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说偈辞众》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紫石的僧人,他的来历无人知晓。康熙甲辰年间,他来到了遵义,既没有挂锡,也没有投宿,只是日夜不停地敲着响板,口中念诵着“念佛”二字。他常常随意坐在街头,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
因为紫石所持的乞讨饭碗犹如紫色的石头一般,所以人们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紫石。后来,他住进了北门的净土庵。城里的居士们对他的修行方式感到好奇,纷纷议论着要轮流供他食物。
就这样过了近三年,有一天,紫石突然告诉众人:“明天我就要离开了。”到了第二天,他走进一位居士家中,坐在中堂,说了一段偈语,辞别了众人。偈语是:“三十六年作客,清风无枝无叶。了了分明归去,一任东西南北。”说完,他便安详地去世了。
众人按照佛教的仪式将他火葬。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后来有人在桐梓三坡遇到了紫石,他寄来消息,向那些曾经供养过他的人们表示感谢。
这个故事在遵义传为佳话,人们纷纷议论着紫石的神奇事迹。他的离世似乎并不是终点,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他的修行。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成为了一代传颂的传奇。
《远峯走十日谒浮石》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行者,他的名字叫行椉,字法音,号远峯。他听闻天童和浮石两位老人是宗门的杰出领袖,心生敬仰之情。正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行椉毅然决定踏上十天的艰难行程,去拜访浮石老人。
一路上,雪花飘落,寒风凛冽,行椉踏着厚厚的积雪,艰难前行。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这让他忘记了疲惫和寒冷。经过十天的跋涉,他终于来到了浮石老人的住处。
行椉向浮石老人恭敬地行礼,然后坐在一旁,聆听着老人的教诲。浮石老人的话语如清泉般流淌在心田,让行椉豁然开朗,对禅宗的理解更加深入。他虚心请教,认真记录,将老人的智慧铭记在心。
拜访结束后,行椉满心欢喜地踏上了归途。他回到了建隆寺,成为了那里的住持。他将在浮石老人那里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寺中的僧众,让更多的人受益。
行椉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撰写了一部名为《续指月录》的著作。这部书是《指月录》的续编,它紧密承接了前书的内容,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六祖下十七世起,一首记录到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三十八世,前后时间跨度约五百年。这样的时间跨度使得《续指月录》能够全面而详细地展示禅宗在这段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在内容编排上,《续指月录》在卷首特别增加了《瞿录补遗》一篇,专门补记了《指月录》中遗漏的六祖下第十六世的人物机语。这样的安排不仅弥补了前书的不足,也丰富了《续指月录》的内容,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禅宗的历史和人物。
此外,《续指月录》还在二十卷之后附有《尊宿集》,专门记录了南宋以下师承关系不详的禅师传略。这样的设置有助于读者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可能被忽视的禅师及其贡献,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禅宗的全貌。
最后,从整体来看,《续指月录》以禅师的传记和语录为主要内容,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入的剖析,展现了禅宗的思想精髓和修行方法。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禅宗历史文献,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佛教著作,对于研究禅宗历史、思想和修行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部著作详细记录了禅宗的历史和教义,成为了后人研究禅宗的重要资料。行椉的学识和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他的一生都在为禅宗的传播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困苦,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就。行椉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