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样似乎也就能解释得通,为什么潘濬要在这次平叛的时候,曾经多次试图劝降那些昔日里在蜀汉政权的同僚们。
哪怕潘濬都已经将这些,自己昔日里在蜀汉政权的同僚,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习珍,给逼到了绝路上了。
却还是不愿意就那么直接一鼓作气,彻底地杀死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习珍,大概也是想要为自己留一条退路吧。
只可惜潘濬还是低估了,人家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习珍,作为一个蜀汉昭烈帝刘备真正的铁杆忠臣,那种宁死不降的高贵气节。
这才彻底的断掉了潘濬的所有退路,否则要是真的按照东汉王朝末年时期的社会风气,潘濬这样的荆州本地士族代表。
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投降了东吴大帝孙权,那就还真不算是什么大事,反正以潘濬当时的表现来看。
至少是在德行方面,肯定是对蜀汉昭烈帝刘备,没有什么亏欠之处的,因为当时别的蜀汉政权臣子们。
可是都已经争先恐后地向东吴政权投降了,只有他潘濬还在待价而沽……咳咳,是宁死不降才对。
就算是后来潘濬,主动向东吴大帝孙权请命,要亲自带兵去平定武陵从事樊胄联合五溪蛮夷发动的叛乱。
也可以说潘濬这是为了要尽量留存,自己昔日里在蜀汉政权那些同僚们的性命,不管怎么样说,都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
如此一来,哪怕是外人听说了潘濬的故事后,也不好再批评潘濬的翻脸无情,说不定还得称赞一下潘濬的忠诚和仁义。
而且就算是日后蜀汉昭烈帝刘备,重新夺回了荆州地区,也根本不可能会用潘濬曾经投降过东吴大帝孙权的事情。
来对潘濬进行过多的苛责,否则那可就是蜀汉昭烈帝刘备,太过于不讲道理和不近人情的表现了。
因为东汉王朝末年时期的那些世家大族们,其实全部都是这么干的,所谓的忠诚与否,全部都是相对而言的。
相对于忠诚于国家、忠诚于皇帝,又或者是忠诚于某一个诸侯君主,他们这些本地的世家大族们。
其实都更加忠诚于自己的家族,忠诚于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这正是流水的君主,铁打的世家大族。
说白了,就是谁占领了他们所处的这一片地区,他们这些人就都会自动会向占领了他们那里的君主效忠。
当土地的占领者发生了变动的时候,那么他们这些人的效忠对象,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一起发生变动。
而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典型例子,那应该就是和蜀汉昭烈帝刘备缘分不浅的徐州陈珪和陈登父子二人了。
想当初在徐州牧陶谦病死之后,就是由徐州本地的士族陈登、麋竺等人,支持蜀汉昭烈帝刘备继任徐州牧的。
等到后来吕布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袭取了徐州,驱逐了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后,陈珪和陈登他们父子二人就又顺势投靠了吕布。
只不过吕布这个人,确实是没有一点可以为人君主的样子,简单的说就是望之不似人君,一看就没有什么前途和发展。
于是陈珪和陈登他们父子二人,就一边继续与吕布虚与委蛇,把吕布给耍得团团转,一边暗中与魏武帝曹操眉来眼去,相约共谋吕布。
后来陈珪和陈登他们父子二人,也果然是在魏武帝曹操讨伐吕布的过程中,出了很大的力气,狠狠地背刺了经常背刺别人的吕布一把。
最后不光是帮助魏武帝曹操,成功地夺取了徐州地区,还成功地帮助魏武帝曹操,杀死了吕布这个心腹大患。
到此为止,陈珪和陈登他们他们父子二人,其实就已经成功的表演了一出,从徐州牧陶谦手下,顺便跳槽到蜀汉昭烈帝刘备手下。
然后再从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手下,被动地再跳槽到吕布的手下,最后再从吕布的手下,主动地跳槽到魏武帝曹操的手下。
这么一出大型连续跳槽的权谋戏剧了,只是你以为这就已经是陈珪和陈登他们他们父子二人的全部实力了吗?其实并不是。
因为等到后来,蜀汉昭烈帝刘备和魏武帝曹操闹翻了之后,蜀汉昭烈帝刘备又用计杀死了当时的徐州刺史车胄。
重新夺回了徐州地区,陈登的表现也是一如既往的丝滑和谐,又一次直接投降了蜀汉昭烈帝刘备。
并且积极地为蜀汉昭烈帝刘备献计献策,但是等到后来衣带诏事件泄露,魏武帝曹操亲自提兵来讨伐蜀汉昭烈帝刘备。
等蜀汉昭烈帝刘备兵败逃走之后,陈登又没有丝毫延迟地顺势就献城投降了,又重新归顺了魏武帝曹操。
可以说是在魏武帝曹操和蜀汉昭烈帝刘备二人之间,表演了一个反复横跳,生动且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左右逢源。
但是陈珪和陈登他们父子二人,如此反复无常的跳槽行为,居然一点也没有受到魏武帝曹操和蜀汉昭烈帝刘备二人的任何嫌弃。
这和他们两个人,后来对待以反复无常而闻名于世,以喜欢到处拜人为义父的吕布的待遇,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甚至就连曾经占据过徐州地区一段时间的吕布,对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