官员,皆是举荐入仕。
举荐的弊病,朱元璋不是不知道。
但是他宁愿出现朝中山头林立的情况,也不愿大明再闹出一次丑闻。
他还清晰地记得,当初甚至有学子在宫门前痛骂大明只有半壁江山,这是要淮河以北文教不兴。
这话,朱元璋至今不敢忘,每每想起,就像是一根利刃刺在朱元璋心口。
所以听说朱标要重开科举,朱元璋心中的阴影,就再次被提起。
他也想要天下文人归心,但是万一……再闹出一次丑闻……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得问道:
“那标儿,你可想好了?”
“万一……”
朱标自然知道朱元璋在担心什么。
“开科一事,事关重大,而且其中牵扯太多。”
“那部白衣卿相,就是为了调动天下人读书人的心,让他们挤破头都要入朝为官。”
“但是仅仅如此,尚且远远不够。”
朱元璋叹息道:
“咱当然知道这不够。”
“这些读书人,积极性虽然有了,但是真正的学识不够扎实,一旦开科,依旧会出现南方碾压北方的情况。”
自从当年宋朝南迁之后,北方饱受战火,能人志士全部跟随朝廷迁往南方。
因此南方便逐渐成为华夏的经济文化中心。
而当年,朱元璋也是先统一的南方,又进行的北伐。
所以当年北方尚未从战乱中恢复,即便是北方学子参加恩科,也只会是被南方学子碾压的局面。
朱标神色自若地说道:“父皇的担忧儿臣都明白。”
“如今已然过去了这么多年,北方的文化与人口恢复,学子的学识自然已经今非昔比,这是其一。”
“其二,我要进行科举,选拔的乃是真正的人才,而不是百无一用的书生。”
朱元璋不由的好奇的问道:“你这是啥意思?”
“不考四书五经了?”
朱标点了点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儿臣还记得,当年父皇让学子们分辨三袋稻米,却无一人能分辨出来,难道父皇还想朝廷新开恩科选拔的人才,也是这种无用之人吗?”
clu????z?>
朱元璋和朱棣看着说的头头是道的朱标,对视了一眼。
“大哥,不考四书五经,那考啥啊?”
朱元璋也问道:“就是,不开恩科的时候读书没用,开了恩科读书也没用,这恩科不是白开了?”
朱标无所谓道:
“那父皇现在就去重开恩科好了。”
“届时,若是再出现在和之前一样的丑闻,可别怪当儿子的没提醒你。”
闻言,朱元璋气得咬了咬牙。
“小子,咱告诉你,这大明日后是你的,你上点心,别一天到晚以为你是在为咱办事。”
朱标依旧无所谓道:
“反正到时候儿臣自己做,不用看人脸色,也不用束手束脚!”
听着这种混账话。
朱元璋恨不得现在就去死,省的这小子一天到晚以为天塌下来都有咱帮他顶着!
“那你说吧,咱倒想听听看,你有什么高论。”
朱标清了清嗓子,示意两人听好了。
“四书五经,自然是要学的,考,也要考,但却不是完全考。”
闻言,朱元璋和朱棣都懵了。
什么叫考,但不完全考?
按照制度,科举考试的内容,如今主要是八股文。
这是在洪武三年第一次恩科的时候,朱元璋和刘伯温商议之后定下的。
所以即便是重开科举,依旧会沿用此法。
但是作为穿越者的朱标,自然知道八股文的弊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