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后病故,皇上和后宫嫔妃当守孝三年,依太后的遗嘱,停殡七日,由感业寺的高僧诵经超度,择日下葬,不用等到7月后。
皇上乃一国之君,是国之根本,扶太后梓棺入土前,吃素念斋,太后下葬后,皇上要处理国家大事,若继续吃素,精力和体力跟不上,所以,暗地里,皇上和后妃们破了戒,该吃吃,该喝喝。
时光如箭,转眼到了九月,因之前全国疫情,加上太后病故,两事的拖累,被延迟的科举考试,又提上了日程。
文官们暗喜,这是寒门学子,得以光大门庭,报效国家的唯一途径。皇上一声令下,九月底在锦城举行会试,礼部便迅速准备,考所设在锦江书院,由主考官温品一拟题,交由皇上亲审,端明殿学士牛炯阳、尹选、皇甫辰、顾希文、李班任监考官。
这是蜀国建国来,重开科考的第一次,布告一贴出,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子,有来自北地后晋的才子,有来自南方闽、楚的学士。下考之人增加到一千余人,考馆不够用,临时增加了锦江县衙作考场。
为防止泄题,考试前二日,考官和监考官住进宫里的太学院,关闭院门,亲自誊抄题目。
此次考试有两个科目,一是策问,一是杂文。
策问的标题是:“有什么方法?可以正风气,遵儒道,致兴蜀国。”
杂文的标题是:“晋武帝司马炎,独断灭吴而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而淝水之战失利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同样的方法而结果不同,为何?”
策问的标题短,誊抄容易,而杂文的标题长,九人抄一千份,一人要写100多份,确实困难。
(二)
大人们在太学院抄了一天,没抄到三分之一,温品一着急,趁着韦中郎将,进去给他们送吃的,让他禀报皇上,赶快想办法,不然到时,有一部分考生,没法领到考卷。
皇上正在芙蓉殿晚膳,听过中郎将的禀报,着急起来,原想,为防止有人作弊,不再安排旁人抄写题目,主考官和监考官都是文人,抄写题目应该没问题。
“皇上,女学有几个字写得好的,加上臣妾,帮着抄可行?”费真给皇上出主意。
“朕就是怕泄题,方不让外人誊抄。”
“宫里有宫殿空着,孟哥哥放心,真儿带着她们在那里誊抄。孟哥哥安排禁卫军在外面守着,莫让人进出,不会泄题的。”费真说道。
“那好,真儿,你能找到几人?字要写得好的。”皇上问道。
“字要写得好,家里又无人参加考试的,容真儿想想。”费真掰着指头说:“胡倩、韦琼、林夫人、王樱珞,还有真儿我呢。”
“人手不够吧?试卷明天午后要加封。”皇上说道。
“今晚不睡觉,我们也把它抄出来,我们领500份。”
“朕怕你嘴大肚小,误了大事。”皇上说道。
“没事的,孟哥哥。”费真回答道:“我们熬了通宵,明天午后睡觉,温大人他们年岁大,后天又要亲临考场,让他们少抄一点,多休息一会儿。”
(三)
说干就干,皇上和费真放下碗筷,分工行动,费真让人把韦琼住过的春华殿,收拾干净,搬去五张书案,而皇上则命人宣,胡倩、韦琼、林夫人、王樱珞到春华殿。着一队禁卫军守住殿门,把统一的笔墨纸张递进去,一切准备好后,由皇上带中郎将,亲自去太学院拿试题。
“诸位爱卿,辛苦了。”皇上到的时候,几位大人正在埋头誊抄。
“皇上”,大家要起身行礼,被皇上拦住。
“朕又找了五位,抄写试题的人,温爱卿,你拿一份杂文试卷给朕。”
“皇上是?”温大人困惑地问。
“朕拿去给她们抄。”皇上解释道:“哦,朕忘了告诉你们,她们是女学的学生,朕在宫里腾了一处地方,有禁卫军把守,各位爱卿,放心吧。”
听皇上这么说,温大人含笑地点点头,说:“拿300份给她们,余下的,我等明日上午定能完成。”
“微臣有一事禀明皇上”,温大人起身说道。
“温爱卿,不必多礼,坐下说吧。”
“誊抄错了的纸张,一定要留档,不能随意销毁,誊抄前,要清点纸张数量,不能让一张纸流出去。”温大人说。
“温爱卿放心,这里是怎样要求的,宫里也一样,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差池。”皇上说。
(四)
防范如此严格,还是被人钻了漏洞,这是后话。
当晚,费真和几位学生,秉烛誊抄,因为是科考试卷,写的字必须是正楷体,大小粗细,所有誊抄的要略为一致,费真先抄写了四份,让四位学生,照着字体的大小粗细抄写,她们开始写的很慢,慢慢地,抄的多了,熟悉了,便快了起来,三百张考卷,当夜就誊抄完毕。
四人在春华殿,住下来,三日后,会试结束,才把她们放出去。
在太学院抄写的九位大人,考试前,统一住在太学院,考试那日,由中郎将韦安康,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