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天街,大伙继续向玉皇顶进发。
那里是泰山的最高点,海拔1545米。所谓泰山极顶,说的就是这里。
爬泰山,首要目标是上南天门,终极目标就是登玉皇顶。
上了玉皇顶,思念、思想发现,这里不是想象中的塔尖似的山顶,其实是一片有很多大石头的丘陵。
坐在石头上,向东望去,深沟险壑,松涛阵阵。这里,就是泰山最有名的观看日出之处,所以,又叫日观峰。
峰北有巨石长长横出,斜刺青天,俗称探海石。登石可朝观日出,暮赏彩云。有人在上面刻了“绝妙”二字。
日观峰上,许多石头都被人刻了字。
很多人都挤在“孔子小天下处”的石碑前拍照留念。
思念没有挤着凑热闹,这小妞在慢慢寻找爸爸给她讲过的“果然”。
看了半天,她终于在一个不太显眼的地方,发现“果然”二字,顿时兴奋地叫出来,爸爸果然没有骗她。
据说,这是康熙皇帝登泰山时的亲笔题字。简简单单两个字,却又意味无穷。
玉皇顶有一座玉皇庙。
玉皇庙东侧,可以看到一片古老的柏树林,其中有一棵柏树被称为“玉皇柏”,据说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里,才是真正的泰山极顶。
庙宇东面的观日亭,可望“旭日东升”;西面的望河亭,可观“黄河金带”。
时值中午,许多人在庭前走廊上东观西望,其实既无红日东升,也看不见涛涛黄河。
庙前盘道两侧,有“五岳独尊”“摩天接日”等着名题刻,许多人挤在这块石碑前合影,证明自己来泰山一游。
凡学竹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块“登高壮观天地间”石刻,这是一位元帅的登顶感悟。她觉得,这句诗最直观最贴切。
庙前有无字碑,据传为秦始皇封禅立石,碑内封藏金简玉函,故又称石函。
这块石碑,吴秀玉听凡三说起过。
三子当时告诉她,中国有两块最出名的无字碑,一块是西安武则天墓前的那块唐朝石碑,另一块就是泰山顶上秦汉时期的这块。
两家人站在无字碑前,以玉皇庙(太清观)为背景,照了一幅合影。
下山途中,建华学校的师生在天街吃了午餐,思想终于拿到心爱的“石敢当”。
上山容易下山难。
为了节省学生体力,下山时,建华整个团队都坐缆车,从月观峰凌空飞度。
高悬在缆车上,看着下方沟壑纵横的山河,两家人都感到有些害怕。
孩子们紧紧抓住妈妈的手,两个妈妈心里其实也是战战兢兢。
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果然有点恐怖。
下了缆车,两大三小,蹲在地上,好几分钟后,才镇静下来。
从此以后,只要能步行,凡家人旅游就不再走索道,坐缆车。
到了中天门,就有中巴,建华团队平安顺利下山。
回到宾馆,大伙赶紧洗澡,吃饭,然后是一夜好眠。
离开泰山,建华游学团去曲阜,拜谒孔庙。
拜谒孔庙前,老师给学生讲了《史记·孔子世家》,让学生大致明白了,为何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不过,这些都太遥远,十来岁的孩子,最直观的感受,还是孔庙的金碧辉煌。
看到孔庙的第一眼,思念就感觉,这里怎么那么像故宫呢?
这小妞还真没有看错!
孔庙的规模是在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可不就是小故宫嘛!
孔庙里最辉煌的建筑,是有五门并列居中的大成殿。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
这里也是孔庙的主殿,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
手书正下方,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
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画像中,老先生额阔脸方,五官端庄,长髯飘飘,长衣广袖,拱手向前。
即使以几千年后的审美,夫子也是伟男子一枚,搞不清楚后世七陋之说因何而来。
来到大成殿,自然要叩拜至圣先师。这帮孩子倒是虔诚,跪拜时祈祷老先生赐给自己好学运。
出了孔庙,前往孔府。
这里富丽堂皇,大门两旁的楹联,据传是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所撰,清朝纪晓岚所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种赞誉,已堪称“布衣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