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们鼎沸的吵闹声当中,杨论意识到现在自己已经被架在了火上烤。
现在的情况已经发展到完全脱离他控制的地步,虽然表面上看他为了保命,可以暂时把过去维系起来的利益体系暂时破坏掉。
可实际上杨论心里清楚,他如今在江浦县的威望以及表面上所彰显出来的权威,并不完全是依靠着朝廷给他任命的这个县令的官职。
甚至可以说,他如今所获得的一切,包括威望与名声在内,至少有六成以上都来自于与本地地主乡绅的密切合作。
之所以他一个当年被牵扯到杨宪案中的小小县令,非但没有受到那场滔天风波的牵连,还能够在之后这期5年的时间里,依然丝丝的锚定在江浦县令这个位置上。
除了他在朝廷里面上下打点之外,更为重要的则是本地的这些地主乡绅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用他们的切实行动,给了这位县令大人足够的政绩与名望。
原本亲军都尉府那边已经派人来监视这位传说与杨宪县有亲戚关系的杨论杨县令。
不过当亲军都尉府队派出的人马来到江浦县,一番查探后却发现,把江浦县这样穷困的地方竟然经营成了甚至比江南岸的县城,还要更加富庶的地方。
这种富庶并不是说江浦县的市井变得繁华了起来,而是江浦县仓储里的粮食储备完全达到了一个优等的水平。
同时当他们到达江浦县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更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位县令在没有向府衙里要钱的情况之下,竟然同时展开了好几项大工程。
这些大工程里面既有疏浚荒地,开沟挖渠的水利工程,也有修桥铺路,修补城墙这样极为重要的工程。
一开始的时候亲军都尉府的人,还以为杨论这个家伙和杨宪一样,为了自己的政绩不择手段选择用压迫百姓的方式来完成他个人的虚荣。
可是当他们对本地的百姓展开调查之后才发现,这个杨论倒还真有点手段,展开这几项大工程的钱竟然全是从本地地主豪绅那边,要过来的捐款。
要知道亲军都尉府里边,凡是能把官职做上去的,要么是功臣的后代,要么自己就是功臣中的一员。
虽然不能算是什么顶级的勋贵,但到底也算是把半个脚踩进了官场利益圈之中。
他们很清楚,在这个时候其他人还都在跟本地的豪绅搞“地主的钱原路奉回,百姓的钱三七分账”这种烂活的时候。
这一小小的江浦县令,却首先做成了这种朝里那些清流一直挂在嘴边而永远不会实施下去的美好愿景。
这个消息很快便由亲军都尉府的人传递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这位真正从底层走上来的地王在得知了自己之下,竟然出现了这样一位人才的时候,大手一挥,便直接把杨论从杨宪案牵连的名单当中给划了去。
甚至可以说在当时那个时候,若不是杨宪案的牵扯范围实在太广,贸然提拔这个杨论凭空会招致许多的非议,恐怕当时杨论的官位就能往上再升一升。
那一次的风波当中可以说正是这群吃肉不吐骨头的地主乡绅们救了杨论一命。
也是从那一刻起,原本还算得上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官威,把一众地主乡绅全部压得死死的杨论彻底变成了和对方平起平坐的地位。
甚至杨论心里清楚,这种平起平坐也不过是那群长了脑子的地主乡绅给自己的一点面子罢了。
已经全方面被人家掣肘的杨县令,在今后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会陷入到极端的被动当中。
毕竟自己的把柄已经被拿捏到了对方的手里,虽说双方的利益合作趋近于做买卖,可以有商有量。
可实际上在事情真正发展的过程当中,杨论发现从根上带着劣势的他,不得不在双方利益出现巨大矛盾的时候,首先作出让步和妥协。
也正是因为这种让步和妥协使得原本还秉持着一点读书人道德底线的杨论,把自己的这份底线不断的突破。
而这种给人做挡箭牌的日子过久了,到了洪武十三年,杨论这个县令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自己决断事物的能力。
他想做的每一件事,如果没有获得地主乡绅们的配合,那么这件事儿指定不是办不成的。
也因此,现在已经被百姓逼到绝路的杨论,明知道现如今只有再牺牲一下地主利益,这一条路可以。
可生死关头的他却依然在心里有着一份极为强烈的不情愿。、
在这个世界上,其他事情上犯错,恐怕还有个再一再二。
可为了利益做大让步的事情,只会有一次。
因为上一次让步,已经让他把手里所有的筹码都输掉了,现如今再想翻盘,翻遍全身上下却已经找不出可以放在牌桌上的东西。
“大伙既然已经信得过杨某,那不妨先待杨某先回后衙整理一下衣着。
既然是要用杨某这县令的官帽子,去威胁那群不干好事的王八蛋们,那总得整理出一幅像样的仪态才是。
你们瞧我现在这副模样,若被那群地主乡绅看到了非但起不到半点威慑,反倒会沦为人家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