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湾湖回来,刘月英与凡学梅陪着马玉芬母女,又去了光州净居寺。
她们先去光州,住在光州城里。
傍晚,夕阳斜照,小黄河上相隔不远的新旧两座大桥,都沐浴在晚霞中,让河两岸的民居有一种宁静的美。
刘娇与凡学梅陪着母亲,乘船逆流而上,大约3000米后,又掉头顺流而下。
路过河北岸的观月亭时,刘娇看到凡三竟然还像她们上船时那样,在望河楼前,河边亭子上沉思漫步。
望河楼、铁旗杆与镇潢桥合称光州三大地标。
望河楼第一层有碑记,第二层的楼外四面刻有文字,西面是“汲古”,南面是“滴翠”,北面是“崇文”,东面缺失。
抗战初期,围绕着望河楼、镇黄桥,中国军队曾与日军殊死搏斗。
上学时,凡三曾从望河楼改建的图书馆借书看,因此,也常到楼前的观月亭上眺望小黄河两岸风光。
观月亭是个六根红漆柱子支撑的四角亭,雕梁画栋飞檐,飘飘欲飞。
亭子中间,有一张石桌,上面刻着象棋盘,楚河汉界,非常分明。据说,抗日名将吉鸿昌曾在这里与人对弈。
“大姨,三哥小时候也这么不爱说话吗?”看着踽踽独行的凡三,刘娇不由好奇地问。
“哪里呀!小时候,三子话忒多,见到不懂的事,就喜欢问,上课把老师都问怕了。邻居都说,家里鸡嘴下磕都被他吃了,这么爱接话!”
凡学梅想起小时候弟弟喜欢多嘴的事,不由笑着说。
“那他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没人问,可以一天不说话?”
刘娇更为好奇。
凡学梅苦笑着说:“你看看沂生,话是不是少多了?”
表姐这样一说,刘娇恍然大悟:“难道三哥也失恋过?”
“岂止失恋,结婚登记后被闪离了。”
听了凡学梅讲述,凡三当年被吴秀玉闪离,那种无法排解的愁苦,以至于被汽车撞倒,差点丧命的经历,刘娇不由唏嘘不已。
马玉芬也没想到,这个曾是自己同行的外甥,情感经历如此曲折。
晚上,马玉芬与表姐聊天,才得以知晓凡三整个的感情与婚变历程。
知子莫若母。
刘月英告诉表妹,自己这个儿子头3次大的人生挫折,彻底改变了他的性格。
第一次,凡三初中毕业想上高中,却被父母老师逼着上中师,从此,他的话少了一半。
第二次,凡三与吴秀玉定亲登记,后被闪离,遭遇车撞,从这以后,他的话又少了一半。
第三次,凡三与吴秀玉结婚生子,再遭背叛,被开除教师公职,自此,人前没事,他就基本不说话了。
南下进厂打工,人前凡三不笑不说话,人后却多是看书或睡觉,言语很少。
“那个吴秀玉难道是国色天香,三哥对她这么痴心?”刘娇不由追问。
“孙倩也不是绝色呀,沂生不一样迷得不能自拔!”陪坐的凡学梅不由苦笑。
“她是思念思想的亲妈吧?”马玉芬问表姐,刘月英点点头。
“怪不得!”
想到凡三对这姐弟俩无微不至的关爱,马玉芬总算知道了终极原因。
这对长子长女,无疑是凡家未来执掌家族财富的第一人选。
“看来,年轻时的白月光,一直闪烁在三哥心灵的天空。”刘娇感慨。
凡学梅叹息:“有思念思想在身边,他想忘也忘不了!”
第二天,凡家一行前往静居寺。
这座寺庙,凡三早就闻名但没来过。
在光州师范上学时,有几个同学结伴来游,那天,他正好有事耽误了,结果,毕业后再没机会,直到16年后的今天。
净居寺建于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60年),最早由名僧慧思在此地结庵讲佛。
相传齐天保五年,春光旖旎,山花烂漫,万木争荣。
慧思一路传教,来到光州大苏山,只见群山环抱,一峰独尊,仿佛人间胜境。
他正打量,忽见一位白发老者路过,便问老者姓氏,对方答曰“苏氏”。
再一问,老者说此地南有大苏山,北有小苏山。
闻听此言,慧思想起临行前师父所言:“遇三苏则住。”于是,他决定在此结庵。
这时,他再寻苏氏老者,发现对方已无影无踪,便料定此人乃当地山神。
山神点化慧思,在大苏山结庵传授佛法,一直是当地口口相传的美谈。
后来,道岸禅师领着鉴真等徒弟,离开长安,来此正式建庙。这就是净居寺最早的禅院。
上千年间,净居寺多次毁于兵火,到1980年代,仅剩主殿几间。
凡三等人来时,净居寺正在逐步恢复建设,巍峨壮观的紫云塔尚未复建。
这时,游客能看到的,还是比较简朴的庭院,里面供奉着佛祖与观音菩萨。
净居寺门前,有几株古柏,传说是唐朝道岸禅师与定易和尚合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