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七,诸事不宜。
笼罩在稀薄晨雾中的"京都"城遍地狼藉,断壁残垣,入目尽是尚未完全熄灭的火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硝烟味。
残破不堪的街道上,东平伯黄得功紧皱着眉头,略有些懊悔的盯着周遭络绎不绝的士卒。
无论是城中尚未熄灭的火苗,亦或者若有若无的血腥味,均是说明此地前不久才刚刚发生一场骚乱。
而这场骚乱的始作俑者,极有可能便是"不知所踪"的德川秀忠。
半晌,一名身材魁梧的副将在几名亲兵的簇拥下,"拎着"几名身材矮小,满脸惊恐之色的倭人行至黄得功面前,并拱手禀报道:"将主,已是确认过了,城中的天皇及一切贵族,均于昨夜晚些时候,被德川秀忠所裹挟,趁着夜色出逃了。"
失之交臂!
听闻德川秀忠果然从长崎逃至此地,并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再一次逃之夭夭,黄得功下意识的握紧双拳,喉咙深处也是发出令人不适的"咕咕"声。
若是能够将德川秀忠生擒,并控制住所谓的"日本天皇",料想大军所面临的"抵抗"便会轻松不少。
但眼下来看,却是避免不了一战了。
抬头瞧了瞧周遭坊市中瑟瑟发抖的倭国人,黄得功心中的懊悔愈发浓郁,倘若辽东铁骑于此,区区百里的路程,何至于用上一天的功夫。
"告诉儿郎们,不要节外生枝,除却今日轮值的士卒之外,其余人等皆前往城外驻扎。"
随着日本诸多城池的不攻自溃,本是军纪森严的大明士卒们也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些许"动摇",毕竟此地不是大明本土,这些倭国人也并非表面上瞧上去那般"可怜"。
不过在袁可立及黄得功等诸将的强势震慑下,倒是没有出现"烧杀抢掠"这等极其败坏军纪的情况,但诸如打骂这等情况还是不可避免。
"将军放心。"
闻声,肃立于黄得功身旁的副将便是赶忙应是,见其没有多余的事情要吩咐之后方才领着几名亲兵疾步离去。
他们这一路上虽是所向披靡,各地大名领主皆是望风而降,但看似一帆风顺的背后却也潜藏着诸多的暗流涌动。
例如他们在离开长崎之后的第三日,来到了同为日本对外门户的"横滨",驻守此地的"城主"虽然同样主动开城投降,但其城内百姓却是"暗藏祸心",偷偷于水源中下毒。
因为此前从未有过此等教训,有一队放松警惕的官兵们不疑有他,按照城中百姓所指引,前往水井处挑水。
如若不是这些倭国百姓神色慌张,眼神躲闪,兼之有心急的官兵直接大口饮水导致当场毒发身亡,只怕一路上都没有遭到太多损失的官兵们会因此伤亡惨重。
待到"总督"袁可立知晓此事之后,便是赶忙召集众将,并对大军的吃穿用度做了进一步要求。
待到副将的背影完全消失在街头尽头之后,黄得功方才将目光自远处街道上那些瑟瑟发抖的倭国百姓身上移开,转而瞧向不远处仍是火光冲天的一处建筑。
...
"这里便是日本的皇居?"
硝烟弥漫中,黄得功皱着眉头,会同闻讯赶来的卢象升一道,略有些诧异的盯着眼前火势逐渐减小的"皇城"。
因为这京都乃是仿照隋唐时期的洛阳城及长安城而建,故此历任天皇所居住的"皇居"外围也有宫城所环顾,算是他们这一路攻城掠地以来,形制最为规整的一座城池。
"沐猴而冠,"草草打量了片刻之后,靖北伯卢象升便是一脸不屑的摇了摇头,神色间满是鄙夷。
早在东汉时期,彼时尚且十分落后的日本便曾有人出使中枢,被带回了一枚被汉光武帝赐予的金印,此事被记载于后汉书中。
待到三国曹魏时期,偏居一隅的倭国更是在九年内,连续五次向中原王朝进贡,谋求"属国"身份,至于隋唐时期络绎不绝的"谴隋使","遣唐使"更是世人皆知。
但就是这样的蛮夷小国,其国主竟敢自称"天皇",并自诩为神,当真是荒唐至极。
"报.."正当二人盯着眼前的滚滚硝烟沉默不语的时候,耳畔旁随即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并带有略显兴奋的呼喝声。
"何事?"下意识的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得几名脸色黝黑,一瞧便是被滚滚硝烟所致的士卒已然立于身前。
"禀报将主,卑职等人奉命扑灭火势,却不曾发现这宫殿中仍有人存活.."迎着卢象升的审视,为首的士卒讪讪一笑,眼神也是变得躲闪起来,不敢与其对视,其身后的士卒也纷纷低下了头。
他们几人在知晓眼前这座熊熊燃烧的"宫城"乃是日本历史天皇所居住的寝宫之后便是萌生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借着"灭火"的便利,寻了一处火势较浅的宫殿,偷偷溜了进去,却不曾想正巧撞见了几名躲在阴暗处,瑟瑟发抖的妇人。
"嗯?何人?"
对于眼前几名士卒心中的小九九,卢象升自是心知肚明,不过他也懒得去计较,毕竟他早已知晓日本天皇早已被幕府将军架空,宛如傀儡一般,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