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朱全忠巡抚没干什么好事,那也不对,至少眼下飞虎军先头部队正在顺着官道向赣闽边境快速机动。
一路上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刚刚建立的工程兵部队与工程兵学校都被累得够呛,像是舟艇架桥部队,往往要在一天之内为部队铺设出几十道浮桥,那些重装家伙走的路和桥还要提前加固。
因为其每天都灰头土脸的,被人们戏称为军中小工。
飞虎军此次以第三师为核心力量,与第五师展开钳形攻势,第六师则作为预备队在江西境内待命。
第三师在长途跋涉之后已经抵达了广信府的铅山地区,面前就是传说中常有尸解仙出没的武夷山脉。
好在飞虎军接受过意大利山地步兵教官的教导,这次出发前还拉过来原先供职于奥匈帝国第五山地旅,参加过多次伊松佐河战役的指挥官进行特训。
通过加急渠道向现在的捷克斯诺伐克与墨家元首的意大利购买了特化山地战的轻型火炮,百禄公司的47毫米平射炮与斯柯达的轻量化m13型山炮被分发给专门组建的山地炮兵团。
飞虎军不惜降低炮管壁厚度,降低炮管身管寿命,降低火炮射击精度,也要保证分解之后的大件重量不超过75公斤,以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以人力拆解运输。
而压制炮兵连则相对轻松一点,他们的27式107毫米多管火箭炮只在之前的夏奉战争中露过脸,各国驻夏武官对这种新式炮兵武器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刚刚恢复与大夏朝廷外交关系的北方国家与还在保证十万国防军的魏玛,他们对于这种能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炮弹的非常规火炮有意向购买,即便安徽兵工署不断强调这类火炮射击精度完全比不上常规火炮。
但现在正在爬山,身上还背着2发弹药的弹药手心中对这种火炮的设计者可以说没有一丝丝好感,即便大部分弹药还是交给了配属的骡马,但肩上40公斤以上的重量还是让他有点吃不消。
“兄弟,你们重迫击炮连好轻松啊!不像我,还要背这么重的东西。”
弹药手十分羡慕旁边队列的120毫米重迫击炮连,即便是这个一炮手背的炮管也有30公斤出头,但可比自己好多了。
一炮手还是示意他看看后面,那位憋屈的龟仙人便映入眼帘。
即便重迫击炮的底板只有一发多火箭弹的重量,但这个圆盘形状的铁疙瘩几乎没有什么着力点,时不时就要换个姿势,山上零度左右的天气里,龟仙人头上冒出来的汗液已经足够接一杯水了。
蓝田师长与他的新任政委梁相如也舍弃了骑马,改为和部队一起步行前进。
穿行在闽西北的密林之中,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前面负责开路的尖刀连已经换了三批了,现在顶在最前面的正是师部的警卫连,他们背起枪,拿起柴刀,砍掉一切阻碍部队行军的障碍物。
长达数公里的队伍在山间绵延而上,队列严谨有序,在他们的头上,下半机身被涂成深蓝色的战机编队正在飞跃群山,准备给后方的苏沪军一个大礼。
在广信府境内开辟的临时机场里,由高志航带队的侦察机队正在准备起飞。地勤大爷使劲摇动着发动机的摇把,胳膊转起了圈,一双翘臀有规律的上下左右摇动,直到飞机的发动机从排气口喷出滚滚黑烟,可以自行运转为止。
地勤大爷在跳下机翼之前,最后检查了一遍机身上的各类孔洞,确认无误之后才下了飞机,朝着跑道对面手里拿着一对小旗子的引导员,双臂交叉,比出一个x型。
引导员收到信息后,吹响了自己的哨子,两面小旗子顺着小臂前后摇晃。
引导员自身也逐步后撤步后退,让飞行员逐渐驶出他们的窝棚。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十几架飞机整齐划一的从机棚驶出再转向的画面,可以说是极度舒适。
池州日报社派到这里的战地记者当然不会错过这一画面,不顾现场被飞机发动机的气浪吹起的土与尘,抓拍到了空军史上第一张广为流传的摄影照片——《铁鹰昂首》
高志航的中队此次共有12架战机出击,他们被引导员引导到各自的位置上,在简陋的土质跑道上排成两列,最前面的就是中队长高志航与副中队长乐以琴,他们的驾驶技术最好,每次起飞都会给后面的同志们打个样。
随着各类数据确认无误,符合放飞条件之后,塔台通过局域广播下达了允许起飞的命令。
高志航一马当先,松开了飞机机轮的刹车,发动机也进入到短暂的过载状态。后面的飞行员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长机的襟翼向下偏转,进入到起飞姿态之中。
高志航此时心情愉悦,还有心情在机载通话里与乐以琴打赌,看看谁起飞距离更短。
在短短160米的距离内,两架双翼战斗机一前一后的升上蓝天,后面的飞行员也都陆续起飞,但大多还是老老实实等待飞机时速足够后在升空,而不是像中队长他们那样,刚到起飞速度便强行拉升。
整个中队除开有两架飞机出现故障,剩下的在空中重新组队,编组成5个双机小队,低空通场一次后面朝着目标空域飞去。
战地记者则是在跑道的末端对着已经远去