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毛骧的小插曲已经结束,重新来到胡轲牢门前的朱棣也不再掌灯,两个人就这样各自待在黑暗之中开始了对话。
“小先生真的以为,毛骧可以借助这场风波,把李善长这样的老臣也给推翻吗?”朱棣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质疑。
“李善长能不能够被推翻,所看的并不是毛骧有没有能力,而是当今陛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态度。”胡轲答道。
“那以小先生的看法,陛下如今真的已经到了,要剪除李善长势力的时候了吗?”
朱棣的眉头已然皱在了一起,方才两人对话中所提到的种种事情,在朱棣的耳朵里就宛如天方夜谭。
李善长是什么出身,他对于父皇来说有多么重要,朱棣这个皇子所了解到的东西丝毫不比毛骧要少。
“还远没有到那个时候。”胡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可是若事情,果真如小先生所言,那么如今借着胡惟庸的事情,彻底将李善长的实力也给削弱,对于陛下来说却也是一个极为合适的机会。”朱棣说道。
现如今,胡惟庸的案子已经把很多朝廷的大臣都给牵连了进去。那些在外面即使侥幸逃过一劫的大臣,现如今也个个陷入了恐慌之中。
作为朝廷的肱骨大臣,他们在过往这么长时间里,怎么可能不跟当朝丞相打过交道。
虽然以往胡惟庸确实在行事中有跋扈嚣张之处,但这也不归他们这些实务官去管,朝廷还有那么多御史,那么多谏议大夫,丞相出了这般的事情又如何能够把他们也牵连进去。
这其中也包括胡惟庸那位的老师,如今大明的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自从胡惟庸出事之后,便一直保持着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他这样的举动,一方面是为了避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自己知晓自己在胡惟庸这件事情当中到底有多么深的瓜葛。
哪怕说李善长从来没有参与到胡惟庸所做的那些善专弄权事情的具体细节中,但至少他一个监管不力的罪名是逃不掉。
更有甚者,如果细细追究起来的话,一个包庇放纵的名头,加到李善长的头上也并不是不可能。
虽然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他若想惩治官员的话,还用不着那么麻烦的手段。
但是如今的大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草台班子,所有事情处理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名正言顺的话对于已经处于统治地位的朱元璋来说自然是最好的事情。
而现如今,趁着胡惟庸的案子,将李善长这样的权臣也进行辍落,对于朱元璋来说,无异于四两拨千斤的最好时机。
“不错,对于陛下来说,现在这场风波正是给了他一个非常好重整朝局的机会。
但是如今已经掀起胡惟庸大案的陛下,他手上有着更为重要的事情。当此之时,他还没有功夫去考虑如何处理开国时期形成的这一些勋贵。
甚至于此时此刻他要想办成手里的事,也脱离不了以李善长为首这帮勋贵的支持。”胡轲答道。
“可是现如今除了胡惟庸的案子之外,朝廷里又有什么大的事情,值得陛下去额外费心呢?”朱棣不解的问道。
从他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胡惟庸案虽然牵扯巨大,但和历史上无数次罢黜丞相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丞相代天子处理朝政,尤其像胡惟庸这种长达好几年都一直坐稳相位的重臣,一旦他手中的权力要进行交接一场,腥风血雨是怎么也逃脱不了的。
不过这场风波终究会过去,朝廷也会重新恢复到安稳之中。九五至尊的朱元璋,除了为这件事情可能略微熬费一些心力之外,也并没有什么太多值得他担心的地方。
毕竟胡惟庸手上的实力实在有限,和亲手打下江山的朱元璋比起来,胡惟庸连那萤火之光都不如。
因此从朱棣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对于皇权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处理的手段复杂了一些,要处理的人多了一些罢了
。这样一件事情,还远没有复杂到让自己父皇腾不开手的地步。
“在你看来,陛下惩治胡惟庸,真的只是因为他跋扈嚣张吗?”胡轲问道。
“自古以来对待权臣,无非就是那些手段。
无论胡惟庸嚣不嚣张,既然陛下现如今对他心生了不满,那么除非他真的像公孙弘那样克己勤勉。否则当然逃脱不了身死名灭的下场。
更何况从现在掌握的证据来看,胡惟庸在当丞相这么些年,的确用手中的权力做了不少违逆陛下的事情。
且不说当年他为了自己儿子,当众怒杀车夫这件小事。且就前一日调查出来,他曾经亲自指使人去给刘伯温下毒这一件事儿,他就万万难逃一死。”朱棣答道。
“所以你现在还认为胡惟庸这一次被废黜,单纯是因为他个人这些过失吗?”胡轲继续问到。
“小先生这是何意?难不成先生的意思是陛下这一回处理的,不单单是针对胡惟庸一个人。”
最近一段时间和胡轲接触的有些久了,就到现在胡轲只要一开口,朱棣就能知道他这句话说出来,到底是在嘲笑自己还是在质问自己。
而很明显胡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